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2024-09-13 21:11:07)
标签:

杂谈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句诗词,出自“初唐四杰”、英年早逝的神童天才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两个典故,王勃作序信手拈来,放于序诗词中,恰到好处。“冯唐易老”,形容老来难以得志。“李广难封”,是指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冯唐易老”的典故源自西汉大臣冯唐的生平事迹,表达的是英雄迟暮、生不逢时的感慨。郎官冯唐,西汉内史安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以其孝行著称,曾担任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他因直言进谏,批评朝廷对边防将领的赏罚不当,建议宽恕因谎报杀敌数目而被治罪的魏尚,从而得到汉文帝的赞赏,并被任命为车骑都尉,辅佐战事。然而,冯唐的仕途并不顺利,汉景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楚相,但很快被罢免。到了汉武帝即位时,虽然冯唐再次被举荐,但因年事已高,无法再为官,最终只能任命其子冯遂为郎官。汉武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郎官是汉代的初级官吏,职责是担任皇宫侍卫,干这活的一般都是年轻人,冯唐作郎官时年纪已经不小了。
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说是代郡人。汉文帝曾经做过代王,就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巨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很不高兴,回到宫里,越想越窝火,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汉文帝还真是个有道明君,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溃兵败,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边地的税金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弄的懂朝廷的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现在,他们只是因为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文帝听了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皇帝的节符,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疆,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后世文人常用“冯唐易老”来形容年老难以得志的情况。王勃在此用上这个典故指的是冯唐虽然才华横溢,但因年老而未能得到重用,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故此“冯唐易老”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也是文学作品中表达英雄迟暮、生不逢时情感的重要素材,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就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王勃还将“冯唐易老”与另一个典故“李广难封”并提,两者都表达了英雄因各种原因未能得到应有的荣誉和地位。李广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虽然战功显赫,但因种种原因未能被封侯。‌
李广的名气当然要比冯唐大得多,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人大举侵入,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深受皇帝的喜爱。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哎!真没想到金口玉言的玩笑话,就变成了李广一生的梦魇。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出生在一片尚武之地,一个尚武的家庭,陇西成纪人,即今天的甘肃天水人。这地方的人历来特别能打仗,史上周人和秦人都是从这里打出去的。李广的先祖李信是秦国的大将,当年就是他参与了灭楚的战役。所以李广从小就善于骑马射箭,他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力大无比。有一天晚上,他正走夜路,突然路边草丛发出响声,疑似一只老虎蹲在草丛,警觉的李广顿时张弓搭箭,对着目标恨恨地一箭射了出去,发现没有了动静,走拢定睛一看哪是老虎,是一块大石头。这只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再也拔不出来了。到了唐朝时,诗人卢纶对这个故事还记忆犹新、津津乐道,写了一首《林暗草》:“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以力战为名。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皇上爱其才,恐亡之,把李广调到上郡做太守。老子曰:“揣而锐之,不可长葆。”意思是兵器太锋利了就容易折断。李广本人自以为天下无敌,从心底里蔑视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么,多亏匈奴人不懂汉家孙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广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计捉走或杀死。虽然李广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战勇敢,但李广除了力战外,不懂战略部署,从战术上胜敌人,只是以勇猛胜人,如一介猛夫,自负非常轻敌。
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被捉。此点说明李广一介勇夫,除了单对单、等对等、多打少外,只要敌人兵一多,李广便无可奈何,要么兵败,要么被捉。李广设计逃走,李广兵败,当斩,赎为庶人。李广回霸陵亭太晚,城门已关。霸陵亭尉趁着一股酒劲,呵斥广:“今将军不得夜行,何况你是前将军!”李广气而无可奈何。虽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办事。等李广又一次被皇上用为右北平太守时,李广心想:“上次被那个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视我飞将军,这次我非杀了他而后快。”于是李广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军中,后而斩之。这一点说明李广心胸太狭窄,心中容不得对自己有意见的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李广心里竟容不下一个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见李广气量狭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广不杀霸陵亭尉的话,霸陵亭尉必然会内疚自责,感激李广的不杀之恩,他也必然在杀敌时力战以报答李广,但李广却凭一时之气杀了他。没有恢宏气度的人又怎么会去统领千军万马呢?
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王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说到跟匈奴的大战斗李广没有胜过,但在“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定吴楚联军,立下战功可以封侯。在前,梁王刘武看上李广之才,私授李广将军印,李广不识事务,竟然接受了。刘武当时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宫时,希望李广能支持他,这一点汉景帝刘启很明白。当时李广为什么要接受将军印呢,还是一点原因李广眼光短浅,分不清利害关系,自以为立下战功,梁王授给将军印,这是对他的奖赏,还拿回京城炫耀了一番。结果李广此举触怒皇帝,汉景帝不高兴了,哪怕功劳再高,景帝一朝封侯的名单总是不会有他的份,未受到丝毫奖赏。老子曰:“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以朴素的辩证思维,谈论得与失之间的关系,太急功近利的人反倒失去一切,淡泊不争的人反倒拥有一切。李广却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故而适得其反。
李广在参与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决战时,卫青让李广从侧路袭击,但李广一介勇夫思想的顽疾又出现,他请战当先锋,但卫青却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李广怒而回部。一是卫青了解李广,李广自以为是,不听指挥,没有大局意识,跟敌人小打小闹行,大规模作战就不能胜任了;二是卫青看到李广年纪也大了,体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广急于封侯,想最后一博取得战绩,因此在他这种急于求胜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失误。因此卫青还是很理智的拒绝了李广的请战请求。但就是让李广从侧路进攻,李广也没有顺利完成任务,他带领队伍迷了路,没有及时和卫青主力部队会合,以至让单于逃跑。卫青责怪了李广几句。李广顿时感到一阵悲凉:“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即言我现在已六十多了,一生征战四十多年,大小战役达七十余次,这一次向皇上申请批准随大将军一起出征,又迷路了,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说完就拔剑自刎。当下在场的下属都纷纷流下了眼泪,死得很悲壮,百姓闻之众皆恸哭。最终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机会。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也特别体恤士卒,他是受人爱戴的人。司马迁写《史记》,以传作笔,高度赞扬了李广极其精神。《李将军列传第五十》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悉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历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可谓时也!运也!命也!他也如同当今一些单位或团体,总有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做事,往往好事诸如提拔,长工资,评先进常常会错过机会,排不上册,那些圆滑处事、吹毛求疵之人总是好事连连。但相信老实人总是不得吃亏,正义的力量会喷发出光芒,我们要大力同情、支持、爱戴像李将军这样一类人。要正确地认识不同时代的社会现象,力戒避免。晚唐白头进士曹松写了《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诗: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英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诗人他同情劳动人民,憎恶战争。诗作反映社会现实,批判战争,表达人性、自然和宇宙的思考。这首《己亥岁感事》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二句以大片水域江山被绘入战图起笔,生动描绘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后二句语气带有警告:不要谈论封侯的荣耀,因为一位将军的功名是建立在无数士兵的牺牲之上的。全诗情感深沉,语言精警,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警示人们要珍惜和平,警惕战争的破坏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