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滨州到黄河入海口
黄河访古之三十
文寻吟子
鲁北滨州新城,不像临淄古齐都那样用春秋邦国的国君和历史上名相巨卿命名街道,而是很大气、很现代地像西方一样在渤海、黄河甚至长江这些大海、大江、大河后面加上数字来给街道命名编号。渤海路一直编到渤海21路,黄河路也编到黄河12路。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离得远,所以转悠几天还只看见长江1路字样。滨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孙承志踌躇满志地回答我的询问:“很好记,也很好找”。言下之意,滨州继续发展,仍然会沿着这个数字规律继续往下编路名街名。
滨州市以数字命名街道
大巴驶出绿都滨州,黄河冲积平原上出现了京剧《沙家浜》唱词中“芦花放”的场景:河沟、地头、鱼塘,到处是茂密的芦苇,又细又密。特别是鱼塘中央,整整齐齐的芦苇方块小岛,仿佛是为鱼儿搭起的避暑凉棚。我想黄河三角洲的鱼儿也真有福气,别处鱼儿哪里能享受这种绿色天然空调。
黄河三角洲芦花荡
东营原属滨州,后来由于黄河的改道和湿地、油田的开发,升格为省属单列市。旅行车驶进东营地界,鸡啄米般油井提油塔杆遍立“芦苇荡”了,同时出现的还有热电厂厂房设备在阳光下银光闪闪、剌人眼球,如空中成群战鹰落地,骄傲地展示自己不菲的身价。电力是国有资源,实用价值的发电系统竟然像工艺品般地光彩照人,这是我“吻遍神州”而未见过的稀罕事,别处热电装置都是黑乎乎地铁塔般挺在那里,一看就知道是烧煤的玩艺。
油井提油塔杆鸡啄米般的遍布芦花荡
从滨州到东营大约跑了150公里路程后,路标上出现了海港和东营市的分叉线。而在海港未现身之前,济南军区军马场的建筑却历历入目。军马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进攻战、运动战中重要代步工具,建国不久即全面淘汰退役,骑兵建制也随之撤销。从芦苇丛里星星点点的标着“八
一”标志的军事建筑上,可见最早开辟这块处女地的是最可爱的解放军战士。也就是说半世纪之前,这里是军事管制地区,而油田的开发,则是上世纪70年代初文革后期所立项目。
济南军区军马场为解放战争立下汗马功劳
油田区柏油单车道如棋盘上楚汉交兵行军道,蜘蛛网似的纵横交错在冲积平原上,因此单车道也一直在芦苇丛中向海边延伸。旅行车穿芦苇、跨草原向前奔驰,服务于油田工业的电线杆、油井塔也树林般立于芦苇丛中。在这块广袤的绿洲之上,军马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解放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应排在老大位置。油田在国家工业建设中举足轻重,关系十亿人口大国的国计民生,可谓重中之重。而近年立项的湿地保护又与环境生态均衡息息相关,是国家立法保障的影响深远的大课题。
油田区车道如象棋盘上“楚汉交兵”行车道
窄窄的柏油路上,油田设有权力很大的公路检查站。红白相间的横杆一放,任何车辆都没商量地停车接受检查、包括油田作业车辆都要接受着装整齐的油田保卫部门的例行检查。
美丽的黄河入海口
黄河入海口两岸有浮桥相通,平时车辆可通过浮桥行驶到对岸,直接登上游艇游览入海口。我们来的这天却逢浮桥头路面维修,而浮桥紧连海岸,检查站属东营公安局边防派出所系统,这又是一道权威的不容通融的检查之所。领队刘从文主编费去许多口舌,边防检查站的横杆才慢慢升起。我想这大约得益于旅行团队中多位白发苍苍的教授、高工级名人,边防站才网开一面把我们车辆放行到浮桥桥头。
黄河入海口的汹涌波涛
黄河入海口黄水如汤,比长江汛期的水还要浑浊,河宽却不过千米。不但不能和汹涌澎湃的长江洪水相比,就是和湖南湘江、江西赣江水势相比,也难分伯仲。这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黄河吗?这就是“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不复回之处吗?遥想古往今来的许多名震华夏大诗人、大文豪对黄河的题咏,我不禁满腹惆怅,感慨良多: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的南方子孙迢迢数千里,看望您来了;看着历史留在您身上的遍体疮痍,看着洪灾逼着您无数次地改道,我真想不自量力地为您穿上一件新衣,从而让您焕然一新地重振百代雄风,一展贵夫人的母亲光彩!
入海口河道是由24艘铁制梭船组成的一段坚不可摧的钢铁跑道
不足千米的河面上有铁制梭船24艘,组成一段坚不可摧的钢铁跑道。我们步行在航空母舰甲板似的金属浮桥上,俯视脚下汤汤黄水,凝望入海口渔舟叶叶,既感觉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又品嚼现实中人生百味,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黄河口游艇犁开浩浩荡荡的黄水,飞驰辽阔的渤海海面
旅行团队登上黄河口一艘较大的游艇,游艇劈波斩浪向辽阔的渤海飞驰。入海的黄河也渐渐宽阔,超过千米河面。浩浩荡荡的黄水,一往无前地投入渤海的怀抱。接纳黄河水的渤海更是海天一色,蓝湛湛的天空纤云不挂;蓝湛湛的海水,海天相接,无际无涯;回头黄河三角洲上,茫茫芦花如汇一川白雪,白雪深处,胜利油田提油塔杆仍在上上下下鸡啄米般地忙碌。
黄河入海口自1855年到1976年120年间自然改道五十余次,建国后又人工改道三次
我踏在黄河滩岸曲线上,向历史搜寻母亲的旧貌新颜。公元1855年,河南兰考大溃口,泛滥的河水如脱缰野马,夺大清河道狂奔渤海。湍急的河水卷着大量流沙奔到入海口后产生淤积,填海成陆,形成近代黄河三角洲,面积广达6000平方公里。1855年至1976年的120年中,黄河水如同一条无羁无束的巨龙,自然摆动改道50余次,也就是说几乎两年一次改道,大幅度改变河道9次。建国后的1953年,又人工改道三次。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线长达412公里,形成湿地2500平方公里。近年划建自然保护区1530平方公里,其中草地550平方公里,滩涂380平方公里,坡岸390平方公里,其余均为林地。在这块年青的草茂苇密的湿地上,鱼与水交融,兽与鸟共鸣,自然生态的平衡并进受到上自中央、下至市县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
作者在黄河入海口留影
6000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地下蕴含着丰富的矿藏,胜利油田已探明石油储量75亿吨,这是笔者还是小青年时候就已经开采的油田。还有一座地下盐矿也不可小觑,悠悠万年地睡在河底占去600平方公里的面积,够我们这一代黄河子孙放心享用,简直一辈子也吃不完。
六千平方公里的三角洲芦苇荡下蕴藏着石油储量七十五亿吨
在游艇码头立有“黄河口”字样枯木树墩留影时,我万分感慨地对主持这次文化活动的刘从文主编说:不参加此次集体文化活动,个人力量很难走到这块只见芦苇难见人的河道海口,也无从写出黄河访古的第三十篇——《黄河入海口》。
作者和中央党校干部于黄河口合影
口占七绝束笔:
滨州红叶染秋城, 九曲黄河万里情。
油井如泉关不住, 蛟龙入海在东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