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朝诗人笔下的《黄鹤楼》

(2023-12-04 13:06:19)
标签:

杂谈

黄鹤楼是国家5A级景点唐朝诗人笔下的《黄鹤楼》

唐朝诗人笔下的《黄鹤楼》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首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颔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颈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尾联)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阳光下汉阳的树木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崔颢(hào)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原籍博陵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出身唐代顶级门阀士族“博陵崔氏”。曾任许州扶沟县尉,官位一直不显。后游历天下,天宝九载前后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载(754)去世。 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及第,官至太仆寺丞。天宝年间,为司勋员外郎。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早期诗作多写闺情和妇女生活,诗风较轻浮,反映上层统治阶级生活的侧面,后期以边塞诗为主,诗雄浑奔放,反映边塞的慷慨豪迈、戎旅之苦。最为人称道的是《黄鹤楼》,曾使李白叹服。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崔颢以其清新自然、豪放洒脱的诗风而广受称赞。他的诗作常以描绘山水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崔颢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远的思想和对人生哲理的思索。他的作品充满着浓厚的个人情感和独特的意境,以自由自在的笔触展现了他对世界万物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在他那首流芳千古的《黄鹤楼》,其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更是展现了他远超于时代的格局和气度,将对人生的感悟与乡愁巧妙结合,整首诗虽写愁绪,但是看得出他的豁达与明智。

我们对崔颢其他作品熟识程度并不高,但从小就和很多孩童一样咿咿呀呀地背出《黄鹤楼》,但却对作者不甚了解,从一定程度上讲,这首诗的名气大于了作者。他的律诗《黄鹤楼》成就了武汉都市。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尚且之首并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曾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出差路过武汉,慕名前去登黄鹤楼。快速上下,唯有登高视野宽旷,饱了下眼福,余者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近乎于社会一些游客同感“不来遗憾,看了枉然,没有收效。”后又因北方开会,同行者建议去黄鹤楼,本人执意拒绝。工作退休后,无所事事读书学习,偶遇黄鹤楼资料,因有过一面之交,便认真地阅读,方才恍然大悟,酷知黄鹤楼历史悠久、古今闻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顿时明白,原来是没有读懂黄鹤楼,枉登一次还生误解,自识愧意,悔不当初,于是欣然提笔,写记黄鹤楼,作为一个永久的记忆。

 悉黄鹤楼诞生滔滔江汉,莽莽龟蛇,共同构成“江、山、楼”三美合一之奇景,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蕴藏的丰厚文化内涵,以及瑰丽景观,一直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千百年来引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作画,为其折腰。它既是军事设施,又是景观建筑。朝代更迭,曾历经27次损毁、重建,自今却依然屹立在大江边上。见证了时代的新衰变迁。如今黄鹤楼作为武汉的象征,使得武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重镇。然而,当人们流连忘返于黄鹤楼之奇丽雄伟,独特风雅之时,可曾想过,在这千百年历史的风云跌宕,波云诡谲之中,这座黄鹤楼经历过怎样风雨苍桑的前世,才换得今生之瑰丽的辉煌,世人景仰之风采。

 武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属楚国管辖。武汉地方建制始于西汉,为江夏郡沙羡县地。 由于武汉地势踞险扼要,地处水路交通要冲,历来为兵家争夺之地。公元220年,三国鼎立,孙权都鄂改江夏郡为武昌郡,武昌乃武汉的前身。武汉的黄鹤楼就始建于公元223年,三国时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代吴黄武一年。即东汉末年,孙权就在今武昌蛇山这个战略要地兴建修了一个要塞夏口城。因黄鹤楼所在地武昌古城依蛇山就势,踞险扼要,故孙权在蛇山夏城西南建立此楼,并取名叫黄鹤楼,这时黄鹤楼就是一座为瞭望守戊的军事楼,以对抗长江北岸的曹操大军压境。三国归晋后,军事暸望塔原址变成了“辛氏酒楼”,传说有仙人在此饮酒并引来黄鹤在“辛氏酒楼”内外“载歌载舞”,所以酒楼就以“黄鹤楼”开始名气大涨。当下虽有楼但还没有故事。

