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纪家河秀水桥看裔孙张盛德之人生

(2025-04-07 00:28:50)
标签:

杂谈

星座

       秀水桥是旺苍县济镇秀海村,纪家河上一座古石板桥。纪家河源于秀海村邻远景村之辖地,流经秀海村山脚下端,集雨流域平面面积约 30 平方公里,流水归聚东南山脚下,自西向东奔流不息,经纪家河汇入普济清江河。河之下游地段,河面宽虽不足三十米,但山溪之水,易涨易落。这里自古就是条重要秦巴驿道,南北商贾,骡马单骑,贩夫走卒、江湖客艺、来往行人,常常受困于此。悉约道光年间,乡间有罗善人打铁为生,累有积蓄盈余,闲暇之时游文家寨下纪家河,无意看到行人客商,危惧涉水,战战兢兢。回家后心中难以平静,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念及往来不便,行涉艰难, 心生念头,慨然出资“独立成桥”。但数十年后,偶遇特大暴雨,溪河龙行水涨,桥被冲垮。罗铁匠为业行善,天寿之年即84岁,善终离世。
        桥成“天堑变通途”,桥毁溪壑复难行。秀海坪张全逹之次子张魁文闲暇之时,游纪家河桥遗址,“见行路有濡首之患;浪兴有望洋之嗟”, 由此产生了善心,要重建新桥,“与人为善,合众志成城”,吸取罗君独立修桥,资寡桥微,难以抵御洪水恶浪之教训,于是鸠集本邑杨澤醇等,“广迁会首、募化居民”。捐资善举得到秀海坪及周边,甚至来往客商的大力支持,秀海坪以张魁文之弟兄张权文为首,竟有十六家纷纷解囊,总计捐资 23200 钏。修桥者苦战三个冬春,时下张魁文家从秀海坪大院,往纪家河修桥工地每天送饭,据悉三年就背烂三个新编竹夹背篓。石桥于民国戊午年(1918 年)冬落成(如图)。署名 “新桥”(因原桥已毁),亦称“秀水桥”(此因秀海坪而取名)。桥长八丈有余, 下有两石磴支撑,桥高一丈二尺,宽八尺,码头一丈有五,桥板石厚二尺,至今河下尚有桥的石墩、石板等遗址遗物。
                                        从纪家河秀水桥看裔孙张盛德之人生
                                                                            复原纪家河秀水桥

        桥南端竖立二米余高的方柱秀水桥石碑,基座一米见方,四周均有雕刻,基座面为莲花圆盘,而圆盘对应四角雕刻有龟首张望,形态逼真。四龟对称合背方形石柱足一米二高,碑顶帽四角翘顶,上面坐落一尊石狮,双目直视秀水桥,形态自然、栩栩如生。寓意镇水辟邪、守护安全,石狮与桥河之水相映成趣,动静结合,刚柔并济‌,形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惜小石狮桥毁后被人盗走,但石碑至今犹存。

                                                             从纪家河秀水桥看裔孙张盛德之人生
      石碑正面雕刻着秀海坪张氏家族秀才张芳溥题、书的纪家河秀水礄碑文(附碑照) 
      纪家河之水,源于城皇寨之东,下越龙台穿鳖峡而入于清江峡。之上流有桥焉,名为新桥者。北通秦垄,南达巴蜀。罗君天寿乐善人也,打铁为业积有赢余,独立成桥。迨数十年,而龙行水涨桥忽折矣。吾族魁(揆)文叔心窃慕之,见行路有濡首之患,浪兴有望洋之嗟。恐一人为善,或沽名而有伪,不若与人为善,合众志成城,爰集杨君醇,广迁会首、募化居民,奈工人拖延时日,礅未齐而水又淹矣,噫!斯桥也!由前而看独力可成而不能久,由后而皆悦而願而弗克竣,况魁文叔没桥之为桥,有谁问焉者也,乃功之成不成于必成之日,而成于将废之际;善之彰不彰于生前之志,而彰于身后之人。嬸母杨氏叔妻也,思夫中道而止,妻必继志以兴,独任弍钱二百余钏,醇奋初志七十余钏,文君美然勇跃急公,募化百余钏,王匠师应兆督率甚嚴乎,不数月而工告竣矣。 
      帝君曰:造千万人往来之桥,兹四君之功大也,深有浴于。 
      帝君之旨:若婶母者善体夫志有几人焉,将见夫:潮平浪息桥有磐石之固,即触波惊涛,人无临河之反,穣穣者若是任自东自西,滔滔者如斯,随其流左流右可以感发人之善心,可以補造化之嘑,漏易云善,不绩不足以成名,而乐捐输诚者,亦与之附骥尾而不朽矣!
