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以其深邃的思想、真挚的情感、卓越的文采,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被学界普遍地公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与榜样。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说:“巴金是中国文学巨人,是我们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远远地超越了文学的欣赏意义,而形成一个时代的呐喊。”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是中华民族新文化方向的鲁迅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和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说:“巴金是我国当代文学巨匠,他的道德和文章,都是当代作家的一面旗帜”。
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的巴金,其家族显赫但内部矛盾深重,家庭背景对其文学创作影响极其深远。巴金(原名李尧棠)出生于四川成都正通顺街的“李家公馆”,祖籍浙江嘉兴。其家族为五代同堂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鼎盛时期拥有四五十名仆人,长辈近20人,兄弟姐妹30余人。高祖父于1818年从浙江迁至四川,曾祖父、祖父及父亲均曾任知县,祖父李镛是家族权威的象征。家庭矛盾与专制氛围,巴金在作品中多次揭露封建家庭的黑暗。祖父以旧礼教维持家族秩序,导致内部充满“仇恨、争斗和倾轧”,叔父们甚至在祖父灵前争夺遗产。这种环境促使巴金对封建制度产生强烈反叛意识。
巴金幼年多病,未接受系统教育,但通过家庭学习打下了基础。父亲李道河,曾任广元知县,后辞官归家。母亲是陈淑芬,祖籍浙江,出身官宦家庭。她的性格与教育对巴金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陈淑芬善良谦和,虽为官太太却无特权阶级的傲慢,对待家中仆役和下人也十分友善,从不呵斥。她熟读诗词,开明包容,曾为患肺结核的二女儿请西医治疗,展现了超越时代的思想。巴金称母亲是“幼年时代的第一个先生”,认为她“很完美地体现了一个‘爱’字”。她的仁爱和悲悯塑造了巴金的人道主义精神,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中同情弱小的思想根源。陈淑芬于1914年病逝,当时巴金年仅10岁。她的去世对巴金打击极大,巴金在回忆中多次提及母亲的离世是童年最深刻的伤痛之一。巴金有两个哥哥(李尧枚、李尧林)、两个姐姐(李尧桢、李尧彩)、两个弟弟(李尧橡、李尧集)以及三个妹妹(包括李琼如、李瑞珏等)。整个大家庭里长辈有近二十人,兄弟姐妹三十余人,堪属大家庭。兄弟姊妹中的重要角色有大哥李尧枚,为《家》中的觉新原型,才华横溢但因家庭责任放弃理想,最终因精神压力自杀。三哥李尧林资助巴金求学并影响其文学道路,后因积劳成疾早逝。巴金与三哥感情深厚,其离世成为巴金终身遗憾。
在这个封建官僚家庭里,巴金从小就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封建家庭的束缚和旧礼教的压抑,对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充满了向往。这种思想的形成,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巴金的成长背景,母亲是他最早的启蒙老师,教会了他爱与宽容。在“五四”运动期间,巴金开始大量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逐渐接受了反帝反封建、科学民主的进步思想。五四运动后,深受新潮思想影响,1923年离家去上海、南京等地学习,从此开启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都深有感触地说:“我的每一篇小说都是追求光明的呼号”。
1920年,巴金考入成都外国语学校,发起组织“均社”,并任《平民之声》主编。1923年到上海、南京等地读书。1925年翻译克鲁泡特金的《面包略取》等著作。1927年赴巴黎学习,翌年创作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底回国。自1931年文学创作进入旺盛期,写出长篇小说《激流》(即《家》)等10部中长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集,6部散文集。1934年11月化名“黎德瑞”去日本,次年8月归国,后与靳以编辑《文学季刊》、《文季月刊》,并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负责编辑《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译文丛书》。出版短篇集《将军》、《沉默》等。
1936年11月与鲁迅、郭沫若等21人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上海《救亡日报》编委,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辗转于香港、广州、汉口、桂林和大西南的昆明、重庆等地。出版《春》、《秋》、《憩园》等长篇小说和《还魂草》等短篇集。抗战胜利后,出版中篇小说《第四病室》、《寒夜》。新中国成立后,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大会代表,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国际笔会主席,《收获》主编等职。1982年4月荣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5月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辑有《巴金文集》、《巴金全集》。
1936年,32岁的巴金凭借长篇小说“家”,迅速在上海掀起了一部巴金热,读者来信酷似雪片一样飞向作者,其中一位刚满18岁的女孩写来的信,倍受巴金注意,这个女孩就是萧珊。由于有着13岁的差距,每次给萧珊回信,巴金总是称她为“我的小友”。在巴金的眼里,萧珊还是个孩子,这个小女生不过是千万个给他写信的读者中的一员。女孩儿读过了巴金所有作品,来信附一张照片,背面写着:“我敬爱的先生留个纪念”。女孩笔迹娟秀,言词不多却字字热烈。并且深受他的影响,决心参与学生运动,为苦难的民众解放而奋斗。其女之举展示了巴金作品的效应,使之万分感激。就此相互鸿信来往半年,他们终于见面了。32岁的巴金与19岁的萧珊相爱了,至此他们俩再也没有分离过。
