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散文:踏遍青山的李鸿业
(2022-03-15 09:30:43)
标签:
转载 |
踏遍青山的李鸿业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
……
年少时,因家里生活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我很少看电影。每看一次,仿佛节日一般,久久沉醉其中,不能自己。
1965年秋天,看过影片《年轻的一代》,深受感染。此后,勘探队员之歌,不期而至地回旋耳边。我对硬派小生杨在葆扮演的勘探队员肖继业,崇仰至极。主人公肖继业棱角突出,一双剑眉直入发际,细长的眼睛里,不时燃烧青春的火苗。他背着地质锤与罗盘,意气风发地跋涉在探矿的路途中。衣襟与头发被山风激荡,爽爽地飞扬着。宛若山鹰,矫健地飞翔在深山野岭。这样的影像,定格我心。梦想成为另一个肖继业,意气风发地唱着勘探队员之歌,点燃火焰般的热情,战胜疲惫与寒冷,披荆斩棘地攀上层层山峰,为祖国寻找矿藏,将是多么美好浪漫的人生!
这一信念入骨入髓,激励我用功读书,好考上地质学院,做一个飒爽英姿的探矿人。
遗憾的是,突如其来的文革,中断了我的重点高中学业,我的勘探队员之梦肥皂泡似的彻底破灭了。
命运对我的补偿是,多年以后,我有幸成为矿山建设者,并成为一个码字为生的写作者。在编纂《矿业英模集》时,承担了为踏遍青山的探矿人李鸿业抒写传记的任务,我就有了机缘,在文献资料里,与这位肖继业似的鞍钢矿业英模有了近距离的神交。
李鸿业是辽宁省海城县人, 1917年2月出生,1938年毕业于本溪国立工业专科,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中国的采矿与地质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曾获冶金系统地测专业贡献奖,越南国务院颁发的技术援越贡献奖章,鞍钢开工40周年金奖,鞍钢“纪念‘鞍钢宪法’——感动鞍钢、创新功勋”人物金奖,被国家列为《中国当代地质》一书有贡献的地质专家之一。
1949—1951年,李鸿业任鞍钢矿山部地质科长、统计处地质室主任。在建国初期人才、设备奇缺、没有图纸和技术资料的困难情况下,为加速恢复鞍钢矿山生产,作为当时鞍钢惟一的矿山地质工程师,他及时创建了包括地质、物探、钻探、测量、工程地质的全能地质勘探队伍,及时完成了鞍钢矿山地质普查,并提出矿量质量数据,这一未雨绸缪的工作,为1950冬来鞍的苏联专家提供了鞍钢发展规划和初步设计用的地质依据。
李鸿业征尘未解,又马不停蹄地开展了工程地质新技术的应用工作,为鞍钢大型厂、无缝厂建厂提供了翔实的地质资料依据。他以自己夜以继日地工作和精湛的专业知识,为恢复鞍钢矿山生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荣获了鞍钢恢复生产功臣奖及金奖。
1952—1954年,李鸿业作为勘探工地总工程师,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地勘探矿藏,先后完成了东鞍山、弓长岭两个铁矿的大型地质报告,这是全国冶金系统首批正规地质报告,为苏联专家采纳作为技术设计依据。由他找到的优质镁矿、优质石灰石矿和新的铁矿资源,为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4—1956年,李鸿业任鞍钢矿山部地测处长,创建了《矿山生产地质》新专业,保证了矿山正规开采和减少矿石损失貧化。在矿山生产地质内容上,又开展了安全地质、水文地质的探索和研究,丰富了矿山地质资料的内容。
1956年,李鸿业受冶金部指派,援助越南铬矿地质工作,业绩突出,荣获了越南国务院颁发的徽章和证书,为中国增了光。
1958—1975年,李鸿业任鞍钢地质勘探公司副经理兼总工程师,在主持工作中,不仅及时完成了鞍钢所需地质勘探任务,还加强了新区找矿工作,保证了鞍钢所需资源的供给。
在几十年的地质勘探生涯中,李鸿业为找矿而遭遇的艰辛和困难数不胜数,他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创造了非凡的业绩。他用物探方法,找到了弓长岭独木铁矿区,经勘探证明储藏量很大,增加了弓长岭矿山生产产量;找到了辽西包国老铁矿新区,支援了地方新建凌源钢厂;在大栗子矿区找到了共生新型铁矿,扩大了矿量前景;发现铧子峪海城一带优质菱镁,为延长炉壁寿命做出了贡献;找到新区大藏量的土城子石灰石矿,为鞍钢长期降低焦比做出了贡献。
有一次,李鸿业与两名同事前往大栗子找矿途中,一连几天的大雨引起山洪暴发,洪水像咆啸的野兽向他们扑来,转眼之间,命悬一线。三个人急中生智,手抓青藤,攀伏在悬崖上,坚持了几个小时后,直到洪水稍有收敛,他们才脱离了险境。