       注释:帝君:文昌帝君掌管文运、主宰功名,因此被尊称为“帝君”。
       输诚者:是指那些‌献纳诚心‌的人,通常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忠诚和真心 
      天寿:古人对寿命的认知非常丰富,他们认为人的寿命可以分为:人寿60岁、地寿73岁、天寿84岁、玄寿90岁、期颐100岁、茶寿108岁。人寿60岁,是古代认为的一个正常的寿命终点。
        窃慕:私下仰慕某事或某人的情义。
        濡首之患:意为涉水过河时,水拍湿了头部,这是危险。濡:停留、滞留
        望洋之嗟:浪兴感到没办法,无可奈何。
        广迁会首:广泛调动地方有能力、有善心的人。
        骥:好马,喻有贤能的人。附骥尾:苍蝇附在尾巴上而达远方,比喻借助他人而获得名声。
        深有浴于:纯洁的思想,美好的德行影响极其深远。
                                                       天泉张芳溥记
                                                                               秀水桥戊午年(1918 年)立
                                                          纪家河新桥碑文译文       
       纪家河的水,起源于城皇寨的东环山地,流下龙台穿过鳖峡而汇入普子嶺清江河。纪家河上修建成了一座新桥。
      纪家河桥古时是南北通道的咽喉,北通秦垄,南达巴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不知何时,居住于纪家河较近的打铁匠罗君,发现纪家河无桥,阻隔南北通行,罗君是个善德之人,乐于做好事。他打铁为业积有赢余,于是就动心、动手独自在河上修建了一座小桥,南北变通途,当地百姓和往来路客非常高兴。殊不知数十年后,突遇暴雨,山洪爆发,桥彻底冲毁,纪家河又恢复了无桥状态。
       我们秀海坪张氏家族张魁文叔,对纪家河无桥修桥又被冲垮一事早有所闻,内心非常敬重、仰慕原修桥者罗君,因其劳苦积攒甚微,还将其独立修桥做善事,故而有了好的善终,当下还活了84岁,天之恩赐也。一次无事专门来到河边观察,见雨后河水消停,正好碰到涉水过河的人群,有怕水点打湿了衣服头部,走到河中浪大水急不敢动足,实在没办法,又必须赶路,竟而非常害怕但无可奈何。这样危险危及的场面历历在目,于是就萌发了再次修桥,以解南来北往通行之困。       
魁文叔乃书香门第,自幼受祖父母良好的家教,家道殷实不骄不傲,广行方便,助资亲邻,善德常在,深受远近知情者的赞颂。回家后一直思考着要行善积德,做好这件功德之事。但“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由自己独立建桥,人单力薄,尚有沽名钓誉之嫌,不若与人为善,动员大家众志成城,来做好、作实这件修桥通路、一劳永逸的善事。于是全家出动,儿子张怀海任会首,还召集普子嶺坝下杨澤醇参与,广迁会首,募化居民。说干就干,终于动工修建。工地修桥人吃饭和工地用料,都是魁文叔家承担,但因疏于工地管理,工人拖延时日,礅未下齐而水又淹矣,真是心急如焚、彻夜难眠无。
      哎!看这桥,追忆之前独力可成,但不能长久,由后而覌,大家高高兴兴也心甘情愿但不能竣工。到底什么原因。何况魁文叔在没桥时领修此桥,又有谁能知晓而过问呢?熟知功业的完成并不是成于成功的那一天,而是从一开始的时候发展而来的,特别是通过危困而见之于成效;善良的行为,彰不彰显并不取决于先前的动机和意志,而是取决于后续的结果和影响。
       天有不择风云,魁文叔年事已高,因常年风餐露宿、辛劳辗转就一病不起,花甲之年与世长辞。其妻嬸母杨氏,思夫志岂能中道而止,她必继其志,以成就事业完成,便独自再任钱二百余钏,杨澤醇不忘初志,奋力前行,也再捐七十余钏,文美然急公之所急,勇跃募化乡邻百余钏,王应兆匠师督率工地人员,嚴格管理,不数月就圆满竣工。
       此事真还感动了神仙文昌帝君,帝君说:造千万人往来之桥,这四君即魁文叔及妻,杨澤醇、王应兆匠师功之大也,他们纯洁的思想,美好的德行影响极其深远。
