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谱、建祠的时代意义

(2024-09-19 08:26:48)
标签:

杂谈

自古以来凡是发展很快很好的家族,都特别注重修谱、建祠,故而延续至今。但却有部分人对为何修谱、建祠,心中还是模糊不清,还怀有戒备之心。历朝历代族之发展,源源不断向前,族中先贤领军修谱、建祠,族众多者人云亦云,附之前行。故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有对修谱、建祠表现不甚积极,甚至滥言相怂,行之不公。当之须有探讨,明理之说,有求公允附之。

  须知,古今社会修谱、建祠、修祖坟乃是家族的三件大事。尊宗敬祖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非常重视,并将其视为天下传统大孝,而孝敬父母叫小孝,这是传统的孝道文化,因为它涉及是更多的父父母母,必然是个大好事。家谱中明文字辈派别,祖辈脉络流源,是家族传承的基因DNA。祠堂供奉着列祖列宗,让裔孙寻根问祖有地,祭祀祖宗有坛。修祖坟便知祖宗入地安息之址,盖棺定论有碑,永永远远传于后世。

  国家叫史,地方叫志,家族叫谱,个人叫传,大概就是这样的分法。还有年谱与志谱,它都属于自传、传记及单位的记录。编修家谱很重要,家谱是以一个家庭为对象,族谱是家谱的总称,纪录着家族内各家的发展变化。家谱是一个家族的根,也是子孙后代的依靠,没有家谱就没有真正的家族。是若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即是高耸入云的树木,一定有他的根基,环绕山林各地的泉水,一定有它的源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祖先,所有的事物都可以追根溯源的。家谱始终是维系着家族,是族人身份认同与凝聚力的重要依据。没有家谱,家族的历史如同一本被遗忘的书。其中的章节与篇幅模糊不清,文化的传承也会因此断裂。家族的根脉便如同俘萍般地无依无靠,失去了深厚的土壤。试想,一个人不知家族历史,不晓先祖之名,又何以谈及对家族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什么“飞来知鸟、浪来之沙”、“哪庙里的鬼”,在这些讽刺侮辱之语面前就愧感无地自容了。故社会上流传着,有家谱就是“靠谱”,无家谱的人就是不靠谱。家谱正是那串起家族历史珍珠的线索,它让我们得以窥见祖辈艰辛与辉煌,从而在心中种下对家族的深深眷恋。家谱可以让我们感知到家族的厚度与宽度,这是一种文化的宽厚度,它更能使我们举止得以谨慎、严谨、收敛,心有规制就会心怀肃然。应让孩子们好好看看家谱,好好的读读人生第一本教科书。有了家谱,正如参天古大树之根深扎于泥土,家谱便是家族之根,稳固而深沉,它让我们家族之树得以茁壮成长,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祠堂是祭祖的重要地方,在中国漫长的5000年历史长河中,祭祖的重要性仅次于祭祀天地,《史记》“礼书第一”中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其意是祭祀天地就是报答天地覆载之德,而祭祀祖先则是尽孝道,感谢赐予生命之恩。“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祖先给了我们生命,自然界给了我们衣食之源,故要报本答恩,抱本的方式就是敬天地祭祖宗。从古到今民间最为广泛的具体形式那就是修宗庙、建祠堂,续家谱,修祖坟。这些形式也就是裔孙代代不会忘恩德,而在祖根上浇水施肥。人类发展,每个人都源于父母所生,所以孝亲敬祖,就是在人的生命树根上施肥浇水,如此连根养根,使家族之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当然就会福报绵长、幸福安康。

