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2025-09-14 11:25:18)
标签:

杂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歌赋应有尽有,唐诗叫诗,楚歌叫歌,宋词叫词,汉赋叫赋。写尽古今震撼世人,篇篇都是绝世之作。尤其是七绝古诗尤为突出,在众多七绝古诗中,到底第一名、第二名当是哪一首呢?根据网络大数据的推评,统计出来史上七绝诗歌排行表,在它们当中竟然选出前十首。但出人意外的是七绝圣手王昌龄都还没能进前三名,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也只能在后面排着,可真是颠覆了大众认知。让我们步入其间,认真读读、欣赏。
       第十名,杜牧写的千古绝唱之作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杜牧(公元803——约公元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
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
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
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这雨丝裹着乡愁,就成了千百年不
变的春日记忆。
        第九名,是杜甫,他晚年写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译文: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本名李隆范,后为避李隆基的名讳改为李范,封岐王,)府邸里时常相见,崔九堂前您的音乐多次听闻。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风景,在落花时节又逢李君。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甫史称“诗圣”,他与“诗仙”李白合称“李杜”、唐诗“双壁”,他们集前代之大成分别把中国古代的浪漫主义诗歌和现实主义诗歌推向高峰。《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七绝压轴之作。此诗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前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着诗人对开元盛世的眷怀之情;后两句是对安史之乱后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全诗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内涵极丰满,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短短的28个字就把时代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全写尽了。
       第八名,被称为李白千古最美的送别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译文:旧友告别了黄鹤楼向东而去,在烟花如织的三月漂向扬州。帆影渐消失于水天相连之处,只见滚滚长江水在天边奔流。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 ),一说山东人, 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他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 。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供奉 ,赐金放还后,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李白一生就其所作词赋,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李白送别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诗人的目光跟着帆影,融进了长江里,那离别的滋味全在不言中。
      第七名,李白带着那股子快意江湖劲,人人都会背诵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译文: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之外,船行只需要一天时间便能返回。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早发白帝城》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创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诗人流放途中遇赦返回之时,其意在于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次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明朝第一才子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第六名,被日本学生推崇并争相学习的绝诗,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张继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唐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就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寒山的钟声敲碎了客居的梦,也敲进了每个漂泊者的心理。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其他一些国家诸如日本的教科书也收录此诗。
       第五名,唐朝最鼎盛时期,王维就是穿越时空红极当时的人,不仅绘画的功底十分深厚,而且,对于音乐上的天赋,他更是在当时诸多才子中的佼佼者。不过,人们对于王维最深刻、最崇拜的,不得不说还是他的作诗才能,并且,王维还是盛唐文化的特产,被尊为“天下文宗”。王维直接征服了白居易、刘禹锡和李商隐。他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译文:渭城清晨的细雨打湿了路边尘土,客舍边的杨柳愈发显得翠绿清新。劝君再饮下这杯离别的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再难遇到故人。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大约作于安史之乱之前。其送行之地是渭城。诗人送友人元二远赴安西都护府,从长安一带送到渭城客舍,到了最后分手之地,作这首七绝送别。此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全诗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语言抒发别情,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深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名曲。
       第四名,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译文:其一,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征人守边御敌出关万里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今还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过阴山。其二,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后战场上只剩下月光清寒。城头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刀匣里的宝刀上血迹还没有干。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生动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充分表现了胜利者的骄傲神态。诗中直言月光照过秦汉的关隘,照过无数没回家的征战人,那个气势能贯穿古今。全组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第三名,王之涣的那首苍凉的绝唱《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译文:其一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其二,单于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来犯,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在汉家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外族和亲,单于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国学大师章太炎都说“这首诗是绝句之最”。王之涣(公元688年——公元742年),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异族之间的关系,写一位北方胡人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第二名,王翰写出醉卧沙场豪情的《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译文:其一,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其二,单于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来犯,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在汉家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外族和亲,单于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在诗人笔下,醉眼里的刀光剑影,变成了一句悲壮的反问,惊艳了明清的学者,都夸它气格太盛,是盛唐最好的绝句。王翰(公元687年——公元726年),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进士,唐玄宗时作过官,后贬道州司马,死于贬所。性豪放,喜游乐饮酒,能写歌词,并自歌自舞。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词语似云铺绮丽,霞叠瑰秀;诗音如仙笙瑶瑟,妙不可言。《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共有十四首。《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翰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第二首诗抓住边塞风光景物的特点,抒写边关将士们夜闻笳声而触动的思乡之情。这两首诗意境开阔,语言华美,节奏明快,富有浪漫气息。
第一名,是被誉为古今最有意境的诗句,它惊艳岁月,却留下了一段传奇,它是元代的诗,却一度被认为出自唐人之手,还被误编入全唐诗,它就是元代唐珙的《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译文:秋风劲吹,洞庭湖水似乎衰老了许多,一夜愁思,湘君也应多了白发。醉后忘却了水中的星辰只是倒影,清朗的梦中,我卧在天河上。此诗之笔力惊动了唐宋,尤其是最后两句,真乃神来之笔。此篇是元末明初人唐温如唯一的传世之作。关于这位作者,历史上没有片言只语的记载。然而,就是这一首他唯一的传世之作,让人们深深地记住了他。借助于这样的一首短短的七言绝句,读者所能体悟到的,则是诗人特有的精神风貌。这首诗就像是他的一幅自画象,读过之后,诗人的精神风貌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唐珙,字温如,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珙豪于诗,生平不详。其父南宋义士、词人唐珏在至元中与林景熙收拾宋陵遗骨,重新安葬,并植冬青为识。在乡里以诗知名,但所作传世不多。生平仅略见于《御选元诗》卷首《姓名爵里》 《元诗选补遗》小传。诗题中的“龙阳县”,即今湖南汉寿。“青草湖”,即今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诗题中说“青草湖”,而诗中又写“洞庭”,是两水相连相通的缘故。
  前面的十首都是七绝的巅峰之作。其实,在古代浩瀚的七绝律诗中,那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想必是每个读者的立足点不尽相同,以至于学习而各有千秋,人人都会有自己的天花板,在你心中究竟哪一首会是第一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退休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