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丫丫和马提(中)

(2012-07-19 03:23:02)
标签:

育儿

倪萍

留守儿童

社会分工

分类: 育儿杂感
然而,即使结婚生子经过三思,即使真心想要给孩子以完整健康的爱,社会却也许会阻碍这样的父母实现这个简单初衷。农村留守儿童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经济的拮据社会的浮躁拜金的盛行让很多农村夫妻双双远离家乡进城务工,留在家里的是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双亲。一年回不了几次家,孩子几乎完全由祖父母带大。他们缺乏父母之爱,缺乏父母作为青壮年守护在自己身边所带来的那种安全感和自信心。虽然能享受浓浓的祖父母之爱是幸福和幸运的,但这对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成长的农村下一代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必将逐渐显现,也许已经有社会科学家在研究这个课题了,至少倪萍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这个议题,建议“父母必须要有一个人留下来,不是挣钱就能养育”,这也是看两会新闻时留给身为人母的崇小六印象最深刻的一幕(由此对倪萍好感倍增),因为这个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策的导向和支持。


日本女人之所以能够作为全职太太相夫教子,是因为男人挣的钱以及国家福利足够支持她们这样做。个人认为这种传统的社会分工其实是最理想最符合男女生理差异最适合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而在中国,很少有女人能够这样做。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所谓的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很多孩子都扔给祖父母。如果住在一起或同在一个县市还好,但很多人都和父母有一定的距离。崇小六不是说女人一定要在家带孩子,而是说我们的社会应该创造出某种经济条件让女人至少能够有余地选择是否在家带孩子。


在国外,也有很多中国父母将孩子送回国交给祖父母抚养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虽然有经济方面的考虑,但在福利较好的国外似乎更普遍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没有人愿意或能够舍弃自己的事业或身份,而祖父母在国外大多又过得很煎熬。个人认为如果父母双方都做不出牺牲,那就不要生孩子,不要为了想要孩子而要孩子,不要因为有祖父母可以依赖自己就不做出任何牺牲而要孩子,这样做对孩子是不公平的,甚至会为自己埋下苦果。在国外常常能听到这样的故事,孩子送回国几年之后再回到父母身边后就和他们格格不入,管不了,骂不得,打不得。甚至有孩子称自己痛恨父母,既然生了自己为什么又不要自己,父母则悔不当初。这样的孩子表面上看桀骜不驯,其实内心是自卑的,潜意识里会认为是由于自己不好父母才不要自己的,在家横行霸道,在外胆小如鼠。


曾听到周围有个妈妈后悔自己当年将儿子送回国一年的决定,她和丈夫轻松了一年的代价是花了后来四五年的时间去弥补和儿子之间的裂痕。经过努力和儿子间的关系虽有所改善,但她还是隐隐觉着他们之间依旧有着一层看不见摸不着的障碍,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不够亲密对于做父母的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不知道西方人普遍比较自信是否和祖父母一般不会帮忙带孙辈有关,要么父母有一方全职在家,要么送全天托儿所(这里多小的孩子都可以送,就是较贵些),祖父母充其量只有周末两天帮忙带,赏给父母一个暂时清静的二人世界。


十岁那年,我家从南方搬到了北方,我也从天堂摔到了地狱(有些夸张,但确实是我当时的心境)。由于暂时居无定所,父母把我放在距离火车一个多小时以外的姥姥家住了一年半,这可以说是我前半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大概因为不是从小在姥姥家长大的缘故吧,我不把那里当作自己的家,觉得自己是客人而不是主人,姥姥姥爷对我虽关心,但并不亲密。我日夜想念爸妈哥,想念我那曾经多么温馨快乐的四口之家,羡慕其他小朋友能和爸妈每天在一起。妈妈大概一周来看我一次,每次看到她我都非常欢喜和充实,但每次她走后我就异常失落,觉得整个房子都是空的,自己的心也是空的,这种感觉我竟然现在想起时依然痛彻心骨。我不理解为什么把我自己丢在这里而他们三个幸福地在一起,我不理解为什么仅仅因为姥姥家条件稍好而他们租的房子条件太差就残忍地让我和他们分离。我知道他们不是故意的,是善意的,但这不经意间竟然让我不大不小的心灵受到如此的折磨,而这种折磨是他们永远也无法理解和体会的。


在我欢天喜地搬回去和他们在一起后,唯一注意到我性格上变化的只有比我大八岁从小玩到大的哥,他发现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忧无虑没心没肺无所顾忌爱说爱笑脸儿大不害臊了,而是多了些愁云心事思绪和眼泪。我也发现自己变得很自卑,觉得谁都比自己强,都比自己快乐,都比自己招人喜欢,和周围人交往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再也做不回原来的那个我了。我还竟然愚蠢地认为自己郁郁寡欢是因为学习好造成的,幻想自己要是个差生该多好。父母是粗心的,他们忙碌奔波中只关注我们的身体是否健康,忽视了我们的心理是否正常。记得好像有一次和父母哭诉过自己的苦闷,他们一万个不懂,他们小时候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哪有别的心思,我小小孩吃饱穿暖的还发愁,有什么好愁?只有哥会主动和我谈心,问我怎么和以前不同了,但那时的我只会伤心地哭。是的,他说到了我的痛处让我控制不住地崩溃,但我除了落泪还能说什么。


自己是在成人后学会审视自己时才逐渐意识到也许就是在姥姥家的那一年半改变了我的一生。如果我的性格没有发生巨变,我将会走一条不同的路,一条更好的路。童年时仅仅一年半所带来的性格巨变,我成人后用了至少七八年的时间才有所逆转,这个过程是异常艰辛和痛苦的,这就是所谓的“本性难移”。正因为我有着这样的经历,再加上前文里提及的缘由,每当丫爸提出将丫丫送回国一段时间时我就像被踩到了尾巴,嚎叫着一蹦三尺,两眼喷火怒发冲冠。他说我太极端,由祖父母带大的孩子千千万万(他就是其中一个),不都挺好的。可什么叫做“好”?父母一直觉得我挺好的,别人也都觉得我挺好的,可我的内心世界他们又何尝去用心知晓?是的,我是太极端,凡事没有那么绝对,但我还是绝对不能容忍让丫丫再去碰这个运气,因为代价是惨痛的,不可弥补的。一次和父母通电话时,他们说我自己带孩子太累,要不把孩子送回去他们养。我说不用,我不累(是真的不算太累),心里在叹息:他们到哪一天才能真正明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