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情竟有“普救寺”

(2023-12-11 16:59:43)
标签:

杂谈

        
谈情竟有“普救寺”

       自古寺庙清净祥和、安宁重、肃穆恭敬它是祈福纳祥、消灾解厄、祈求平安、教忠教孝、宗教信仰的地方。凡提及寺庙,人们普遍认为戒律森严,是清修之地,无关世俗和风月。庙就是断绝“七情六欲”的象征,缠缠绵绵、卿卿我我之类的东西,在寺庙里更是少见。寺庙和民间祠堂一样,入祠者禀若霜晨,而览谱者燎若观火。但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就有一个很独特的寺庙,它被称为“爱情圣地”,自古便是以情而闻名,有诗云:天下寺庙不谈情,谈情唯有普救寺”。可以说山西省永济市的普救寺却是个例外,是国内外唯一的一座正大光明谈情说爱的寺庙,“爱情圣地”蜚声中外,它是成就了爱情的圣地,也为渴望或怀念爱情的人们所向往的地方。
       普救寺建于唐武则天时期,距今也有近1300多年了,其本是叫做“西永清院”,永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地处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归运城市管辖,属县级市。就是一所相对比较普通的佛教寺庙,但就是因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王实甫写了一部《西厢记》,才名气大增,有“普愿天下有情,都成菩提眷属”的大愿,据说就是因此改名叫做“普救寺”,现在寺庙内有很多景点都跟爱情有关。
       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书写《西厢记》,真实地揭示了“天下寺庙不谈情,唯有普救渡真情”,其内容简介:张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而无计亲近。恰遇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要强索莺莺为压寨夫人;莺莺母亲崔夫人以解除危情为条件准许两人成婚。张生依靠友人白马将军解围后,张生眼见喜事已成,可崔夫人却毁约。张生因此相思成疾,小姐崔莺莺无计可施,彼此日思夜想。莺莺心爱张生而不愿正面表白,几经波折,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至张生住处私会。崔母觉察迹象,拷问红娘,反被红娘几句话点中要害,勉强答应了婚事,却又以门第为由,令张生立即上京应试。十里长亭送别之后,张生到京考中状元,而郑恒(郑恒,原是礼部尚书的儿子,早年,莺莺的父母曾答应将女儿许配给他)借机编造谎言,说张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赖婚,要莺莺嫁于郑恒。后张生赶来,郑恒撞死,崔莺莺与张生完婚。
        《西厢记》是在元稹所写的《莺莺传》,也叫《会真记》版本基础上编撰而成。《莺莺传》写他在22岁那年与表妹有过一段恋情,“始乱之”,“终弃之”,另娶了在官场正炙手可热的长安府尹的女儿韦丛(京兆尹韦夏卿的小女儿,相当于现在北京市长家的千金小姐)。时正是传奇兴盛的时候,他就写了这篇传奇《莺莺传》,是唐代文学家元稹创作的一篇传奇,这篇传奇讲述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故事。张生和崔莺莺第一次见面则是崔府中,因为当时普救寺发生了兵乱,崔老夫人被张生救下,为了感激张生的相救,在家中设宴答谢张生。但此时崔莺莺却不愿意外出相见陌生男子,在崔老夫人的喝令之下,她不得已才出门相见张生。而这一次相见,二人也对彼此动了心。崔莺莺这一角色惟妙惟肖,众所周知,她美丽,聪明伶俐,拥有温文尔雅之清秀美,温柔善良之情,并且博学多才,这类女人却生长古时候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崔莺莺是全部古代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全部女士的典型性意味着角色,从崔莺莺的身上能够看得出唐朝女士的婚姻观,人生价值观。《莺莺传》如果按现在的流行语来说,那就是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当时是选择放弃这段感情,现在又何必再提起,不如把自己这份真情用在身边的人身上。崔莺莺如此理性的回答让人敬佩,她不仅委婉的批评了作者元稹对感情的不负责任,同时也告诫元稹要放下过去,好好珍惜自己的妻子,如此大度的胸襟实在让人佩服。
      元稹吾已写进《百花放坛》第二册,“元稹与白居易的特殊情感”篇,可知元稹和白居易在世人眼中,都是风流浪子,情投意合,私生活比较浪漫,饱受后人诟病。对元稹的印象他就是个渣男,《莺莺传》中有个情节,感人至深,当张生要进京赶考之前,这时莺莺已经预感到自己将要被抛弃,她说了一段话:“你始乱终弃,对你来说当然是合适的,既是山盟海誓都没有用,为什么要在分别时叹息?”说完,崔莺莺便弹了一首琴曲,尚未弹完就止于手上,因为琴声太过悲伤,难于继续弹下去,后来张生就离开了,还面对三朋四友大造舆论,找到了一个非常无耻的借口,将二人的分离归咎于自己不能驾驭尤物。他认为崔莺莺这种美女,“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且举了周幽王和褒姒、殷纣王和妲己的例子,大有一种红颜祸水的感慨。张生认为自己驾驭不了崔莺莺这样的美人,所以宁可自己遭受一点相思之苦,也要与之分手,这就是所谓的“忍情”,近乎于恶人先告状,罪人先出手。后来张生另娶、莺莺她嫁。张生居然还打着“表哥”之身份,厚颜无耻地还想再阅旧情,想求见崔莺莺,此时莺莺根本不见,提笔写了一首诀别诗:“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即为莺莺告诫张生希望把旧时对自己的感情,对自己的真情实意,用去珍惜你现在身边的人吧!此时的崔莺莺形象非常之高大,她初期追求爱情时,敢于反抗母亲,后来她被抛弃之后,特显淡定,而且做得非常坚决,维护当下的家庭情感,不朝三暮四、反复无常,在情感交际中,绝不缠缠绵绵、拖泥带水。《莺莺传》中的原型渣男张生就是其作者元稹,真是“无中生有”,无可厚非。其理由有三:一、小说张生的母亲姓郑,元稹的母亲也姓郑。二、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间,张生在蒲州普救寺居住时遇到叛军将军孙飞虎,领着五千叛军,想要掳掠已去世的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张生极力救出了远房相国之妻郑氏,他一见钟情地爱上了崔莺莺。