       神仙文昌帝君的用意在于要将此事展示于众、彰示于世,像魁文叔妻子这样能体谅丈夫,接替丈夫志向而为的善举有多少人呢?请看大雨磅礴、惊涛骇浪,河水在急浪平息后,桥有磐石之固,路人再也无临河之返的现象,满河的洪水自东向西滔滔奔腾而下,站在桥上观阅河水,随水流左流右,可心旷神怡并感发人之善心,打通道路阻隔之善作,造化了人间福分和运气。只有通过善行的不断积累,才能够成就名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那些‌献纳诚心、忠诚办事‌的人,即为建桥捐资投劳者,犹如苍蝇附在千里马的尾巴上而竟达远方,他们就借助桥的建成和建桥者获得赞誉名声远扬、永存!                                                                               
天泉张芳溥记
                                                                      秀水桥戊午年(1918 年)立
          注:碑文本无句读,由作者加入,若有不适之处予以勘误,诚意致谢。
         杨姓家谱大营祠记:杨泽醇,治品公子,生卒不祥。公一生务农为业,为人忠厚,处事正,勤俭持家,节衣缩食,乐于做好事。曾在民国七年戊午(1918 年)与秀海坪张魁文等四人承头重修纪家河秀水桥(此地是北通秦陇,南达巴蜀的要道,原有桥一座,系罗铁匠天寿独力修建,由于涨水,桥毁)此桥高丈二尺,宽八尺,码头一丈五尺,桥扳厚二尺。修桥醇公出钱出力较多,桥成后,醇公又独力修筑桥头到寨(文家寨)门口的石扳梯步路一段,长约五华里,深受来往行路人的赞扬。
      另三面铭刻着募化居民的捐资善举名单,共约200余人捐款,捐款总计约在二十余万文(因石柱个别地方风化斑驳,字迹脱落,无法准确查清捐资情况)。有张、杨、王、侯、赵、何、文、旷、罗、黄、李、梅、曾、龚等诸姓各家,最多有何加谷7000文,少则也在100文。其中秀海坪张氏家族募捐名单有张权文 5000 文、张芳溥 2000 文、张怀昭 3000 文、张怀诗 2000 文、张怀良 2000 文、张怀恩 1000 文、张怀亮 1000 文、张怀顺200文、张怀孔 1000 文、张怀书 1000 文、张俊德 1500 文、张新 德 1000 文、张友德 1000 文、张谦德 600 文、张述德 500 文、张明德400文,共捐23200文。
      桥成后,杨澤醇还独立修筑秀水桥头北至文家寨的石板梯级路,长约一公里余,桥头南面也修筑成石板梯级小路直至山腰,因年代久远无法考究,谁人所为不得而知,都深受路人赞许,至今遗迹尚存。
    “易涨易落山溪水”。1934 年 8 月,旺苍地区普降暴雨,纪家河流域山洪瀑发,河水瀑满奔流直下,将上游二里之地的锅底滩下面白家河坪,原张孟德家祖业柴山,其继父邓芳元砍倒一颗准备作方料木的大柏树,平胸直径近一米,尚未锯断成料运走,就被那滔滔洪水,将树缓缓流送到秀水桥下,树头插进石桥墩下,在涌猛的洪水推力下,连拗带推,将石桥彻底摧毁,人们无不惋惜。从此,纪家河又恢复了无桥难行的境况。
                                                              从纪家河秀水桥看裔孙张盛德之人生

        随着时间地推移,秀水桥遗憾在人们的意念中慢慢地沉寂下来,一沉就是七十多年,如今赶上了好时代,这条古道已由龙凤乡五营村修成了公路,连接秀海、远景两村,直通县道、省道、国道。2009 年就在秀水桥遗址,建起了钢筋混凝土桥(如前图),再也不怕洪水猛兽。一扫千年天堑,连接了时代大道,无论跃马扬鞭还是驱车行驶,或人畜过往,都畅通无阻,人们兴高采烈、扬眉吐气。

                                                           
从纪家河秀水桥看裔孙张盛德之人生

