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自然法则那就是从生到老、到死,这是不可逾越的规律,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福气。这个“福”就是在人生自然而然的衰老过程和形式。所谓“人者寿”这是孔子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核心就是:具有仁爱之心、道德高尚的人,往往能长寿。这一观点蕴含着儒家对道德与健康关系的深刻思考,认为“仁爱”是因其内心的宁静、和平以及对他人和社会的关系,能够减少焦虑和冲突,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实现长寿。这一理念不仅是一种养生之道,更是对道德价值的肯定,强调了品德修养与生命质量的内在联系。
就在人生的路上,人们都会孜孜以求地关心、关注起长寿。于是长寿被向往、养生被推崇、百岁被期望。一生被名利所折磨、奔波的人们,又开始忙于琢磨如何长寿。开始寻求长寿之路、长寿之方、长寿之药,进入了自身的折腾。社会也随之热闹起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街头巷议、道听途说……,于是满天下的高人就运应而生,并堂而皇之地站出来了,专家说、学者说、医生说、禅师说……一时间讲动的、讲静的。讲吃素的、讲喝水的、讲拍手的、讲泡脚的、讲打坐的、讲打太极的、讲戒烟戒酒的、讲游泳的、讲爬山的……五花八门、无所不有。听来听去使人糊涂,仿佛而今的人们越来越不会活人了。动念想试问一下,诸如如此之多的说教者自己长寿吗?通过简单的调查统计,那些养生名家、营养医师、茶道禅师、太极高手、瑜伽教练、运动健将……他们的自身实践与理论也未必统一,好像越折腾,越死得快。你看一向鼓吹坚持运动就长寿者,跑步机的发明者54岁去世,养生大师51岁去世,世界健美冠军41岁去世,体操发明者57岁去世,世界上最好的足球运动员马拉多纳60岁去世……
一位长寿老人告诉探寻长寿秘诀的人们说,我人生百余年没有什么秘诀,要说有那就是从不折腾、没有什么讲究吧!由此观之,长寿的条件,若天好、地好、水好,人也好,如此奢华,能自主吗?长寿的要素诸如遗传、习惯、性格、心态,如此复杂,能优选吗?原本:物质的享有,是无穷无尽;精神的享受,是五花八门;灵魂的安稳,缥缈无依。暴殄天物,对大自然报复多么迅速惊心。安居乐业似乎到了眼前,忽地又走远了,听天由命的古话不合时宜啦!那么,长寿之秘诀到底从何而来?不妨去山里遍访年岁较大的农民吧!他们祖祖辈辈不懂得养生,只求谋生。不懂健身,只爱劳动。不懂休闲娱乐,只懂清闲安眠。不懂营养健身,只求寒热饱食,浑身灵便有力。不懂旅游观光,但门外到处都是大自然风光……去问问大多数高龄和百岁老人,他们的人生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饿了就寻食、冷了就添衣,困了就睡觉,四季轮回年年如此。什么养生的东西根本讲不出来,就讲出来的也未必符合标准。他们中有抽烟的、喝酒的、爱吃大肥大肉的、从不洗澡漱口的、从未做过体检的……,这些人多有过共同的特点,就是历经艰辛、不辍劳苦,一身素衣粗食、摸爬滚打的人。哪个活法长寿还真难说,就像幸福是个自我感觉一样,难得有个统一的标准。或许也是个各得其所,或因人而异的自我感觉罢了。“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别人的活法只能欣赏不能照搬,跟风效仿,邯禅学步会适得其反。多年来千篇一律的健康指标,误人不浅。人到老年其体征退行性变化,应该视为正常,当做病变。天天测血压,量体重,把监测变成了兼管,形成了心里负担,而常食寝不安,久而久之反生大患。
人们常常爱讲要“抗衰老”,当知衰老岂能抗?世上哪有“长生不老”,更无长生不老灵丹妙药,新陈代谢乃自然规律。所言“真善美”,首先是真,然后才有善和美。方知素面朝天是信的美;薄施粉黛是自尊的美。敬畏生命,面对现代医学科技非常发达,给于人类防治疾病和减缓疼痛的外力很强,有病治病,有疾吃药。对于一般的疼痛脑热,属于正常的老年病,随时发生,随时会有,要有能与这些小毛病和平共处,不要大惊小怪,过度紧张。对于真正的疾病不能过度治疗,去寻求那种无尊严、无意义的生命。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不无道理。一个“孝”字就成了晚辈严酷考验,动辄就成为了道德绑架的内容。“人生苦短”,一个“短”字,没有起止,半百是短,百岁仍然是短。人生的来去幸运和遗憾的往复,不外乎是美好和烦恼和转换。对过往的感恩;对未来的祈祷。这里面真正属于可以自主的东西很有限,请想想,我们已逝的高宗祖辈,包括古今往来的很多名人名家,他们没有看过电视,没有玩过手机,没有坐过飞机高铁,网络社会半点不沾。今天的人们从听过、看过、用过,就算个幸福人生,偷着乐吧!要知道世界的美好多着呢,谁又能完全享受。未来的精彩还会更多,谁能永远享受……
