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母之母倪桂珍

(2025-06-03 19:08:32)
标签:

杂谈

      国母之母倪桂珍

         倪桂珍是民国宋氏家族的母亲,也是历史上最威武的母亲,更是最风光的老丈母娘。她是国母之母,宋氏家族的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的母亲,其女出了两个民国第一夫人,并且分别嫁给了心爱的男人,获得了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掌握着民国的政治、经济大权,纵横捭阖民国社会,影响了整个近代社会历史。“宋氏三姐妹”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倪桂珍死后享有最高规格的国葬。可以说没有她就没有名震民国时代宋氏家族。她用自己的远见卓识培养出六个优秀子女,一手缔造了民国第一豪门宋氏家族。
      宋霭龄是手握民国政府财政大权孔祥熙的妻子。宋庆龄嫁给国父孙中山。宋美龄是嫁给当下权势显赫的蒋介石。三个儿子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也分别于民国政府时下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毫不夸张地说,一部宋氏家族史,几乎就是半个民国史。晚年倪桂珍的一句话总结了她的一生‌:“我做一事,保你富有”。这句话体现了她对家庭和子女的深远影响,值得我们深思。
       倪桂珍出生书香世家,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祖籍浙江余姚,其父倪韫山是上海基督教伦敦会天安堂牧师,精通法律的学者,其母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后裔。 倪桂珍的父母亲算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非常有文化,自然注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诸多女子苦练“女红”亦称“女工”,只为日后嫁给好人家,做一个贤惠的妻子。常年累月被困深闺无闲处。然而倪桂珍并非如此,她更像时代逆袭异类。5岁时被开明的父母送进了私塾。对她进行了新式教育,令其从小就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她努力把四书五经倒背如流,17岁毕业于上海裨文女中(今上海市黄浦学校),擅长数学,喜爱弹钢琴,曾留校任教员。成为了一位不折不扣的才女。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三寸金莲”为美,她却摒弃这些陋习,以一双天足示人,更没有被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束缚。年幼时也曾有过一门娃娃亲,男方一直以未婚夫自居,更是死缠烂打地抢婚,她都坚决地拒绝了。倪桂珍的父母受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提倡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鼓励孩子自由恋爱。但倪桂珍在自由恋爱时候,却发觉自己大脚的缺陷,居然没人敢追求,成为了大龄剩女,但她却丝毫不在意。面对这一情况,倪桂珍不焦急,想到一个男人真心爱你,那会因为小脚陋习的偏见,选择拒绝你。于是,她对恋爱不焦急,持着西方观念,就是女子先有工作,有事业,后选择婚姻。倪桂珍从学校毕业之后,经人介绍,在中国实业之父,李鸿章身边的幕僚——盛宣怀家中谋求一份工作,就是担任盛宣怀家庭中的“养娘”,也就是佣人和丫鬟,负责照顾盛家孩子学习和日常起居等事项。在盛宣怀家庭中当丫鬟,能令倪桂珍体验到自食其力的快乐。
       在婚姻问题上,她要勇敢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宁可不嫁也不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后来,在盛宣怀家庭中,倪桂珍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宋耀如,字嘉树。这个无钱无势却又才华横溢的有志青年,虽然出身一般、相貌平平,但留过洋的他却不卑不亢,有胆有魄,一下就获得了倪桂珍的芳心。她看到了他身上的理想和抱负,坚信他未来前途不可限量;宋耀如觉得天足不是她的缺点,而是思想开明的特点,更是女性的闪光点。两人相互认识、彼此欣赏,通过倪桂珍的两位姐夫牛尚周、温秉忠,成全了这一对年轻人。就此宋耀如与倪桂珍的婚姻可谓是水到渠成,1887年夏天,22岁的宋耀如和19岁的倪桂珍在结识两个月后就步入了婚姻殿堂,在教堂举办了婚礼,大名鼎鼎的“宋家王朝”就这样开始了。
       婚后夫妻俩生活是非常贫穷和拮据的。当时,宋嘉树在上海活着可谓是穷困潦倒,依靠倪桂珍的嫁妆勉强维持生活,但也不是长久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维持生计,倪桂珍不可能做家庭主妇,又继续到中国首富盛宣怀家里当家庭教师,教盛府的小姐们礼仪和音乐。要知道,盛宣怀位极人臣,能让倪桂珍当家庭教师,也是证明她的能力杰出。倪桂珍在盛宣怀家庭工作的岁月里,积累了人际关系命脉,为丈夫宋嘉树日后的成功也奠定基础。倪桂珍将家里递过来的丰厚嫁妆,给予宋嘉树充足的彩礼支持。“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宋嘉树不负期望,为了回报妻子为自己做出的贡献,以及为家庭做的努力,他开始思考赚钱的方法。于是,他印刷了第一本《圣经》,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有了资金的支持,宋嘉树就开始大展拳脚,下海经商,凭借着自己过人的胆识和精准的眼光,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宋嘉树还兼做进口机械的代理商,打着倪桂珍娘家的名号,经过一番沉浮的小闯荡,终于闯出一番名堂,事业可谓是蒸蒸日上,最终成为了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实业家。为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创造了经济条件。