  家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记录家族成员血缘关系和世系的书籍,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家庭教育的工具。家谱中的道,包含着家族繁衍和其内在规律,就是家庭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以及生活中的智慧和力量。这些通常通过家规、家训的形式体现出来。族谱中记载着先祖的智慧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才是我们真正得以发扬光大的地方,这些三观之正得以代代相传,而成为家族成员行为的指导和约束。以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使裔孙对家谱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但修续家谱,也非随心所欲、一蹴而就之事,必须是家族中有重要的牵头人来揽承。须知,修续家谱时要涉及的地方、人物、事件很多,需要跨省、跨县市去探查、拜访各地宗亲,考证人文历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时间。“会打三边鼓,离不了五七人”。必须要组建有一个强有力的班子实施,牵头人就是修续家谱的领头人或负责人,往往是那些有文化、有威望、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或家族族人推荐,或毛遂自荐族人认可。一旦编续族谱工作推开,族谱班子全体就要充分具备奉献、牺牲、担当等精神,在各地建网为事,都应具备组织领导能力,宣传表达能力,熟悉修续编谱的能力,尽力做到族内宗亲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争取时间高质高量修续好家谱。因此,修续族谱牵头人责任重大,班子人员特别辛苦,族众理解关心支持,更要特别珍爱谱书。

 祠堂是家族的文化载体,凡是发达的家族,都会有风水师在当地通衢择里,选最好的风水宝地建宗祠,“聚集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故朝朝代代祠堂保护得最好的地方,子孙都会差不了多少。建祠堂就是饮水思源,把祖先的排位供奉其中,常年祭祀,这就是传承,也是裔孙得以延续的核心,房屋可以买卖,祠堂是没有人敢动,那是世世代代生者安宁、死者安息的地方。因而尊重祖宗、保护祠堂就是孝道,就是保佑自己。修祖坟是裔孙不忍祖宗受之践踏、古碑残垣断裂垮塌,垒土上坟,重竖新碑原文转载。对前因故未竖碑立传者,补竖前世之功,以翔给后世之德。均有着祠堂之作用,达到永恒祭祀,不忘祖德祖恩。

  古语云三代不修谱视为不孝(这只能是指朝代稳定,安居乐业方可),古人见谱如见祖宗。曾知唐代命官程淘所撰的《程氏世谱序》被广为流传,其序言讲述先祖程淘如何在战乱年代修续家谱的故事。先祖淘公生在唐朝动乱时期,虽身居高位淘生不幸,逢时多故,出入兵甲之间,不知义方,永怀先人遗泽,及淘之身,泯泯如此,每每念及,未尝不枕戈涕泣,思见四海平安,何太平之不能……”看着先祖淘公家传的谱牒在战乱中损毁,让他痛心疾首。他在兵戈铁马之中含恨写下了500字的序言,以此告慰先祖:“死者郊原暴骨,生者岩穴藏身。无日不兵,无时不火,谱牒旧书,几为灰烬。既无路以报国,复何意以汝先。聊因战守之余,漫辑世次之序。”此记载了淘公在生死攸关之际,依然惦记着谱牒,梳理着家族世系,续修家谱,在序言结尾还对子孙后代提出了殷切的期望:“要珍惜和平,感恩先辈,知足常乐,勿染是非。”由此观之,家谱是一面镜子,从中让我们看到社会的变迁,朝代的更迭,家族的兴衰,人情的冷暖,先祖的温度。

 自古以来凡是孝亲祭祖的人,家族才会繁荣兴旺。反之,即便是某个时段钱挣得多一点,都是靠不住的,因为你断了根咋行,根深才能叶茂啊,那不是封建思想,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自然规律的伦理。树越大必根深,枝繁叶茂就是子孙后代绵绵不断,就必须常浇水施肥于根上。故子孙要注重教育,朱子家训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现在世上有很多人,不尊敬父母亲和爷爷奶奶,不祭祀祖宗,不在坟前走动,把自己打扮成无神论者,致使很多父母,尤其是年轻的父母亲对尊祖敬宗淡化了。自古家庭和睦会兴旺发达就是三、四世同堂,突显出老人的作用,把好的传统代代传承。而今被西方文化毒害了,生活方式趋于西化,他们认为几世同堂是错误的,这个混账理论完全出自于西方外国人那里学来的,年轻人不愿意同老人住在一起,美其名曰“有代沟”,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很重要但最简单,就是八个字“上行下效、言传身教”。家庭最好不过几世同堂,其乐融融,孩子有良好的榜样,他知道父母怎样对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孩子的效仿能力极强,真若父母有不孝之举,将来儿女就有过之而不及的行为,相信吗。如果我们这代不孝敬父母不祭祖,那我们的后代也会如此这般。因为祭祀不仅仅是向祖先表达一种感恩,更重要的是一种爱的传递与传承。看中国大地有多少大富大贵名门望族一定是大家庭,小家庭人都稀少,还谈什么兴旺发达,还能称什么“望族”。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陈姓一族,从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陈旺移家于车桥开始,到北宋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义门陈氏奉旨分家,历经332年,15代不分家,高峰时期一家3900多人住在一起,家庭和睦、兴旺发达。当今广东有一家,老母亲教育有方,家中有15个兄弟,大家都觉得城里没有农村的烟火气,“长哥当父”,其大哥提议,要在村里建起最气派的房子。15个兄弟共同努力,把房子统一格式并排建筑在一起不管是过年还是过节,15个家庭欢聚一堂,高高兴兴共吃家庭宴,15个媳妇从不闹矛盾,婆媳之间也相处得非常和谐、融洽,成为村里乡外最幸福的大家庭。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类似的弟兄几个建房一处、吃住一家,真还不是少数,他们血浓于水,像这样团结一致的大家庭,多在当今社会和乐而不为。