老年之福并非占有与贪婪;也不由你主观设计、策划。老来之福在于随遇而安、及时行乐。一切的一切要恰到好处,缺了不可,过了不行。生命是质量与数量的有机统一,但必须是质量第一,数量并非生命的唯一追求。长寿的前提是要能自理,是不麻烦或少麻烦别人,是自己也少遭罪,也就是活着的质量要好。否则,如庄子之言“长寿多辱”,辱者就是失去了尊严。何谓责任?就是老了还不拖累儿女,就是尽到了最大的责任。为人子女,没有不希望父母一生幸福健康的,让儿女们安心、放心,比给他们任何物质条件和经济帮助更重要。佛说:“父母给孩子们越多,孩子的福报就越少”,能有多少父母能开悟此话之解。
人到夕阳,优雅的老去,那是文化的境界;体面的老去,那是物化的支撑。这二者有着深厚的内涵,细细想来还是心平气和地老去罢了!当今社会据权威机构公布全中国人口寿命早已从建国前的35岁,已经提高到73.5岁。面对这个数字活着的人们就要珍惜这个有趣的数字差,努力过好这段黄金时间,以求尽量不在有生之年不留遗憾或少留遗憾。故而要抓紧做好一生该做而尚未做好的事:
其一,人老有个窝,人走有个家。世世代代都讲传宗接代,后继有人。对家的概念,就是对子女的培养教育。一个好的家庭最拿得出手的财富,不是豪宅,不是豪车,更不是老人的身份和地位,而是你要培养教育出一代代有教养、有品德,懂得感恩的孩子。这样就会代代有窝,常常有家,传宗接代自然名不虚传。
其二,中国人于世就会追求“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就是积累自己的德行,通过做善事,帮助别人,做有利于众生之事,去积累德行,具体到孝敬父母、亲近师长、他人,并包括所有灵性之物,都要有敬畏之心。比如脚下一草一花一木一蚂蚁等等。立功就是指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身份角度为众生办实事、好事都为立功。立言就是传承了一辈子,尤其是好的家庭,有好的东西要在家庭、社会传承下去,必须通过写书、纪文等办法留存下来,传承下去。由此,人生德行立德,家庭幸福,事业成功三者圆满才叫不朽的生命之道。人到晚年盘点一下自己,还有那些需要急办,那些需要完善,都要落实,不要留有遗憾。
其三,晚年生活,要以健康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活得糊涂点、潇洒点;三个忘记:即忘记年龄、过去、怨恨;四个自己:即相信自己、说服自己、发现自己、征服自己;五个快:即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这些都是相对的,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六个不要:即不要饿了才吃、不要渴了才喝、不要累了才歇、不要困了才睡、不要病了才入院检查、不要老了才后悔,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七个应当:即体力上应当服老、心态上应乐观向上,不应悲观消沉、应当忘记过去诸多不愉快的人和事,努力接受新生事物、生活上应当安于现状,思想上积极进取、小事应当不计较,大事量力而行,绝不勉强撑着、精神上应当学会拿得起放得下,乐观度过晚年生活、人老应当不改志,对社会多做奉献,少于索取。八个得:即看得远、想得开、吃得好、睡得香、走得慢、练得勤、笑得多、气得少。人到老年,诸多器官,骨质都在蜕变,由此,衣食住行都必须注意保护,尽量与延缓生命同步。
其五,健康不是一个人的,它是父母、爱人、子女、兄弟姊妹乃至内外至亲这个大家庭的,要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待晚年生活,用大海的胸怀面对,用科学的方法去支配,用皇帝的御膳去养胃,用清新的空气去洗肺,用灿烂的阳光雨露去沐浴自己。豁达开朗,彼此关心。
做到这些,使人生活得精彩,又从容地老去,再无牵无挂地离世,潇洒一生不留遗憾,何乐不为矣!
余闻在众多夕阳生活的人群里,有智者深有感触地写出来夕阳通,真实地反映出老人们客观的老年人生活,作出了精辟的概述,其曰:人生路上急匆匆,走快走慢不由衷。古人曾见今时月,今月难照古时翁。时间一刻也不停,变老就在毎分钟。多少英雄今不见,多少将相去无踪。多少美女花容谢,多少俊男老来怂。若问人生怎么过,形形色色各不同。有人高贵有人贱,有人睿智有人庸。有人先贫后得福,有人富后落魄终。有人勤善终有报,有人累死老来穷。有人一生糊涂过,有人精明一世聪。不足百年人生路,何去何从算成功。沉浮起伏谁来定?七分在命三分功。功成名就寿不配,到头也是一场空。人生有忧亦有喜,历尽甜苦和吉凶。少年不识老滋味,赤膊撸腿往前冲。年高老迈当歇息,思想胸怀应开通。求乐求健求平安,喜观山水乐赏松。暮年最怕逢乱世,老年所安寿难终。但愿夕阳慢慢落,岁至百年晚霞红。人生如戏亦如梦,荣华似虹转瞬空。执幻为实愚者痴,观幻即覚智者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