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狮子,在中国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民间把狮子一直被视为祥瑞之兽,象征着权威、力量和勇气。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狮子是一种威严、庄重而神圣的动物。
狮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广泛出现,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大量描绘狮子的作品。狮子常常出现在皇宫、寺庙和官方建筑的门前,被视为守护神,可以带来好运和祥瑞。因此,很多古代建筑的门前都会放置雕塑或石刻的狮子,以象征着庄严和稳定。
在民间艺术中,舞狮也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种表演形式。舞狮常常出现在庆典和节日,被认为有驱邪、镇宅之作用。逐步狮子成了看守门户的吉祥物,很受人喜欢。故人们善于将玉石、石头、木头等物雕刻成狮子,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狮子被誉为“百兽之王”石狮子的辟邪功能,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处处可见石狮子的身影,无论是寺庙还是官员府邸,亦或是商贾大户人家的门口,都会放置一对石狮子以示威严,或者镇宅辟邪。并逐渐在中国形成一套中国独有的石狮文化。
其实,狮子并不是中国的产物,原籍不在中国。诞生于非洲、西亚和美洲。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由丝绸之路传入,“殊方异物”的狮子才开始正式被国人所知。狮子由西域进入中国,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打通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着这条路线,更是平繁进入,还有不少珍禽神兽被运到了中国。
最早的时候石狮子一般都出现在大户人家的门前,这是取狮子威猛的形象来彰显身份的。不过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石狮子又逐渐被赋予了全新的寓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石狮子代替了四大灵兽(龙、凤、麒麟、龟)之一的龟,继承了其辟邪的作用。在明代之后,许多宫殿、府第、寺院,甚至很多富贵人家的住宅,都设置有石狮子守门,以壮威观同时代表着权力与财富。且在宫殿、园林、庙宇、桥梁等中国传统的建筑中,以狮子为造型的雕塑常常被用作重要的装饰物,以突显尊严和震慑。我们总是能见到一左一右两只庄严的石狮。由此可见中国历代石狮造型的发展,与历朝历代社会文化风俗的发展密不可分,并表现出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华夏文明历史悠久,其中不乏一些文化瑰宝,古桥是其中之一,中国有四大古桥:广东潮州的广济桥(湘子桥)、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北京的卢沟桥和河北赵县的赵州桥。这些古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建筑工艺,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其中,卢沟桥是最著名的一座古桥之一,因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备受瞩目。主要的是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这些狮子是卢沟桥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卢沟桥的建造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是连接华北和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卢沟桥在建桥之初,是一座木质桥梁,桥上仅有两座石狮。据史料记载,在明朝时方才改建为石桥,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建筑。在这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联孔石桥上,共有281根望柱、501头石狮子。但卢沟桥石狮也不是一个时代完成的,后来也是一点点加上去的。卢沟桥石狮的雕刻跨越了金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国和新中国六个时代,最年轻的狮子仅20岁。桥上石狮成为卢沟桥上的一绝,不仅造型各异,或威武雄壮、或憨态可掬,有的怒视前方,有的俯身安详,令人目不暇接。曾传出桥上石狮难以数清的传闻,皇帝出马都未数清,结果成为不了了之。