在进行大量的矿山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测量工作的同时,李鸿业还注重理论研究和专业知识的积累,为地质专业理论的发展倾尽心血,卓有建树。他撰写的《鞍山式铁矿成因和富化、氧化》地质学术文章,纳入《中国铁矿床》一书。
许多年来,李鸿业矢志不渝地研究《两极挤压说》。1977年,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在长春地质学院学报上发表,题为《地球形态演化和地壳构造运动》。之后,又在部分省、市地质学会、院校做了多次报告,在地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在北京构造地质会议召开时,李鸿业在构造、海洋、地震三个小组会上发言后,一些学者为他的学说震惊,感到听得不过瘾,于是晚上又邀请他做了两小时报告。
更为欣喜的是他与人合著的《矿山地质学通论》(48万字)一书,1980年由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填补了该学科在中国的空白。
1985年4月,李鸿业离休。他在68岁高龄,抓紧时间深入进行《两极挤压说》的研究,写作。他拒绝了高薪聘请,每天埋头看书、写作,一次又一次地补充、修改,殚精竭虑地向一生的理想攀登。
1991年,李鸿业完成集26年心血写成的60万字的科学专著《大地构造学新概念——两级挤压说》,1993年12月,由中科院地质研究所院士叶连俊作序,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地质各学科基础理论,为成矿、地震研究提供依据,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赞誉。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大地构造学泰斗黄汲清院士曾经给李鸿业写信称赞该书:内容丰富,讨论深入,博览群书,提出了很多创见,的确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中科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地质学家蔡嘉猷认为;巨著的问世是地质学的一大喜讯,是爆炸性的事件。而地质部科学院大地构造研究室任纪舜认为:李鸿业以其超人的想象力,全面解释了地球诞生以来的发展过程,必将在学术界引起反响和新的探索。
1996年,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召开中,冶金部对本文以优秀论文提交大会得到展讲。1998年该论文提交在日本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大地构造学新概念讨论会发表,大会主席藤田.铃木特来信表示,此论文是“独特的、创造性的”,是“大会的一个贡献”。会上特复印了曾在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散发过的《天体演化、地球诞生和未来》单册,在本次大会散发,得到了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1992年获国家有贡献专家津贴待遇。
1998年,李鸿业完成了《鞍本地区鞍山式铁矿地质构造》的学术研究,解决了鞍本地震构造难题,1999年在《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进展》发表。
1999年,李鸿业重撰《天体演化和地球诞生》学术文章,文本框架经北京天文研究室审定,首先在《鞍钢矿山》发表,这是天体演化学的突破。
李鸿业踏遍靑山寻宝藏的事迹被广泛宣传,曾刊载于《中国冶金史料》《当代鞍钢》《鞍钢纵横》《中国矿业报》《神州之魂》等报刊等。他的诸多科学著作及获得的几十本各种奖项证书,诠释了他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探索不止、笔耕不辍的灵魂之光。他在《挽回西藏水、发展大西北》一文中,针对我国水资源的日趋短缺,认为中国的水源出路是充分利用大西藏高原水源,挽回白白流出国外的水源。无疑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宝贵之言。
李鸿业以其理论与实践双馨的璀璨成就,德高望重,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辽宁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金属学会理事,鞍山市地质学会理事长,辽宁省政协第五届常委。2004年2月5日因病逝世,终年87岁。
鞍钢不会忘记,中国不会忘记,李鸿业在矿山勘探发展史上和中国地质科学发展中做出的杰出贡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