       前述这座100余年历史的秀水桥,给秀海坪张氏家族留下了重要的思考。自古以来,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往来之桥是善德之举,铁匠罗君这个接力棒恰被秀海坪张氏家族第十一代孙张魁文接下。其祖父張琮,号嘉祯,咸丰国学,乃书香门第。父张全达系道光年间地方政府职员,其家道殷实,一生“为人敦孝悌、严品行”。自幼苦读诗书,因家境有困而肄业于家。娶邻里五房湾杨君,夫唱妇随,共创家业,“十余年园囿(耕种、养殖)”,对其才学,众观尔后必有所为。但张全达却低调处世,自愧而“不窥士林”,当下社会环境尤使他"屡试不售”,于是按例入国学,上慰父母之心,本达自己之志。张全达成家立业后,富好行其德,于族于邻都乐善周恤“广行方便,亲邻有事辄(总是)资助之。”深受远近人们称赞、喜欢。膝下五子,长子张经文幼年病故,次子张明文过继大房张全通膝下,身边长子张张衡文、次子张魁文、三子张权文。可惜,张全达上尊父母,下抚儿女,过度劳累、心力交瘁,“寿復不永,仅43岁卒”,众邻均呼天怨地,为何”修德不食报君子?!”好在祖母在堂,年仅22岁,年轻有为,抚子幼独诗书,成年耕耘,个个成人。后长子张衡文英年登科,一举考中秀才。由于幼年丧父,其母矢志不渝、苦心积虑育子成才,母亲杨氏被列为当朝贞节楷模,受到大清皇上“奉旨旌表”。后家道殷实,三子成家立业时,将家产田土一分为三:四方坪(现五星一队)张衡文经营。秀海坪老堂屋(秀海坪二队)张全文经营。秀海坪大院附近由张魁文经营。

       儒家经典《周易》中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行善积德的家庭,必然会有更多的福报和恩泽留给子孙后代;而一个作恶多端的家庭,则会给子孙后代带来更多的灾祸和不幸。从因果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种下善因,必然会收获善果。这个人的家庭如果一直秉持着行善积德的家风,那么这个家庭就会不断积累福报和善缘,从而给家庭带来更多的吉庆。从心理学的角度,一个行善积德的家庭,能够给家庭成员带来更多的正面能量和心理暗示,从而增强家庭成员的自信和幸福感。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行善积德的家庭,能够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从而获得更多的人脉和资源。反之诸多方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了。所以,张氏家族历来非常重视,也坚持行善积德,不断积累福报和善缘。时刻谨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造福社会。坚持“但行善事,莫问前程”,相信“福虽未至,祸已远行”。始终秉持这种积极向善的心态,坚持行善积德,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必将收获满满的幸福与吉祥。
       有其父必有其子,张全达次子张魁文继承了祖父辈良好的德行,一生喜作善事。乐善周恤、修桥补路。以身作则带领家人儿子领修纪家河新桥,垂范子孙,功德无量。对子孙的教育秉承读书是起家之本,始终坚持子孙必读诗书。子孙又效仿父母,继承传统,行于其事。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知晓文化的本质就是以文化人,即变化人的气质,使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其子张怀海幼读诗书,从幼儿启蒙《百家姓》、《千字文》到四书五经无所不涉。
       张怀海成家立业时,就家道殷实,生活富裕,但膝下独有一子张盛德,那真如掌上明珠,坚持家规家训的引导,精心呵护、关怀备至。首先想到的是读书,在本地读完小学,直送阆中锦屏书院读中学,为了让其开拓视野、读书成才,又不让他影响生活,便专雇请何氏娘家眷亲书童,协助料理。几年学业完满,虽未考中秀才,但扩大了视野,增进了知识本领,领悟、丰富了人生道路。