        倪桂珍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让她真正成为了有思想、有智慧、有性格的独立女性,无论何时,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不会因爱而盲从,也不会因爱而失去自我。她和丈夫一共养育了六个子女,宋嘉树在外面打拼事业,倪桂珍就在家里照顾孩子。婚姻起初,尽管家庭生活是非常贫穷。但生活再苦,倪桂珍对孩子的教育从没有落下。在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倪桂珍就主动买来幼儿读物,教育孩子读书识字。倪桂珍作为新时代的女性,自然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无论家庭处在贫穷还是富裕的阶段,她对孩子的教育从来也不松懈。在孩子的学习上,她是一个严格的教师。在孩子的日常管理上,她对每个孩子都是公平和公正。在生活上,她又是一位慈祥的母亲,为孩子的心理成长保驾护航。她可谓是充当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慈母恩师。倪桂珍从小就让孩子们形成遵守规矩的生活习惯,禁止他们形成不良的习惯,正所谓是“勿已恶小而为之,勿已善小而不为”。而且,倪桂珍毫无重男轻女的思想,灌输男女平等的理念。她有着很深的家国情怀,希望孩子们能成为林肯、华盛顿一样伟大的,对国家和对社会有益的人。传统家庭教育方式就是封建家长制,父母是权威,孩子必需听父母的话。倪桂珍却不这么做,她润物细无声的培养,鼓励孩子们多看课外书,接触各种崭新思想,允许孩子反驳自己的观点,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在大事上,倪桂珍都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如孩子是否愿意出国留学,都是遵照孩子的意愿,由孩子完全决定。甚至孩子的婚姻,她也没有干涉,都是由孩子自己选择。倪桂珍对孩子规矩意识和家国情怀的培养,使孩子成为对国家和对社会有益的人。同时,倪桂珍为了培养孩子们独立自强的能力,没有溺爱孩子,早早就把孩子们送到了寄宿学校。当宋嘉树都安排女儿与儿子都漂洋过海,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出国留学时候,看着养育多年的孩子离开自己的怀抱,倪桂珍作为母亲虽然舍不得,却没反对过。她知道应该让孩子去闯荡,才能培养独立自主精神。都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倪桂珍做到了,她自己乐善好施,却不因为位居高位又奢侈高傲,却有善良之心,对贫困之人经常伸出援助之手。宋氏三姐妹受着母亲优秀品德的影响,成为民国史上精英人物也不奇怪了。
       由于倪桂珍在家庭做贤内助,这也使宋嘉树的六个孩子在事业上取得突出成就。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她的儿子宋子文、宋子安、宋子良也都不逊色。大儿子宋子文毕业于哈佛大学是著名的金融家,也是民国著名的政治家。二儿子宋子良时任外交部总务司司长,是民国著名的军事家。三儿子宋子安子承父业走经商之道,时任中国国货公司董事。宋氏三姐妹除了叱咤民国社会,掌握民国社会命脉的之外,大女儿宋霭龄,中国第一位赴美女学生,精通五国语言,嫁给了与她们宋家齐名的财阀之子,财政部长、行政院长孔祥熙。二女儿宋庆龄嫁给国父孙中山。幺女儿宋美龄嫁给了民国总统蒋介石,创造民国第二个“第一夫人”,缔造民国宋氏王朝的神话。
       1931年,倪桂珍63岁,身体逐渐出现小毛病。由于身体不适,她本来打算去青岛避暑,却忽然传来长子宋子文遇刺的消息。当时,倪桂珍听此噩耗,担心儿子性命,于是血压升高晕倒,结果不治而亡,就这样结束了传奇的一生。倪桂珍逝后她的葬礼轰动了整个大上海,全中国军政商界大佬,都前往为老太君送行。子女们悲痛欲绝。宋美龄在《祈祷的力量》中写道,母亲的去世对于子女是极惨重的打击,可是对于我的打击也许更重,因为我是她最小的女儿,曾十分依靠她而不自知。在倪桂珍63岁的人生当中,见证了满清王朝封建社会的土崩瓦解,民国时期的动荡不安。她就像乱世之花,独自盛开、高傲坚强、光芒四射、格格不入,而又独尊独立。人人都说宋氏三姐妹的人生传奇,但母亲倪桂珍的人生比孩子更加传奇。她原本是一个不被世认可的大脚女人,后来寻找到了真爱;从一个豪门“丫鬟”,成为缔造了民国第一豪门的家庭主妇……都说一个好女人能旺三代,倪桂珍真正做到了,且凭借睿智的头脑,以敢想敢拼的精神,创造出了一个家族的神话。
       总之,倪桂珍作为妻子,与宋耀如一起建立了美满幸福的家庭。作为母亲,她尽职尽责,培养优秀的儿女。宋家的孩子经常称赞自己母亲,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同时也知道学习母亲,为国家做贡献,对孩子也应该持着开明的教育方式。所以,倪桂珍缔造了民国第一豪门,却成就了不一般有内涵的豪门。她为自己的人生,递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由此观之,人生的关键时刻就那么几步,若每一步都踩到点子上就能创造人生传奇。故而娶妻要娶贤妻,贤妻则家和,家和则财旺。纵观历史没有那个家族能像宋氏家族那样,一个家族的崛起,成就了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倪桂珍从草根到豪门,20年发展,30年辉煌,叱咤风云之后,黯然解体,世间荣辱,豪门兴替,古往今来诸多事,全作笑谈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