这和元稹贞元十四年(公元799年当时,在蒲州城外的普救寺里,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蒲州乱成一片,人人自危。 此时,恰好一远方亲戚求助于元稹,请求他是否可以保护下自己家人。元稹勉强相助,后知这家有个女儿,算是元稹的表妹,名叫崔莺莺,长得如花似玉、颜值爆表、青翠欲滴、垂鬟(huan)接黛、双脸销红、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元稹爱上了表妹崔莺莺。三、从元稹的诗来看,他曾经有个叫“双文”的初恋,让他真是刻骨铭心。“双文”即两个同样的字即“莺莺”,元稹还有很多带“莺”的诗,如《春院》:“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猧(wo,玩具小狗)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其意是昨夜喝了酒,半醉半醒直到天明,花气袭人,柳莺鸣叫,这时突然一只小狗跳过来,碰闯了钟声,钟声响起勾起了他对二十年前,发生在寺庙里的那段情感。正如金圣叹(吾之《百花放谈》第三册著名文学家、文学批判家史称“文人怪人金圣叹”)对红娘的精彩评价:双文(莺莺)是题目,张生是文字,红娘是文字之起承转合。由此不就是元稹的自我真实写照矣。
     天下寺庙不谈情,唯有普救渡真情”,正是因为有了崔莺莺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女性,人们都不忍心她被抛弃,不愿意看到她那悲惨的结局,所以那部始乱终弃的《莺莺传》,才一次次的被文人墨客改变,最终成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合意的《西厢记》问世。其合家欢乐、美好幸福的结局受到后人的欢迎。而这座见证美好的普救寺虽几经战乱,几度废弃,却一次次在废墟中重生,成为了中国唯一的一座美好爱情圣地。
      《西厢记》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作品,作者通过描写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充分表现出年轻男女,反对封建礼教束缚和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而进行的抗争,体现出时代男女追求爱情自由的进步思想。该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寓意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查询出自《西厢记》的成语故事共收录了105个,尤其是广为人知的“红娘”之词就出于此书。诸如石沉大海、金玉良言、望穿秋水、压寨夫人、惺惺相惜、门当户对、仗势欺人、掂斤播两、出乖弄丑、烘云托月、枕冷衾寒、始乱终弃、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西厢记》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却跌宕起伏,故事饱满,角色立体。 而且《西厢记》文笔不凡,极富诗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西厢记》中,是这样描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相会:“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在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中,红娘至关重要。剧中,红娘幽默、果敢、无私助人。特别是在老夫人赖婚之后,红娘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压制,表现出的英勇大无畏精神,都令其形象不断得到升华。可以说,若没有红娘的“助攻”,《西厢记》中的故事难以展开和推动。《西厢记》中红娘的所作所为,正是当时人们婚姻自由意识的觉醒。在古代,人们要通过红娘觅得佳偶,寻求爱情,所以红娘一直被众人以礼相待。直至今日,红娘文化这股热潮依然没有完全褪去,大批的青年男女会前往象征着“红娘牵红线”的普救寺,祈求良缘。
       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笔下,王实甫就更改了张生的人生,对戏剧的隐性结构上也做出了重大调整。张生不再是《莺莺传》中那个家境优渥、四处游历的公子,而是变成了一个出身贫寒或家道中落的年轻士子,正处于一个可以通过科举自“民”入“士”的阶段。同时,他又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不二、近乎痴傻的人。最为关键的是,他愿意为了爱情而放弃功名,这就与科举之后别婚高门的行为完全对立起来,让民众为其痴情的程度而感到惊讶。这就消解了民众对很多士大夫取得功名后“翻脸不认人”的怒火和怨恨,在心理上接受了如张生这等新型文人的形象,他有违礼制的风流变成了被同情和赞美的对象。原来,这样的人非但对社会没有危害,反而因其才华与人品的高度统一,成为了家庭、社会的中坚力量,这正是普通民众对于文人士大夫的心理期望。
      永济普救寺位于蒲州古镇峨嵋塬头(河水冲刷形成的高地),这里塬高30多米,只有东北方向平坦,其余方向地势高耸,普救寺依塬而建。普救寺应为隋唐年间建造,但始建具体年代无从考证。历经岁月沧桑巨变,普救寺建筑损毁严重,现在寺内的建筑属后期不断按原貌修缮而成的。寺内现有莺莺塔、大钟楼、大雄宝殿、天王殿、菩萨洞、罗汉堂、藏经阁、弥陀殿、罗汉堂、月老殿等建筑。大雄宝殿内供着三尊石佛。这三尊石佛都是立像,其中释迦牟尼佛像高三点九米,均是八十年代修复普救寺时在塔后三十三米处的地下出土的。从佛像的艺术风格看,这当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据说,另外两尊佛像出土时没有头,现今的佛像头部是以后加上去的。普救寺因《西厢记》而驰名,寺内与故事紧密联系的建筑自然不能缺少,经过后期修整、布置,通过与绘画、浮雕、蜡像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在普救寺内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故事中的情节。
谈情竟有“普救寺”