 实践证明,凡是修谱、建祠、祭祀搞得好的地方,经济都比较发达,即便是遇到朝代更迭,战乱频仍,也要合众对应,度过难关。历史上就一种现象,凡是有钱人都会热衷于修谱、建祠,其背后隐藏着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化的传承的深层次原因,香港李嘉诚投资16个亿建造李氏宗祠,供奉祖先,饮水思源为的是传承。南方很多家庭都有家谱,尤其是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人们感恩祖先,重视亲情,关系融洽,人人都比较务实。看看温州,几百万人在全世界做生意,亲戚带亲戚,老乡带老乡,朋友带朋友,相互依托。同一个家族愿意互相帮助。所以温州人在赚全世界的钱,回温州就是祭祖、修续家谱、建造祠堂、维修祖坟。温州人特别重视家族文化,团结一致,祭祖比过春节还要隆重。不管你在世界哪个角落,祭祖都得赶回来,祭祀结束后,大家汇聚在一起,交流什么生意好做,一旦有了好的项目大家就在一起跟着干。还有江浙人、闽南人、潮汕人,他们都是非常重视修续谱书、修缮祠堂,祭祀先祖,大家对此都会献计献策、慷慨解囊,众口会一言以蔽之曰“对祖宗的一切祭祀之作都不会吃亏,福德满满”。他们富裕是结果,原因是重视家族文化,其核心就是宗祠、家谱,家谱里面有家规,有家训,祠堂里面可祭祀祖先。族人们走进祠堂禀若霜晨,翻开族谱燎若观火。他们在祖宗面前族谱这大概就是家道传承的准则,也是他们的经商之道。通过谱牒把祖先连接上,使大家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块,信任的成本就很低,需要用钱还不用找银行,做什么事都是抱团打天下。回过头来看看没有家谱、祠堂,无须乎祭祀祖先的人,多孤独,亲戚朋友没有往来,婚丧嫁娶请客吃饭都没有几桌,做事也没有多少人帮。所以家谱远远不只是一本书,它实际上就是人的生命过程,是连接祖先,认祖归宗,团结亲人的纽带,只有连根养根,才能枝繁叶茂、兴旺发达。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传统孝道文化,对全国年代古老的宗祠被分期分批列为文物进行保护,定期修缮永久保存。充分活化利用传统宗祠文化,深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宗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是家族的象征,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是我国农村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公共文化空间。以宗祠为试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重构公共文化空间,助力乡村振兴,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度提升。认真落实以传统宗祠文化为指引,打造公共文化空间。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社会治理方式,传承宗祠传统文化,将宗祠传统文化空间转变成为“文化磁场”,吸纳更多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宗祠,重建为更加完备的公共文化空间,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等诸多形式,依托宗祠这个乡村信息集散地,传播到全村的家家户户,以文化促文明,以文明促发展,激发村民自治水平共建美好新家园。传承宗祠文化、促进乡村文明,留住乡韵、记住乡愁。以传统宗祠文化为指引,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开展:“宗祠+文化”振兴传统文化建设。“宗祠+乡贤”推动人才振兴。“宗祠+生态”解决产业民生。“宗祠+美丽乡村”助力旅游发展等多种办法让修缮、保护的文物活起来。