卢沟桥作为一座古老的桥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它见证了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兴衰,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者。无论石狮子的数量如何变化,卢沟桥的存在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道风景线,令人难以忘怀。
今天还有比之卢沟桥更甚的陕西绥德千狮桥,其坐落在绥德县城区,无定河上的千狮桥始建于1987年,桥长300余米,宽14米,12洞的石拱桥。因桥上两边护栏柱上及桥两端凉亭周围共有1008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刻狮子而得名。石狮子大如丈余,小至二寸,大则重量30吨,小则重量为10克。桥上石狮千姿百态,站、走、蹲、卧、爬、滚、腾、跃、吻、抱等无一雷同。石狮子不仅追求形似,也追求神似,他们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不但有喜怒哀乐,也有贪玩、警觉、好斗、温顺、机敏、贪婪、虚怀若谷。这里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石刻狮群,因而千狮桥成了绥德县一处史诗级地标性建筑。也是210国道西安至包头段的咽喉之地,为绥德城内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千狮桥拓宽改造工程,规划拓宽千狮桥15米,新建桥梁采用公路一级标准建设,净跨每跨20米,共13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新桥在下游与老桥平行相依,新旧桥之间为宽度3-4米的绿化隔离带,工程于2012年10月10日开工,于2013年10月31日竣工。改造后,整桥宽度达到30米,实现双向四车道的通行目标,通行能力比原来增加了几倍。
实施千狮桥拓宽改造工程,对畅通城区交通,方便群众出行、加快物流运输乃至副中心城市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千狮桥近在咫尺的有绥德石魂广场,广场石狮雕更是名扬天下,两巨狮子大张嘴,里面能停两辆小轿车,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狮子,被誉为“天下第一狮”。它蹬座于绥德石魂广场,石魂广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古称名州府,是文化经济重镇,这里的人们酷爱石雕,尤其以雕刻石狮子出名。这里原址名为“石人渠”,曾有过一尊三米高的石人。
石魂广场是中国石狮文化展览园,是“绥德汉”的又一件惊世骇俗的文化创造,其最为瞩目的巨狮造像是由传说中的龙子赑屃(bixi,传说一种力气很大的像龟)驮负,高19.5米,堪称世界第一大石狮(天下第一狮)。广场中心打造的其他艺术景观有:巨狮腹中的石狮博物馆(国内外首例)、21米高的石狮图腾柱、34根狮柱组成的狮柱磴道、五鼓“谷”丰登、狮崖、龙柱、石城楼,“石魂”照壁、环山城墙,陕北窑洞等。
位于无定河东岸的“石魂广场”,依山而建,拾级而上,最前端的石狮上分别骑着金童玉女,体现了“金童骑狮,富贵登梯”的陕北民间谚语。广场最前端有四根石柱,顶端就雕刻着金童玉女狮雕像,再往上两边是对称排列的34根石狮柱,狮柱上的每只石狮形态各不一样,仿佛都有着脾气性格,各有千秋,都具有中国北狮的鲜明个性。狮柱上的石狮与磴道两侧的两尊巨狮共36尊。两边就坐落着36尊石狮,暗合“36天罡”之意,也有镇守一方,平安万家之意。每根狮柱通高16.6米,寓意六六大顺。石柱的柱下边雕刻着绥德出土的青铜器的经典图案,又有石狮盘踞护佑,寓意“八方祥瑞、登道如仪”,也寓意着迎接八方宾客,还寓意保护地方历史文化。在广场中央有石狮图腾柱,柱高21米,呈方柱体,为石狮园中最高的石雕作品。柱身四面雕刻有48幅神态各异、憨厚可掬的狮子浮雕,荟萃了历代石狮的经典造型。48为易经数理之吉数,寓意“德智兼备,威望荣达”。柱顶狮头拢聚,怒目苍穹。柱顶四面下垂包袱角,边饰青铜纹样波曲纹,中置云头挑石。柱底一层是精卫填海图,第二层为古代龙纹,底座四个方位四只狮子目视四方,护佑东南西北方百姓。石柱的后面还有五个石鼓,中间为大鼓,四周为小鼓,寓意五谷丰登。“鼓”与“谷”谐音,五鼓组合寓意“五谷丰登”。鼓在古代还被尊为“群音之首”“通天神器”。陕北民间有雕石鼓以镇家宅的习俗,农家大门上多为狮鼓组合门墩。居于中心位置的最大的石鼓直径8.3米,鼓面顺时针环绕的五只走狮,寓意“五狮(世)同堂”。鼓身雕铺首衔环,八只蹲狮下刻有龙、麒麟、蝙蝠、牛、凤凰、鹿、貔貅、马等传统吉祥图案。其中最高的两尊雄雌石狮位列最后端,高约19.5米,他们雕刻出了“天下第一石狮”。
雄狮位于广场之东,高19.95米,由1119块石头雕刻而成,是中国迄今最大的石狮。口中安放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萨,脚下踩着绣球,也叫做乾坤球,寓意手掌乾坤,是权力的象征。驮负石狮者为赑屃,相传狮与赑屃皆为龙子,赑屃“力大无穷,可背负三山五岳”。巨狮腹中陈列有收藏自民间的各类精品石狮,可谓“狮中有狮”。狮子头上盘卷着44个像云朵一样飞旋的螺髻,属于民间之狮,皇宫“九五之尊”的狮子头上使用45个飞旋的螺髻,好像在记录时光的纹理。底座四周刻有寓意吉祥的团寿、蝙蝠以及万字纹等传统图案。雌狮位于广场之西,雌狮高19.5米,由1117块石头雕刻而成。口中安放慈悲的观音菩萨,脚下是两只正在嬉戏玩耍的幼狮,寓意母仪天下、子孙绵绵。石狮仿佛在告诉我们,生命是一场周而复始的循环,唯有爱是永恒的。