牛顿和爱因斯坦说科学的尽头就是神学,最早赋予黄鹤楼的故事,居然是南北朝时期杰出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在小说《述异记》中就记录了读书人荀瑰游览武昌的传说荀瑰游览武昌在卖酒为业辛氏酒家落座,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壮年男子向辛氏讨酒喝,给他一大杯酒。后来,这位男子天天来讨酒喝,一讨就是半年,辛氏仍然没有任何怨言,每次都给足够的酒。有一天,这位客官喝完酒后跟辛老板说:“我囊中羞涩,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而你并没有因为我付不起钱嫌弃我,还每天给我上酒喝,所以我要给你画一幅画抵做酒钱。”辛氏听后并不在意,只见他从一旁桌子上放的篮子里拿出橘子皮,在酒馆简陋的墙壁上画了一只引颈凝望的黄鹤,因为橘子皮是黄色的,所以画的鹤也是黄色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像是要从墙上飞出来了一般。这时酒馆里的客人都围了过来,忍不住连连称赞。画完画后,这位客官又吟了一句诗:“酒客至拍手,鹤即下飞舞。”说完之后这位客官也不打招呼便出门去了。画的这一只黄色的鹤在墙上,拍手一吹,黄鹤竟然能翩翩起舞。后来,众人经常到黄鹤楼付费围观这只神奇的黄鹤。十多年过去了,这位先生飘然而至,又骑着黄鹤飞走了。于是,辛氏在此建了黄鹤楼以示纪念。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民间也有“因仙”“因山”两种版本说法。“因山”:说是因为它建在黄鹄矶上而得名。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且地理位置独特,在风水学上,蛇山属“青龙”,长江为“明堂”,黄鹤楼正好位于两者交汇之地,这在风水上也是极佳的局面。李白曾有诗描写道,“一片蛇山入青冥,两江汇流调黄鹤。”可见黄鹤楼的风水福地之势已为当时的文人雅士津津乐道。“因仙”:前述曾有仙人驾鹤于此,与辛氏酒家相染,遂以得名。后再传说吕洞宾曾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也画了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吕洞宾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维修其楼。瑰奇多彩的传说为黄鹤楼蒙上了重重浪漫主义的面纱。

就在晋至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走过了六朝浮华,黄鹤楼逐渐失去其军用价值,演变为官商行旅,那“辛氏酒楼”便成为“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唐代元年(公元765年),武昌的黄鹤楼已初具规模,并迎来了大唐盛世的高光时刻。诗人李白、崔颢、王维、王昌龄、白居易、刘禹锡、顾况、贾岛、杜牧、李商隐等诸多诗人都先后到黄鹤楼游赏观景、吟诗作赋,为这座楼增添更多浓郁的人文色彩。然而在兵火频繁之中,黄鹤楼屡建屡废。直至北宋年间,黄鹤楼一度成为道教传道,修行,教化之道场。

 唐朝开元年间,深秋薄暮时节,恰宦海几度浮沉的崔颢,途径夏口来到黄鹤楼,登高远眺,只见长江之水奔腾而来,江面烟雾迷离,秋风扑面,感慨万千,遂挥笔写下绝世名诗《黄鹤楼》,就此诗一出,传闻天下,被后人推崇为唐朝七律中排名第一,黄鹤楼随之声名远扬。李白后来也登临黄鹤楼,但见壁上崔颢题诗,遂搁笔,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后世故在崔颢所题诗对面还设下“搁笔亭”,显示了李白的谦逊,也更稳固了崔颢这首《黄鹤楼》的霸主地位。

其实,与黄鹤楼最有机缘的当属李白,在他留下的近百首山水名诗中,与黄鹤楼有关的诗歌占到十分之一之多。其中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千古名篇,脍炙人口,惊留人间。

 宋代文学家苏轼也曾题咏黄鹤楼,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借赤壁之战抒发了作者对旧时英雄的感慨之情,也将黄鹤楼的文学价值发挥到极致。南宋时,战火再次烧到黄鹤楼,岳飞也以《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表达了岳飞建功立业后的情感,即“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晋迄宋初,作为梁朝以及各派势力争夺之战略要地,黄鹤楼在硝烟战乱中再次作为军用。却在频繁的战火硝烟中几度惨遭损坏,曾沦为一片残垣。此外,历代许多文人学士如陆游、朱熹、张栻、曾国藩等都曾来到黄鹤楼,留下了大量碑刻和诗篇,使黄鹤楼成为集历代名家之大成的文化圣地。正是这些杰出的诗人文学家,用他们卓绝的文采,将黄鹤楼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其名声传播开来,文化内涵日益丰富。

 到了元代,武昌成为湖广省省治,第一次成为中国中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朝廷对黄鹤楼进行了重建修复。在原基础上增加了明代朱元璋第六子朱桢,被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称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然而到了清朝,黄鹤楼更是命途多舛,却历经三次毁灭性火灾,八次重建和修葺。可谓“火经三发,工届八兴”。清代民国年间,社会长期动荡不安,黄鹤楼周边建筑或毁于兵灾,残缺不全。 或逐渐荒芜,只留一些残垣。多年的战争,让武汉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重镇满目疮痍。但清王朝陷入风雨飘渺之时,都没有忘记这座楼的维修,究其原因是它的兴衰就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座楼的几度兴衰,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而千年的黄鹤楼,以及附近亭台园林,也只留存于史料诗词绘画,以及人们记忆之中。

