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笔下的《黄鹤楼》

标签:
杂谈 |


我们对崔颢其他作品熟识程度并不高,但从小就和很多孩童一样咿咿呀呀地背出《黄鹤楼》,但却对作者不甚了解,从一定程度上讲,这首诗的名气大于了作者。他的律诗《黄鹤楼》成就了武汉都市。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尚且之首并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曾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出差路过武汉,慕名前去登黄鹤楼。快速上下,唯有登高视野宽旷,饱了下眼福,余者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近乎于社会一些游客同感“不来遗憾,看了枉然,没有收效。”后又因北方开会,同行者建议去黄鹤楼,本人执意拒绝。工作退休后,无所事事读书学习,偶遇黄鹤楼资料,因有过一面之交,便认真地阅读,方才恍然大悟,酷知黄鹤楼历史悠久、古今闻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顿时明白,原来是没有读懂黄鹤楼,枉登一次还生误解,自识愧意,悔不当初,于是欣然提笔,写记黄鹤楼,作为一个永久的记忆。
牛顿和爱因斯坦说科学的尽头就是神学,最早赋予黄鹤楼的故事,居然是南北朝时期杰出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在小说《述异记》中就记录了读书人荀瑰游览武昌的传说,荀瑰游览武昌在卖酒为业辛氏酒家落座,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壮年男子向辛氏讨酒喝,给他一大杯酒。后来,这位男子天天来讨酒喝,一讨就是半年,辛氏仍然没有任何怨言,每次都给足够的酒。有一天,这位客官喝完酒后跟辛老板说:“我囊中羞涩,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而你并没有因为我付不起钱嫌弃我,还每天给我上酒喝,所以我要给你画一幅画抵做酒钱。”辛氏听后并不在意,只见他从一旁桌子上放的篮子里拿出橘子皮,在酒馆简陋的墙壁上画了一只引颈凝望的黄鹤,因为橘子皮是黄色的,所以画的鹤也是黄色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像是要从墙上飞出来了一般。这时酒馆里的客人都围了过来,忍不住连连称赞。画完画后,这位客官又吟了一句诗:“酒客至拍手,鹤即下飞舞。”说完之后这位客官也不打招呼便出门去了。画的这一只黄色的鹤在墙上,拍手一吹,黄鹤竟然能翩翩起舞。后来,众人经常到黄鹤楼付费围观这只神奇的黄鹤。十多年过去了,这位先生飘然而至,又骑着黄鹤飞走了。于是,辛氏在此建了黄鹤楼以示纪念。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民间也有“因仙”“因山”两种版本说法。“因山”:说是因为它建在黄鹄矶上而得名。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且地理位置独特,在风水学上,蛇山属“青龙”,长江为“明堂”,黄鹤楼正好位于两者交汇之地,这在风水上也是极佳的局面。李白曾有诗描写道,“一片蛇山入青冥,两江汇流调黄鹤。”可见黄鹤楼的风水福地之势已为当时的文人雅士津津乐道。“因仙”:前述曾有仙人驾鹤于此,与辛氏酒家相染,遂以得名。后再传说吕洞宾曾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也画了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吕洞宾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维修其楼。瑰奇多彩的传说为黄鹤楼蒙上了重重浪漫主义的面纱。
就在晋至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走过了六朝浮华,黄鹤楼逐渐失去其军用价值,演变为官商行旅,那“辛氏酒楼”便成为“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唐代元年(公元765年),武昌的黄鹤楼已初具规模,并迎来了大唐盛世的高光时刻。诗人李白、崔颢、王维、王昌龄、白居易、刘禹锡、顾况、贾岛、杜牧、李商隐等诸多诗人都先后到黄鹤楼游赏观景、吟诗作赋,为这座楼增添更多浓郁的人文色彩。然而在兵火频繁之中,黄鹤楼屡建屡废。直至北宋年间,黄鹤楼一度成为道教传道,修行,教化之道场。
其实,与黄鹤楼最有机缘的当属李白,在他留下的近百首山水名诗中,与黄鹤楼有关的诗歌占到十分之一之多。其中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千古名篇,脍炙人口,惊留人间。
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11月25日),新上任的湖广总督张之洞满怀抱负踏上武昌这片百废待兴的土地,他在武汉开办炼铁厂,为武汉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奠定了基础,修建芦汉铁路即后来的京汉铁路,使武汉成为“九省通衢”之城。在武汉开办第一家兵工厂,兴建堤坊,兴办教育,为武汉成为大学林立之地打下雄厚根基。张之洞以己之力、以己所能,使经济封闭保守的武汉有了其生平一次最大的腾飞。为追忆张之洞在武昌立下的赫赫政绩,文界人士筹款在黄鹄山修建“风度楼”,军界人士则集资在蛇山尾部修建“抱冰堂”。张之洞劝阻无果,只好默认。后张之洞将“风度楼”改名为“奥略楼”。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游人一直把奥略楼当作了黄鹤楼。
1955年,因武汉修建长江大桥,将奥略楼拆除一尽,颇为遗憾。而张之洞为武汉的发展而立下的汗马功劳,却是武汉历史上最华彩浓重的一章。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率先宣布脱离清朝,成立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武汉成为革命中心,引领全国革命浪潮。
整座楼雄浑不失精巧,极富变化的韵味与美感,远望如展翅欲飞的黄鹤,风格瑰丽典雅,气势雄壮,令人叹为观止。“黄鹤百年归”,不能不说是继长江大桥落成之后的国家盛举。我国著名作家、散文家、湖北文坛“三老”之一的碧野曾情不自禁地写道:“黄鹤归来,万人景仰。长昼,黄鹤楼承受太阳的金辉;深宵,黄鹤楼披着银白的月光。好像天上的宫阙,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神秘的美感。”
今之黄鹤楼耸立在武昌长江边的蛇山之巅,而在蛇山隔长江对岸的龟山上建有中国第一座电视塔龟山电视塔,龟山与蛇山之间又建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从黄鹤楼上可以看到唐代诗人崔颢写黄鹤楼的诗名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景,还可以体会到毛泽东主席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壮美画卷内涵,满眼的如此“江山多娇”,不正是“天下江山”的概括吗?所以黄鹤楼配得上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这一城、一楼、一江、一桥,大江东去浪淘尽,登楼远眺,叹白云黄鹤,一去不返,望万里长江,天堑通途。此等天下绝景近在咫尺、尽收眼底,要身处久负盛名的黄鹤楼上,才能心领神会。到底是什么让黄鹤楼如此出名呢?登楼远眺,流水汤汤、极目千里。龟山、蛇山遥相呼应,有着"万里长江”之称的武汉长江大桥横跨之间,京九铁路在旁边呼啸而过,户部巷依然人声鼎沸。再俯瞰江汉,高楼如笋、气势磅礴,武汉三镇的秀美风光尽收眼底。矗立在长江边与时代一起见证着武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和变迁。“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故人往事,人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磅礴的建筑、浩瀚的气势、悠久的历史,将会使每一个登上黄鹤楼的人都有自己的真挚情感。吾以深恋其景,再有机会,定再上黄鹤楼,细细品味它的内涵奇观,感悟时代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