这惊人的“狮中狮”,即巨狮腹中建有石狮博物馆,狮中有狮的博物馆国内外为首例。其主展区在巨狮腹内一楼大厅,大厅由三根石柱支撑,石柱上雕有不同时期的经典石狮图案,石柱共分四层,每层都以不同时期的石狮为主要雕刻内容。雌、雄巨狮腹内建有集自然、人文、民俗、建筑与石狮相结合的仿生石狮博物馆。A、B两个展馆都分为四个展区,第一、二、三展区展示收藏的365个不同时期的民间石狮,大小不一、姿态各异。墙壁与石柱上雕有不同时期的经典石狮图案,仿佛穿越历史,一日看尽千年狮文化。走道的石壁采用陕北传统的细錾出面工艺纹饰均匀整齐,地域色彩浓郁。第四展区位于巨狮口中,是宗教文化展区,两馆分别雕有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像。在博物馆内墙壁四周开窑洞形状的小龛收藏陈列着各种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石狮子。石狮博物馆大厅前方额上有创意独特的“绥德五乡”石刻图。绥德拥有“秧歌、民歌、唢呐、剪纸、石雕”五项民间文化之乡的美誉。石刻图上中间两名舞者共捧博山炉,腰间一人挂鼓,一人挂唢呐;左一为女性手执剪刀,正在剪纸;左二为男性腰别铁锤,手捧石狮;右一为女性张口在唱民歌,脚上亦有小鸟似在鸣唱;右二为一男性举伞舞起了秧歌。总之,狮子大张口,可以同时容纳十多人在里面参观,浓缩无数的石雕及艺术作品,不得不佩服设计、工匠的技术之高。
再说石狮的摆放也是挺有讲究的,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出现,不会有单个石狮的。规矩于雄狮据左,雌狮据右,与民间人“男左女右”的习俗同轨,这是古人阴阳调和的一种智慧。左边代表东方,右边代表西方,日出东方落于西方,故左为阳,右为阴。石狮一般口中会含一块圆圆的石球,那是摆放皇宫、祠堂、庙宇的狮子,它得守规矩,特别是皇宫。大文豪郭沫若曾有一首诗:“此处渐近天庭地,静心可闻风雷声;多少兴亡玄秘事、尽藏深宫不言中”,后面两句写在故宫博物院太和殿的须弥座下方,竖了两块黑铁皮牌子,这两块牌子的用意是告诉游客,到了故宫要守秩序,讲文明懂礼貌,别大声喧哗之类的。古时对在皇宫做事者,要求很多事只能看不能说,也有告诫社会人学会处事哲学,任何场合少言多做事,言多必詐,做到看破不说破。要谨言慎语,“难得的糊涂”。狮子口里含个石球,压住舌头,便可不能随便讲话。其用意就是在警示人们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能随便乱说话。人们准会好奇地问,那圆石球在口中转动,就是拿不出来,怎么做成的。问到点子上了,真要在口里雕个圆球难上之难,能工巧匠们动脑筋,把狮子口径大小量好,择定合适的石球,做好后将石球一分为二,放进口中用特殊粘和剂粘好,再打磨光滑就行了。还有一种方法更简单,把石球做好,再把狮子门牙打掉,放进圆球再粘安好门牙方可。
绥德石魂广场除此外,有“石魂”照壁为石魂广场的主题,长14.93米,高8.11米,融合了陕北窑洞院落隐壁墙的建筑元素,为国内最大的纯石材雕造照壁。还有“城墙”,绥德自古为边塞要地,秦代扶苏、蒙恬在此驻军,汉朝李广戍守时留下射虎的传说故事。为留住记忆,反映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石魂广场建设了古城墙景观,一道蜿蜒连绵的城墙,将以古绥德四座城门为原型的烽火台连接起来,城台、炮楼、女墙、垛口绵延于广场四周,加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石城楼,让人回想起金戈铁马时代绥德的津关险塞之军事地位。
陕西榆林绥德石狮、石雕之所以闻名于世,根据记载,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开始,这里的石雕就十分盛行。一九五二年首批汉画像石出土后,绥德先后发掘了数百幅汉画。绥德汉画像和全国其它几个地方的画像石比较,不仅是数量多,而且内容也比较广泛,被称为石质史书,绥德石匠自古以来都非常有名。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这种石头。绥德县境内盛产一种淡蓝沙岩,当时人们称它为兰石,这种石头质地细软,特别有利于雕刻,绥德石雕最早用于制作一些石器生活用品,随后又作为祖庙祭祖的祭品,并在以后,绥德石雕专门制作石雕艺术工艺。
虽然狮子并不是中华大地的原生动物。但自从东汉时期狮子传入中国之后,便一直受到中国人的喜爱,并且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和中国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独属于中国的狮子文化流传至今。狮子的传入,不仅促进了中外交流,更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中国石狮石雕自古各地均有,但古老而有影响的就是卢沟桥和陕西榆林绥德,名气之大还数绥德石狮,凡热爱石雕艺术、石狮文化者可到此参观学习,了解、欣赏更多更美的石雕艺术工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