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11月25日),新上任的湖广总督张之洞满怀抱负踏上武昌这片百废待兴的土地,他在武汉开办炼铁厂,为武汉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奠定了基础,修建芦汉铁路即后来的京汉铁路,使武汉成为“九省通衢”之城。在武汉开办第一家兵工厂,兴建堤坊,兴办教育,为武汉成为大学林立之地打下雄厚根基。张之洞以己之力、以己所能,使经济封闭保守的武汉有了其生平一次最大的腾飞。为追忆张之洞在武昌立下的赫赫政绩,文界人士筹款在黄鹄山修建“风度楼”,军界人士则集资在蛇山尾部修建“抱冰堂”。张之洞劝阻无果,只好默认。后张之洞将“风度楼”改名为“奥略楼”。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游人一直把奥略楼当作了黄鹤楼。

唐朝诗人笔下的《黄鹤楼》

1955年,因武汉修建长江大桥,将奥略楼拆除一尽,颇为遗憾。而张之洞为武汉的发展而立下的汗马功劳,却是武汉历史上最华彩浓重的一章。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率先宣布脱离清朝,成立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武汉成为革命中心,引领全国革命浪潮。

 期间,重建黄鹤楼一直是湖北人民的愿望,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的万耀煌,曾邀请著名建筑家梁思成作为黄鹤楼总设计师,开展修复重建工作。但因内战爆发,被迫取消。自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年代,张之洞、黄遵宪、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无不曾登临过黄鹤楼这江天辽阔之地,指顾中国,心骛八极。

  1957年,湖北省政府决定重修黄鹤楼,并得到了中央的指示,国家铁道部拨款80万元为重修资金,几经波折,1981年10月在原址上开始动工建设,历时5年,1985年6月终于落成新建的黄鹤楼是坐落在蛇山山顶,楼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主楼高五十余米,七十二根圆柱拔地而起,六十个翘角凌空舒展,恰似黄鹤腾飞。楼内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楼面用十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色彩绚丽。五层楼分别表现了:神话,历史,人文,传统,哲理五个艺术主题,一气呵成,融会贯通,直冲云霄。黄鹤楼、长江大桥和青川宾馆相得益彰,恢复了原有的风貌,但比老建筑更为宏伟。直到2018年,黄鹤楼再次装修,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维修更换。而今黄鹤楼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文化保护工程。其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都是其他几座古楼无法相比的,所以人们在游览黄鹤楼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而在此之上重建的黄鹤楼,更是让人们对李白留下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整座楼雄浑不失精巧,极富变化的韵味与美感,远望如展翅欲飞的黄鹤,风格瑰丽典雅,气势雄壮,令人叹为观止。“黄鹤百年归”,不能不说是继长江大桥落成之后的国家盛举。我国著名作家、散文家、湖北文坛“三老”之一的碧野曾情不自禁地写道:“黄鹤归来,万人景仰。长昼,黄鹤楼承受太阳的金辉;深宵,黄鹤楼披着银白的月光。好像天上的宫阙,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神秘的美感。”

今之黄鹤楼耸立在武昌长江边的蛇山之巅,而在蛇山隔长江对岸的龟山上建有中国第一座电视塔龟山电视塔,龟山与蛇山之间又建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从黄鹤楼上可以看到唐代诗人崔颢写黄鹤楼的诗名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景,还可以体会到毛泽东主席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壮美画卷内涵,满眼的如此“江山多娇”,不正是“天下江山”的概括吗?所以黄鹤楼配得上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这一城、一楼、一江、一桥,大江东去浪淘尽,登楼远眺,叹白云黄鹤,一去不返,望万里长江,天堑通途。此等天下绝景近在咫尺、尽收眼底,要身处久负盛名的黄鹤楼上,才能心领神会。到底是什么让黄鹤楼如此出名呢?登楼远眺,流水汤汤、极目千里。龟山、蛇山遥相呼应,有着"万里长江”之称的武汉长江大桥横跨之间,京九铁路在旁边呼啸而过,户部巷依然人声鼎沸。再俯瞰江汉,高楼如笋、气势磅礴,武汉三镇的秀美风光尽收眼底。矗立在长江边与时代一起见证着武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和变迁。“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故人往事,人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磅礴的建筑、浩瀚的气势、悠久的历史,将会使每一个登上黄鹤楼的人都有自己的真挚情感。吾以深恋其景,再有机会,定再上黄鹤楼,细细品味它的内涵奇观,感悟时代变迁。

                                                                                                 (图来自网络谢谢原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