       学业最后一期入学,张盛德过了春节度完寒期假日,和书童一路到学校,傍晚旅居高坡前面的漓江坝,恰遇是店主儿子完婚喜庆之日,一夜里洞房花烛、热闹非凡,吵得他彻夜难眠,心有不悦。次日一早出店赶路,出得门来尚还寂静一片,见旅店内門墙白净无瑕,用笔即兴七言诗一首:“昨夜与姐隔粉墙,新郎新娘打洞房。锦被盖郎郎盖姐,花毡承姐姐承郎。不是几滴陵江水,怎能收兵离战场。”落笔“盛德著”。写完不加思索匆匆扬长而去,刚刚走了一段路,突听后面有人喊:“客官,请回来一下”,张盛德以为东西拿丢了,停下了脚步,转身回走,店老板匆匆前行,也没有告诉做什么,见其神情不悦,知道有什么事对不起他。走进店门,老板指着墙壁上的诗,问这是你写的?他什么意思?叫他赶紧擦掉擦干净。张盛德自知理亏,准备找麻桌布来擦,老板不准,要他脱下身上穿的白色马褂来擦。张盛德见老板态度生硬,想韩信都不避胯下之辱,大丈夫能伸能屈,只有息事宁人,按此办理。走出店门不远,他将擦字的白马挂使劲甩丢到了路边。
      张盛德知道《钗头凤·红酥手》,是在禹迹寺南沈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阙词,第一阙是宋代诗词名家陆游所写,第二阙是陆游的前妻唐婉所和。两阙词浸润着同样的哀怨和无奈,诉说着唐婉与陆游甜蜜的爱情,被父母棒打鸳鸯、强行拆散沈园情梦。也知道唐朝诗人崔护上京赶考,考前到京城附近桃园赏花散心,口渴在一户竹篱小院讨口水喝,遇上容貌美丽,二八妙龄美女,彼此一见钟情。次年再前往相会,但见柴门紧锁,失望的书生崔护,提笔在门上写下了《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霸气而情感不藏,最后落上“崔护”之名,闷闷不乐地离开这里。美女因诗和名而得了相思病,一段仇情成就了崔护和美女的婚缘(吾百花放》第二册231页有載)。
        虽是青春年华、春意萌动的张盛德,在墙壁题字既没有沈园情结,也不需要崔护那样的好事,不外乎取乐泄怨恨而已,但却适得其反。吃一暫长一智,自古有训“可以胡吃,不可胡说”,胡说会造成影响,若缄口不言,则死无对证,那提笔写字证据充分。真是千不该、万不该留下字句、姓名,这是他人生的重大教训,增长了见识,丰富了自己的处事哲学。后来当知情者问起这件事,他却笑着说学有文化装在肚子里,那时心血来潮,出口成章,挡都挡不住啊。
       秀海坪六口天井的大院,是由张氏家族秀海坪第九代孙张玺、张琮弟兄俩于清道光年间始于规划,张玺四子居东,張琮四子居西,按地形统一规划布局修建为天平(屋面)地不平的大院格局。时年张玺年近六旬,委以重任于小17岁的弟弟張琮,带领其子辈八弟兄相继建成。大院数百年间,文风鼎盛,“一楼门关九顶帽子(秀才)”成为利州东路儒林之望。院中东有利州学正堂、贡生张玉清,西有“楼上”仁义道德的张志德,和“门上”家道殷实,爱善事的张盛德,他们一直坚持传统的族规、族训,团结族人,排忧解难,调理争端,起到了垂范、引领族人的作用,致使秀海坪数百年来,“风俗较别处独淳”,秀海坪名声鹊起风传远扬。
        张盛德降生于殷实富足的家庭,襁褓中安全顺利成长,度过了欢乐的童年,少年读书伴随玩耍,无忧无虑渐进长大。但成年的张盛德命运多舛(遭遇坷坎),成家立业时娶普济代池坝大户人家何秦川之女,婚庆场面阔绰,80台杠担抬着情礼和陪奁翻山越岭好不壮观。后何氏因病离世再娶南江长赤坝富豪何氏,依然是80台杠担抬着情礼和陪奁穿山越坝风光无限。膝下养育一子张彦光,复履原配之路,英年早逝。再娶大两汇德山坡原国民党第29军田颂尧部队,军官赵涵华遗孀王秀珍,连生数子女,最终膝下一女张菊光(曾用名张兰芳),一子张太光。在祖父母的帮助下,张盛德挺过了这道道坎坷,好在他是福德之家,有良好的家风家教,读有诗书拥有知识,富庶的路上遇到了波折,没有颓唐,选择了走前人之道,注重人生修炼。在家乃至家族中身体力行,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在社会上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怜悯之苦,广行阴鸷,提高社会对自己的认知度,达到厚德載物。
       成家立业后,张盛德承揽家业,300贝田地的经营管理,及财产的使用分配都出于他手,低调处事诚敬待人。非常注重子女读书,继承祖父辈的传统,始终坚信“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之理。长子张彦光出生后,和赵涵华之子赵锦光,弟兄俩都在一起生活,“兴启蒙之义塾”,还专门在秀海大院南边修了一套房子,请来林鹤声先生(吾《乡情浓浓》记“秀海坪的林先生”)教私学。为了两子读书却点灯照亮了郭庄坪、秀海坪一片,民国年间林先生在秀海坪教书、教打算盘,使大批青少年增长了文化珠算知识。带动了民国年间秀海坪一大批有志青年,学有文化,风流倜傥,都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志向,如张彦光、张煜光、张烈光、张光富、张能光、张现光、张林光、张益源等等。但由于时势动荡,未能如愿,选择耕耘为业,却延续了秀海坪的文风发展。