       普救寺因《西厢记》广为人知,原寺内舍利塔也因此改名莺莺塔了,莺莺塔现属普救寺标志性建筑。莺莺塔高36米多,全塔13层,明嘉靖年间因地震毁掉后于公元1563年重修,重修后的建筑风貌有隋唐遗风,专家因此推断普救寺及莺莺塔始建于隋唐。莺莺塔设计巧妙,建筑独特,具有奇妙的回声效果。其建筑结构非常特别,属于回音建筑,跟河南宝轮寺塔、重庆大佛寺重庆石琴、北京天坛回音壁并称为“国内四大回音建筑”,游客在塔下轻轻地敲几下,塔上便会传来阵阵蛤蟆鸣声,“咯哇!咯哇!”,非常的神奇,是古永济八景之一,称为“普救蟾声”。每有游人到此,都要感受下莺莺塔奇妙的回音,听一听张生与莺莺小姐爱情的千古绝唱。这个“普救蟾声”也曾吸引了不少专家前来研究,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是特殊的地形地貌。莺莺塔所处地势高敞,四周平坦无障碍物,可接受大范围内传来的声波。二是特殊的建筑结构。莺莺塔每一层塔檐挑出成内凹弧形,能把声音反射聚汇。三是特殊的建筑材料。莺莺塔的塔身和塔檐全部用青砖叠砌而成,经由黄土高原上长年累月风沙的打磨,塔身表面光滑,犹如涂了薄釉料,塔身平滑声波反射效果好、塔檐构造聚声效果好。对声波反射系数非常高,四周传来的声波,几乎可以被全部反射。虽然“蟾声”之谜被揭开,但是其是怎么建成的?当时的设计师又是怎么发现这个秘密的?至今依然是一个不解之谜。
       进入寺庙之前,可以在前面广场上看到一个同心大锁,上书有“永结同心”、“愿天下人终成眷属”字样,进入寺庙的台阶两旁,也可以看到有很多同心锁,这些都是来旅游的情侣们所锁,想永不分离。沿石阶而上,便可看到一个大钟,其名为“大钟楼”,但在《西厢记》中,却是名为“观阵台”,如果有看过《西厢记》的人,登楼俯视,便有一种“书生笔阵扫千军”的感觉。
        继续往里走,则到了莺莺院,又称为“梨花深院”、“崔居别院”,其很具有北方三合小院风格,这里也是《西厢记》中最关键的建筑之一,剧中的“请宴”、“赖婚”、“私会”、“拷红”等剧情,都是在这里发生的。西厢房便是莺莺的住居,而在此院的东厢房墙下,有一棵杏树,这便是剧中的张生私约会致诗挑逗崔莺莺的地方。崔莺莺复诗,约以私会,《答张生》即《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短短四句诗暗含了约会的时间、地点、暗号、路线,“明月”即满月,“三五”意为十五。农历十五月儿圆的晚上,等到月移西厢下时,西厢房的门半掩着,让张生顺着东墙外一棵杏树而上,如果杏树的影子一晃动,就知道张生来了。莺莺的才情可见一斑。 这里还有很多跟《西厢记》有关的景点,张生走过的“塔院廻廊”,崔莺莺走过的“莺莺小道”,两人相会的“后花园”等等,都是非常值得一观的,“意似痴,心如醉”,在普救寺里跟心爱的人一起游玩,重走《西厢记》中美丽的爱情里程,真是心心相印、意意想通,欢乐无比。
        普救寺,始建于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寺门匾额上“普救寺”三个大字为东汉和帝亲书,已有近2000年历史。1965年被确定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由山西省旅游局投资435万元,并依据唐代佛教寺院的布局和《西厢记》描述的格局修复了普救寺。进行了全面修复,1990年对外开放,2002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于世闻名遐迩,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常年游客络绎不绝,是人们旅游的好去处。凡有爱情心结者,可到此一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