(萧珊)
巴金一生结过一次婚,只有一个妻子,名叫萧珊。萧珊,1917年出生于浙江宁波鄞县,普通小商户人家。原名陈蕴珍,乳名长春。是浙江宁波鄞县人。萧珊,1936年至上海,进入爱国女子中学读书,参加学校戏剧演出,扮演话剧《雷雨》中的四凤,进而结识进步人士。同年认识巴金,在巴金鼓励下,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在伤兵医院》发表于矛盾主编的《烽火》杂志。1939年萧珊在爱国女子中学毕业考取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当时巴金留在上海搞创作。期间相恋八年,终于在1944年5月1日,巴金和萧珊在贵阳花溪贵阳花溪公园,借了朋友的一间木板房当新房,他们没有添置一丝一棉、一凳一桌,只有巴金4岁时与母亲的合影,作为祖传的珍贵家产,也没有什么可安排的,只委托弟弟李济生以双方家长名义,向亲友印发了一张旅行结婚的“通知”。他们的婚礼极为简朴,只邀请了少数亲友参加了婚礼。
巴金把众多追求者拒之门外,一生只有一个妻子,就是萧珊。他之言有:“弱水三千,只取那一瓢饮”,“任凭世界之大,我只钟情于她”。婚后育有一双儿女,分别是女儿李小林和儿子李小棠。巴金与萧珊的婚姻长达28年,他们相亲相爱,相濡以沫,彼此忠诚,从未有外遇,也从未吵过一次架。婚后的夫妻生活是幸福美好的,但是更多的是压力与艰辛。1972年8月13日,萧珊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55岁。巴金在萧珊去世后,非常怀念她,将她的骨灰盒一直放在自己的卧室里,并写下了《怀念萧珊》、《再忆萧珊》、《一双美丽的眼睛》等文章,以此表达对妻子的深深怀念。
新中国建立后,巴金作为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家,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工作更加紧张忙碌了。没有精力来关心家庭生活。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了萧珊柔弱的肩膀上,她毫无怨言,做起了巴金的贤内助。很多的时候他们依然要靠书信和电话来交流、沟通。为了爱就要无怨无悔地付出,虽然仍然是聚聚散散,但是他们彼此已经融合无间再也不能分开,她是巴金的知己,巴金是她的师长,这是心与心的相契,情与情的交融。1960年的中国正处于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全国人民正陷入严重的饥荒中,巴金的家庭也不能幸免。此时的巴金远在成都,上海的家中,事无巨细全靠萧珊一肩承担,萧珊不仅要照顾小孩,还要侍奉老人,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操不完的心。此时的萧珊还在“上海文学”杂志社上班,异常辛苦。”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后,巴金和萧珊这对知识分子夫妻也像其他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样受到疯狂的迫害,遭受了巨大的心理煎熬。巴金常常被拉出去批斗、游街、写检查,作为巴金妻子的萧珊自然被其声名所累,被关进了牛棚,脖子上挂着“牛鬼蛇神”的牌子游街,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对她指指点点,进行无情的侮辱与谩骂。有一次为了保护巴金,她被红卫兵的铜头皮带抽打得鲜血淋漓、遍体鳞伤,尊严被践踏在地上,面对这一切萧珊只是默默地忍受着,为的是不让巴金难过。有感于这段经历,巴金曾经含着泪花写下了《忆萧珊》的悼亡诗:”可知世上铜头藿,血迹斑斑伤萧珊。能解李君一分苦,粉身碎骨无悔颜。”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中,倘若要是没有萧珊的温柔、体贴、无微不至的关怀,巴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支撑这么久。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萧珊的付出。在巴金遭受批判的那段日子,萧珊总是陪伴在他的身边,不离不弃。每天清晨,人们都会看见一对满头银发的老年夫妻互相搀扶着走向公共汽车站的情景。那时巴金年岁已高,身体不好,萧珊害怕巴金在挤公交的时候掉下来,就常常在后面将巴金推上车。恶劣的生存状态、过度的家庭操劳、精神上无情的折磨,萧珊最后病倒了,她患上直肠癌。1972年8月的一天,巴金在家刚刚端上饭碗,就听见医院打来电话说萧珊已经病逝。听到这个噩耗,巴金泪流满面,怔怔地在椅子上坐了好半天。当他赶到医院时,萧珊的遗体上已经盖上了白布。萧珊的突然离去让巴金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他的生活一下子失去了重心。他将萧珊的骨灰盒放在自己的房间,案头上摆放着萧珊翻译的屠格涅夫、普希金的作品。在巴金后来的大量回忆性散文中,表现了他和萧珊的交往的经历以及对她的无限思念之情。
1972年8月13日,萧珊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55岁。巴金在萧珊去世后,非常怀念她,将她的骨灰盒一直放在自己的卧室里。拒绝任何人的建议,虽阴阳两界却形影不离,相伴永远。并写下了《怀念萧珊》、《再忆萧珊》、《一双美丽的眼睛》等文章,以此表达对妻子的深深怀念。萧珊去世后,巴金悲痛不已,死后的33年里巴金一直独生。在他90多岁的时候常常叹息,言“长寿是对我的折磨”。巴金通过文革的洗礼,开始写《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从七十多岁写到八十多岁,历时八年一共42万字。以探讨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就此巴金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1985年,巴金获得了美国文学艺术院名誉外国院士称号。2005年10月17日,101岁的巴金在上海医院离世,一切由巴金所愿,将他的骨灰和爱妻萧珊的骨灰混在一起,撒进祖国的大海,再也没有什么将他们分离了。后来巴金与妻子萧珊的爱情故事被传为佳话。他们相识于文学,相知于人生,共同度过了许多艰难岁月。