       还不定时把长乐油树坝老中医曾习昭请到秀海坪,他把生活包起,不少家贫有病的看病开药,都是他全部承担。故秀海坪传有“千家吃药,一家拿钱”,以此颂扬张盛德。家族张君德和赵家河赵文全儿子曾生病,想走神医两改之路,都信迷信请来巫医杠神,但家穷没钱他也主动承担,以解困患。         
       堂侄张秋光出生后,父亲病逝,母亲无力抚养,几次狠心甩丢坝区路边,想让好心人捡拾收养。张盛德知晓后,立即敦促去抱回家,资助钱粮将其养大成人,度过了难关,救人一条命,成就了枝繁叶茂、人兴财发的张秋光一大家人。解放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张盛德家中生活困难,张秋光自家勒紧腰带节省粮食,夜间暗中借送给恩人张盛德,以解其燃眉之急。
       张盛德利用他的社会关系,还保住了张官德、张禹德、张炳德弟兄脱险壮丁的困惑,在家安居乐业。恰其继妻王秀珍在原赵家有权有势时,也常做好事、善事,多次偷偷放走被抓关的贫苦壮丁数人,成就了穷苦人家的团聚与安宁。
        张盛德赶场去旺苍坝,路过陡嘴子见人修路,他慷慨解囊捐资,以成人之美,至今那儿路边功德字碑都还刻有他的名字。陡嘴子是郭庄坪、秀海坪自古去旺苍坝的必经陡峭山路,给秀海坪增添了行善助修的光彩。还“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用木料专门制作棺木,作为舍木,放置张德忠住处,棺木内装有所需要的一升大米、香蜡钱纸无赏提供给极度困难的家庭,或无家可归的流浪人死后使用。还请人上山刮柏树皮,捆成小火把,存放在郭庄坪、秀海坪赶东凡的必经之路,周家碥路边侯才龙家,赶场人返家晚了作照明用。
       特别注重善待弱者,常以多种方式周恤近邻,他家佣人万石俊忠诚踏实、勤俭肯干,伺候主人要工钱年18吊,张盛德给他20吊。吃穿住用统统包起,万石俊心甘情愿,心悦诚服地帮他。
       张盛德一生做好事、善事,星星点点不胜枚举,始终坚持与人为善,存心爱敬,对天对地对别人都有敬畏之心。劝人为善,成人之美。救人危机,雪中送炭。舍财作福,爱惜生命。在秀海坪乃至山前岭后、左邻右舍无不知晓,常有感恩载德之举,良好的口碑,都称张盛德是个老实巴交的好人。
       正当张盛德在努力经营人生时,由于时势变动,近花甲迎来国家解放,地主阶级的土地被没收,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从而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标‌。没收了张盛德的土地家产,夫妻定为地主分子,列为劳动改造对象,并迁出秀海大院,居住秀海二队大地坡庄房里。政策规定对于地主分子,也给予一定数量的土地,以助其通过劳动改造成为新人。张盛德心有不悦,但也无可奈何,只能默默忍受着,心里的郁闷惶恐,不言而喻。但他学有文化,对共产党的政策慢慢领会、接受,他对土地大量拥有的本质就是剥削,毫不知晓,只看重自己一生行善积德、没做坏事,为何”修德不食报君子?”还成为阶级敌人,真还一片茫然。但他有了甩掉擦字的白马褂教训,不再言语,宽恕自己也宽恕别人。因为他是善德之人,没有民愤,顺利地度过了土地改革运动,夫妻二人进入了劳动改造的新生活。晚年由于身体有病,生产队安排他积肥,捡狗屎、牛粪交生产队,按一斤一分计工分,参加生产队劳动分配,任其走动,实行松散的劳动管理。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故事。