几千年的人类发展,浩瀚的中国大地,诸子百家绵延生存和发展,都不同程度的度过了艰难与顺利的历史,因而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随着历史的推进,家族的大发展,谱名不尽统一,但万变不离其宗。家谱可以归纳为皇帝家谱为玉牒,民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谓。历史也就进一步证明谱牒是一个家亲或宗族的生命史、创业史。历朝历代修谱已达到方兴未艾,成为极其重要的人文资料。它的发展轨迹是“盛世修谱。族盛建祠”。而今社会主义发展时期,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发挥谱牒的重要作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注重对全国乃至世界华人宗谱的指导、规范、管理及应用,提到议事日程,并立文督促办理。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于1884年11月20日发文,《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1984)7号文件”。以后还相继多次发文,促进了家谱有序发展。致使谱牒传统文化得以顺利保存、发展、利用。

宗祠、修续宗谱、修祖坟的华夏儿女家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各国华人华侨所关注、必需、适用的永恒。中华儿女有志气,从古到今为了生存,寻找可去的地方,他们放眼世界,走出国门,已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侨华人已超过了6000万人。他们身居异国他乡,但始终不忘故土。悉,那些当年被迫走头无路的中国农民,飘泊流动到海外去谋生,身上总是会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珍视的包藏在身边或床头乡里,把这泥土叫做“乡井土”。这是东方人浓厚的故土情怀,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印记。他们在故土春耕秋收、夏锄冬藏井然有序,因而出门飘泊也是聚族而居,逐水而住,这就逐渐形成了最早的祖先崇拜,尊卑有序的伦理道德,竟而使得华夏民族几千年都充满着家庭和美,这种对故土的深情厚谊,不仅维系了家族的纽带,也成就了海外华侨华人心中的永恒,指引着他们无论走多远,都不会忘记归途。然而就是家谱如同一座座灯塔,照亮了华人华侨归乡的路。对他们的二代、三代、乃至N代而言,随着时间的流逝,祖先的记忆,祖地的风貌,或许早已渐渐模糊,家谱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能够让他们找到回家的地方,重新捡拾那份深埋心底的乡愁。从而激发了华人华侨对家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这种情感的力量,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替代的。随着祖国的日益富强,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侨华人因为有了家谱,展示了自己的文化根源,彰显民族自豪的重要载体。经常回到祖国祭祀祖宗,香火祖坟前,谱书就成为了他们回归家族的重要导航图,也是祖国和他们联系的最好纽带。

  自古以来清明就是个重要祭祀日,党和国家还非常重视清明祭扫。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弘扬孝道、追思亲人、祭扫革命先烈悼念的传统节日,并规定为法定假日。从国家层面来讲,中国只在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和国庆节这几个特定的节日里实行高速公路免费政策。这不是偶然的,背后反映的是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尊重。清明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层面的重视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点。在历史层面,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已充满了关于清明节祭祖传统的记载。这不只是关于个人对逝去亲人的缅怀,更深层次的是对历史的尊重,对社会的认可,对文化传统的维护。通过每年的清明节祭祖活动,我们与历史连接,感受先辈的智慧和牺牲,这种传统的价值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在家族层面,那些安息在土地里的亲人曾经深爱着我们,他们是我们的根。通过清明节的祭祀活动,我们向后代传达了一个信息: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被遗忘才是。通过追思亲人和先烈,我们不仅缅怀过去,更是在传递对生命的尊重,对家族情感的继承和发扬。在个人层面上,清明节的一些习俗,比如烧纸钱,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迷信。但如果深入思考,你会发现这些行为背后蕴含的是对生命的感恩,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有这样一句话:“那是‘故人轻抚今生眉,为你散去半生灾’。”这种感悟超越了迷信,是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深深的连接和感谢。一个清明节,或许是你一次特殊回家的旅行,不仅仅是为了遵循一个传统,更是为了心灵的一次寻根之旅,去感受那份属于家族的温暖和力量。

       诸如此类,凡此种种,真正折射出传统文化魅力所在,古代起了重要作用,而今更显耀眼光辉。以唤起大众弘扬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扬东方大国五千年的文明,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中秋佳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