如今,巴金虽离开人世几十年,但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和卓越的文采而著称。他的长篇小说《家》、《春》、《秋》等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巴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不可否认。巴金于1929年回国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他的作品数量丰富,涵盖了小说、散文、翻译、理论等多个领域,创作总量超过1300万字。其代表作包括“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这些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深受读者喜爱。
大凡读过《激流三部曲》,均知是《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组成的。是巴金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一面鲜明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起着巨大的作用。《激流三部曲》是以成都为背景,生动地描写了1919年至1924年中国历史转折时期这一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中,封建大家庭高家四代人的生活。它记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分化与衰落的过程,以及青年一代如何冲破封建宗法束缚,走向新生活。同时,它也描绘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第一部:《家》是以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绘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的腐烂与溃败。高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和家庭制度的缩影,其没落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本质。这部作品中,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性格命运是小说的重要线索。其中,觉新深受封建制度的束缚,他虽然接触过新思想,但深受封建家庭和传统道德的桎梏。他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体现了封建制度下个人的无奈与牺牲。觉民和觉慧则代表了新一代青年人的觉醒与反抗精神。《家》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作品通过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紧张的情节,全面展示了封建家庭的腐朽和罪恶,同时也热情歌颂了青年一代的反抗精神。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第二部:《春》延续了《家》的故事线索,详细讲述了高家年轻一代在封建制度下的艰难挣扎与不懈追求。在这部作品中,青年们开始对传统封建制度产生深刻的怀疑,并勇敢地试图寻找自己的出路。在《春》中,淑英、淑华等年轻一代的女性形象更加鲜明。她们在封建家庭的沉重束缚下,不仅努力寻找自己的幸福与自由,更在挣扎中逐渐觉醒,开始勇敢地反抗不公和追求平等。同时,觉民和觉慧也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坚定地引导着年轻一代走向崭新的生活。《春》进一步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与不公,同时也热情地赞颂了青年一代对自由和幸福的执着追求。作品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们在封建制度下展现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第三部:《秋》是《激流三部曲》的压轴之作,深情地讲述了高家年轻一代在经历无数磨难后,最终勇敢地走向新生活的感人故事。在这部作品中,封建制度已经摇摇欲坠,濒临崩溃的边缘,而新一代青年人则如新星般崭露头角,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未来。在《秋》中,年轻一代的形象更加成熟和坚定。在经历了无数磨难后,他们对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高老太爷等老一辈人物,在面对家族的衰落和新一代青年人的崛起时,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过去,并试图与觉民、觉慧等青年一代和解,这充分体现了巴金对家族内部和解与传承问题的深刻思考。《秋》是对封建制度的最后批判,同时也寄托了巴金对新一代青年人的美好愿望。作品通过作者深刻的思考和细腻的笔触,全面展示了历史的必然性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性。这部作品不仅思想深刻,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
综上所述,《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对封建制度的深刻揭露与批判,同时也是他对新一代青年人的热情赞颂与殷切期望。这部作品不仅思想深邃,还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领略巴金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同时也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本质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巴金是一位具有卓越成就和深远影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和思想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人格魅力,爱情专一,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