        那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普子嶺民国时期号称政坛“不倒翁”的杨挺生,其三子扬天泉成年就因父亲的权势、关系在城口县当上县长。解放时土地改革没收田地家产,定为地主分子,从坝区黄家嶺迁往秀海坪四队居住,就地劳动改造终身。与张盛德同病相怜,也是同时期人,年岁相当,相互认识了解。一天张盛德拾牛粪来到了杨天泉山头住地,适逢天下毛毛细雨,去扬天泉家避雨坐坐,久别重逢分外亲热,加之儿女们在街上买了点肉,留客玩耍,谈天说地欢乐极致。中午、晚上喝点小酒。雨不停地下,杨天泉也再三挽留,尊敬不如从命,张盛德也就不便离去。两人从上午聊到入夜,期间肉香、酒足、饭饱,衣角旮旯的事都聊尽了。夜晚,山村异常寂静,儿媳孙孙们都早早入睡,两古稀老人见面心情激动,加之“后三十年睡不着”,为了节省柴火、灯油,就上床黑坐,各据一头,找来一事打磨时间,约定走象棋,两人年轻时都有此爱好。开场杨说“我炮打精光”,张说“我马踏风云”。双方摆着几局残棋走得有盐有味。这种棋局对弈是拼智力,比记忆,叫作“心里象棋对弈”。激战之中张说“我牵马过河”,杨说“我炮打翻山”,张说“我老将旁移”,杨说“我边炮逼近”……须知扬天全的棋艺也算上乘,而张盛德的棋中之马也是炉火纯青。他俩风趣斗志,夜静声响。还惊动了隔壁熟睡的学生小儿,他们爬起来贴近壁缝中一瞅,屋内一片漆黑,只听得对话声响,不知说的什么,特别好奇但又不敢声张。
       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神不知鬼不晓,却被秀海、五星的联防基干民兵知道了,而且深夜就潜伏在他们的屋后,隔墙偷听凿凿在。那时对独户居住的地主分子杨天泉,就有一条特殊规定,不准他家养狗,便于民兵侦擦监督管理。原来是白天基干民兵就发现两个地主分子走到一起,没有离开,故而一直在监视着他们的行踪。此时正值1962年蒋介石反攻大陆,国内的阶级斗争弦拉得很紧。那个年代大山区识字不多的青年人,对象棋也不甚了解,对棋局的行话更是陌生,只不停地听到“马”“炮”“打”这些与战争有关的字词,民兵顿时神经紧张,激发了他们的政治敏感和阶级觉悟,猜忌他们是否在暗暗勾结,准备赶制枪炮、招兵买马,配合蒋介石准备东山再起。
        民兵发现了重大敌情,不敢打草惊蛇,次日,一面火速报告村委、公社,一面在生产队开始打响了对地主分子杨天泉批判斗争,打算搞出战果再向上级报捷。张盛德无人过问,把他看成了胁从,他所在的生产队不相信,也没有当回事。这才是“秀才遇了兵,有理说不清”。七斗八斗火药味再浓,也没有挖出敌情,杨天泉冤受了几天几夜的折磨,结果就不了了之。
        张盛德花甲之前全是攀登,走过了高光时刻。花甲之时正是他在退位,践行着人生最好的修行,他修的是身,修的是心,在生活大不如前时,在自己的圈子独善其身,别人的圈子里却顺其自然。他立志相夫教子,年轻时受享着先辈的福报,陪老婆过着富裕的好日子,老了困难时期陪老婆过苦日子,但“糟糠之妻不下堂,患难之交不可忘”。夫妻恩爱,遵纪守法,给儿女以身作则,教育子孙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不能尽享,善德行事,子孙昌旺。晚年他保持着沉默,在“困境”中逐步升华,真正领略了新时代的闪光点、新社会的好处多,夫妻俩打内心的认可,心胸宽阔,心情舒畅,活出了不争的人生。以新旧社会差异,告诫儿女孙辈,要感恩时代、感恩社会。张盛德夫妻天赐良缘、福寿满满,均得天寿之命,高寿善终。张盛德1976年离世,享年84岁。妻王秀珍1999年离世,享年86岁。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张盛德祖父辈乃至夫妻人生在不断地积善累德,为往后子孙多少辈人受用。裔孙赶上了好时代,共产党领导好,政治清明,环境优越,张盛德子孙后代开支散叶,膝下二子一女繁衍生息,和谐相处。现在内外孙孙已历四代达四十多人,裔孙出现了读书有为,人才大有井喷的现象,张彦光、张太光弟兄俩共养育一子六女。子张统益一胎双子,读书努力,双双大学本科毕业,踏进社会成人成才,成为了秀海坪张氏家族奇典。五女已成家立业共生儿育女九个孩子,除正在读中学者外,多为大学本科,如重庆中医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成都大学等,以及专科毕业,都有自己热爱的事业,如医药职业、教育世家、市政国家公务员、国家税务、银行工作,还有在北京、西安大都市自由发展。女婿中有国防大学毕业的营职干部、教师、国家公务员等,也有自由职业者,可以说是诸多行业,均在兴旺发展。
