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散文:一位老兵的春华秋实(之一)
(2022-04-01 10:18:28)
标签:
转载 |
一位老兵的春华秋实(之一)
黎燕
新中国70华诞庆典,回声久远。
那些为祖国的解放与富强,经历枪林弹雨,浴血奋战,英勇无畏的老兵,将一种精神植入了共和国的脊梁。
在参与“我写我,让历史告诉未来”为专题的创作活动中,我多次采访了1945年3月参加革命的老兵于宜友,以《一位老兵的春华秋实》为题目,按四个章节的脉络,予以梗概呈现。
1927年5月,于宜友出生于山东省胶东地区文登县南鲁家埠一个不足60户的小山村。
他的太爷下关东,在长白山和鸭绿江放木排,遇险身亡。爷爷是梦生,太奶领着幼小的孩子艰难过活。狠心的地主欺负孤儿寡母,把家里10多亩草场给霸占了。
为了改变家里的处境,爷爷和父亲希望儿孙有识文断字的人。于宜友7岁时,家里送他上学念书。学校组织童子军募捐,宣传抗日。小学四年级,乡里组织二十几个村小学抗日演讲比赛,他被老师推荐参赛。由于他讲得好,获了奖,奖品是一本小字典,他十分喜欢,家里也高兴。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控制了胶东半岛的城市及主要交通要道,一到冬天就大扫荡。
1938年春节刚过,日寇占领了威海刘公岛。鬼子拿着机关枪,牵着一条大狼狗,每占领一个村子先放火,拉网式地向前推进,还有飞机在低空侦查。最后,选定离村10多里地的汪坦镇,一个交通要道做据点。
1940年,抗日烽火遍地燃烧,胶东根据地连成一片。老百姓的腰杆硬气了,勇敢地反抗日寇,抗粮抗税。
那时,鬼子抓走了村子二个人,他们把炮楼底层的地面泼上水冻成冰,逼着被抓去的人,一天24小时躺在、蹲在冰上,百般折磨,威逼村里拿粮拿钱换人。村里的老百姓不听鬼子那一套,既不拿粮,也不交钱。恶毒的鬼子,继续到村子里抓人。
1941年腊月,有天夜里外面下雪,狗突然叫起来,于宜友爷爷听见狗叫得厉害,下地开门。这时,鬼子翻墙跳进来,一把将爷爷拽到院子里,连踢带打。二个鬼子进屋,掀被看见了于宜友,拽他的大腿就往外捞,双目失明的奶奶一边哭一边央求说,他还是孩子啊,你们可别抓他啊,抱着他的大腿不放。鬼子拿枪托打奶奶的脑袋,奶奶的头被打破了,不停地流血。
于宜友怕把奶奶打坏了,赶紧说你们别打奶奶了,我走。我去里屋穿棉衣,穿上,就跟你们走。鬼子以为这个小孩被吓唬住了,相信了。于宜友到了里屋,一看鬼子都在院子里,就拽了躲在里屋的母亲一下,母亲知道了他要逃走,推了他一把,于宜友就从后窗跳出去逃跑了。
鬼子进到里屋,要从后窗跳出去抓于宜友,母亲在后窗拼命阻挡。鬼子气急败坏,就从后窗开枪,一阵扫射。于宜友趴在地上,直到四周彻底静下来,他才爬起来,继续跑。敌人以为于宜友被击中打死了,没有追过来。
深更半夜的,于宜友没穿鞋子,光脚往山上跑,一路上石块树根,他也不管不顾了,还要注意有没有鬼子巡逻的,站岗的,是不是有鬼子追上来。跑到山里已是凌晨,于宜友连冻带饿,抱着血淋淋的一双脚,说不出一句话了。
于宜友逃脱了虎口,家里就遭殃了。
鬼子没抓住于宜友,歇斯底里。爷爷被这些魔鬼打得遍体鳞伤,趴在炕上一连六、七天起不来。鬼子用菜刀,把母亲的胳臂砍得血肉模糊。屋里所有的盆盆罐罐砸个稀碎,临走时,鬼子把家里的一头驴牵走了。
血海深仇,刻在于宜友的心里。
秋天,于宜友和父亲在地里收花生,正赶上鬼子过来了。他岁数小反应快,跑到树林里猫起来了。父亲怕鬼子发现,开枪伤了儿子,继续在地里干活,被他们抓走了。那时候,鬼子抓到老百姓水运到东北,做劳工,修工事,活人实验,活人解剖等,没有活着回来的。
父亲被鬼子抓走后,家里人都耷拉脑袋,认为父亲有去无回了。母亲日夜以泪洗面,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过了几天,有个晚上,有敲门声,打开门,万万没想到,是父亲回来了。全家人都喜出望外,高兴极了。
原来抓他的那些鬼子整天走路,累了,晚上在场院呼呼睡。父亲摸清了这个规律,到半夜,趁鬼子睡得死,先把绳子磨破挣开,再一点点挪,蹭,慢慢挪出场院,上路后飞跑,走了二天二夜,终于回到家里,总算躲过了这一劫。
这时,日本鬼子和二鬼子天天搜查,日日抓人,于宜友夜里总做噩梦,家乡是呆不下去了。
家里人说,出去躲躲吧。于是,他一个人离开家乡,来到山东烟台市一个远房亲戚家落脚谋生。烟台市在日本鬼子的统治下,民不聊生,十分萧条。于宜友在一个煎饼铺和一个食杂店当小工,起早贪黑地干活,忙活了近半年,一分钱也没挣着。他感觉这样不行,得赶快回家。
于宜友两手空空地返回家乡,家里支持他出去念书。转过年,他先到高小温习了一年功课。听说昆嵛山那边蚕丝学校招生,过去一打听,人家说招生早就结束了。到了秋天,听说师范学校招生,就去报名。1944年秋季,于宜友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文登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