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年轻因事,老者旅游,走过好多地方,都笃有一种感慨:“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家乡一盏灯”。发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纵是他乡的月亮有多圆多亮,始终不及故里的家乡一盏孤灯,仿佛独有情钟。他却寓意着无论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精彩纷呈,外面的世界再好,始终比不上家乡好!我们的故乡似乎很远,也仿佛很近,因为故里自带的乡愁,自始至终都魂牵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中国人的情愫自古深深地植根于月亮的无尽遐想之中。故乡,永远是那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所在,心有归期,不忘来路,难忘故土。让心中的那一抹温情和幸福在时光中交错,汇集成人间最美的思念画卷。真是爱别等,孝别迟,愿日日有月明,年年逢重阳,岁岁皆平安!
月亮在游子的心里别有风味,听听迟聘写的《家乡的月亮》歌词:“家乡的月亮”在思念中升起,在回忆里辉煌,家乡那轮圆圆的月亮,永远在游子的梦乡。月光里有一院老屋,大门口站着我的亲娘,对我一声声亲切的呼唤,让我一辈子挂肚牵肠。
“家乡的月亮”在回忆里明朗,家乡那轮圆圆的月亮,永远在游子的梦乡。月光里有一方荷塘,荷塘边有我初恋的姑娘,对我投来的一缕缕秋波,永远荡漾在我的心上。
多情的家乡的月亮,让游子怎能不思乡,怎能不思乡?把游子心中的月亮写得入神如画,人们听后也是如痴如醉。
再听听三力写的《老家的月亮母亲的眼光》歌词:“离开了家乡在外流浪,漂泊的我只有一身风霜。疲敝时候,向夜空望一望,看见的就是那老家的月亮。老家的月亮那么慈祥,像母亲温柔而坚毅的目光。无论我离家路有多么长,抬起头你始终在我心上。啊!老家的月亮,啊!母亲的目光,轻轻拂去我心头的迷惘,让我在黑夜里不会迷失方向。”
月亮自古就是人们生活的寄托,“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故而在人们心间,月亮就产生了众多美称和雅号,碧如玉兔、望舒、弘月、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菟、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诸如满月之后有玉钩,叫半镜高悬或玉弓初挂,还细称“上弦月、下弦月”。喜结良缘叫花好月圆,科举及第叫月中折桂。月球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美好的词句,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如“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年少时有一份浪漫叫“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出自于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其表达了北宋时从十四到十六三天,开宵禁,游灯街花市,通宵歌舞,盛况空前,也是年轻人蜜约幽会,谈情说爱的好机会。与佳人相约在黄昏之后、月上柳梢头之时同叙衷肠。这种有尽而意无穷,柔情密意溢于言表的浪漫情感。
成年后有一份愁绪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于唐代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诗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还有一种乡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写出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露从今夜白”一句既写景,也点明节候,白露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一句又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
更有一种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出自于出自唐代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提出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夜郎”指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诗人通过想象,赋予明月生命,将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借明月传达对友人的思念,情谊深挚。
再有一种哲理“今人不见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把酒问月》。它表达了人类世代更替,时间流逝,而月亮却永恒不变的哲理。月亮作为自然界的永恒存在,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变迁,而人类却如同流水一般,不断地更替。”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是古时候的人不曾见到今天的月儿明亮,而今天的月亮却照过古时候的人。强调了月亮的恒久不变与人类的短暂存在形成鲜明对比。
普天同庆圆月明,更使人间共欢乐。一首“月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户仰头看。”出自《红楼梦》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一首七言绝句。字里行间折射出从古至今中国人在中秋节的习俗,诸如“赏月、团圆、吃月饼、听曲、赏桂花”等恒古没变,对安乐、平静、和祥、幸福的期盼。
由此观之,月是思念、是乡愁、是圆满、也是缺陷,正如我们人生路上的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一样,不可亵渎。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传统的中秋佳节是源于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佳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最初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进行祭月,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主要习俗包括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和饮桂花酒等。这些习俗自古便有,流传至今,成为中秋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主要是团圆和祈福。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是承载着古人对丰收和幸福的祈盼。文人墨客也借此留下了众多诗词文章,使得中秋节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月明之下,作者突然想起了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诗句,其意思是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出自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其意为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诗四句二十八个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秋年年有,圆月月月明,每逢此时圆月会招来千家万户的青睐,天下的民众会家人集聚于月下共叙天伦,穿越时空恒古不变的皓月,团圆美满,岁岁年年,祝愿天下的人们年年中秋尽团聚,每逢佳节都快乐。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