       一女张菊光(曾用名张兰芳)夫余成先,余家也是几代富豪人家,有良好的家风家教,与秀海坪张氏家族均是名门望族,门当户对,三代婚姻眷亲。膝下长子何裕,成人时家庭困难,无力读书,回家农耕,后外出打工挣钱,帮衬父母支持两弟弟和儿子读书。其子余晓波郑州测绘学院毕业,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四川格锐乾图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弟弟余斌、余国自有天赋、读书刻苦努力,次子余斌武汉大学学士,中科院硕士,先后任北京中天博地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中天吉奥董事、四川格锐乾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妻子张传会,武汉大学学士,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四川格锐乾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幺子余国北京科技大学学士,上海交大硕士,先后任上海宝冶广东分公司副总、中冶宝钢重机副总、四川格锐乾图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等职。妻子杨琳,北华大学学士,东华大学硕士,中冶宝钢技术从事质量管理。余斌、余国兄弟俩,为了感恩父母及长兄,抱团创业发展,创业在企事业前沿阵地,哥嫂在家陪伴天寿之年(均84岁)的父母,做到了“忠孝两全”。为了留住、培植好祖根,父母辛苦一辈子,晚年有个好的归宿,弟兄仨投资投劳在祖地鸟枪换炮修了别墅,我有幸前往一阅:此地前山奔腾、后山突兀、一目千里、绿波荡漾、梯田展展、禾花飘香、满园春色、硕果累累。使人大有胸气外射,四周仙气内聚之感,此乃神仙之居也。迎来高朋满座,亲朋好友满堂喝彩。这真是养护家庭大树之根的好举措,弟兄妯娌这主杆壮实,孩子们朵朵鲜花竞相绽放,会结出更多更好的果实。
       余国弟兄俩继承余、张两家前辈良好的德行风范,感恩积善,常为家乡、百姓做好事,支持家乡大山区贫困孩子读书。余国曾在北京科技大学,创办了公司,为感恩母校,捐赠励志奖学金30余万,2025年旺苍中学校庆,余斌余国共同为母校捐资100万奋进奖学金,支持家乡贫困山区孩子读书学习。他们热爱、关心、支持家乡的发展,成为了旺苍县委、政府的座上宾。
       如今张盛德的裔孙已繁衍四代,满堂大学生,人才济济,受享福报,践行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走进祖国的大江南北,忠诚职业,各尽所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第四代赶上了更好时代、遇到了更好的环境,将会出现更多更有才干的人才,拭目以待。
从纪家河秀水桥看裔孙张盛德之人生
               上图是余国在北京科技大学创建的“格锐”公司,为学校捐赠励志奖学金。
               下图是余斌余国兄弟俩在四川创办的“格锐”公司为母校捐赠奋进奖学金。

从纪家河秀水桥看裔孙张盛德之人生
                上图是国家自然资源部和福建省厅副厅长来广旺地区调研工作之余,在余家大院作客。
                下图是余国父亲余成先80岁生日全家欢聚一堂祝福父亲母亲步入高龄,祝福生日快乐。
从纪家河秀水桥看裔孙张盛德之人生
                                 上图是何裕余斌余国三弟兄陪父母长辈及全家共吃团年饭。
         下图2025年3月31日张益国同张强本一行到此,看望俩长寿老人留影,前排右是长寿老人弟弟张太光。
  
        纵观张盛德的人生,祖德厚而家运顺,门风正则子孙贤。真实地诠释了我们张氏家族古谱七言之诗:”前代阴功庇子孙,克开厥后在当身。承承继继皆仁厚,白屋生辉有定评。知来须向时(上)往(下)寻,富贵崇高实有因。看到报施不爽处,累仁积德自殷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