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彩人生

(2023-11-14 21:23:48)
标签:

杂谈

       世上无论富贵,贫庸之人,其起点都是母胎,终点都是棺材,中间就是鲜活人生,概莫能外。人都是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又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人生不管长短都很精彩,富有富的好处,穷有穷的特点。但富贵贫穷仿佛是钱、权作祟。酷知人在社会都逃不脱规矩,钱是通行证,权是指挥棒。如果你有钱,规矩是可以变通的;如果你有权,规矩是为你服务的。如果你既没有钱也没有权,那规矩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事事得按规矩。“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便是推磨鬼。在金钱面前真理都毫无光艳,在权利面前金钱又会一文不值,这是个不争的实事。由此,富贵者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自我炫耀;贫穷者悲观丧气、无精打采,情绪低落。
      其实人生一辈子,无论富贵贫穷都在忙碌,不外乎是程度不同,都在打发时间,无论怎样到了终点,都得拜拜。人生本是一场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还是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去。这来不是我们所想,走也不是我们所愿。但走时却带不去一砖一瓦、一丝一线。最后都是尘归尘、土归土。既然我们不能决定生死,也带不走所有,那就赶快去享受属于我们自己的每一天,活好当下,开心过好日子。人生一辈子,健康平安是财富,无病无灾是幸福,真正的幸福和逍遥,不是权力和金钱使你拥有了的,而是身体没病,心里没事,逍遥自在,知足常乐。身体是本钱,平安是福气,短暂的人生莫把功名利禄看得太重,健康平安才是根本,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空谈。
       须知,人生的路,都得自己走,累不累都得自己去承受。每个人都有难言之苦,每个人都有无声的泪泣。再风光的人,背后也有寒凉苦楚。在幸福的人,内心也有无奈的难处。注意,没有人扶你的时候,要挺身站直。没有人帮助你时,也要艰苦努力。相信自己,只要有足够的勇气,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熬不过去的苦难。到头一定会苦尽甘自来,春暖花自开。
      退而言之,人之命天注定,命里有的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命中只有八角米,横走天下不满升。一切顺其自然,该来的都回来,该走的一定会走。聚散不由人,得失由天定,只要是努力而为、正道而取,上天会有安排,举头三尺有神明,老天不会亏待你。人就是要看得远、想得开,世上本无事,庸人自犹之。烦恼天天有,不见自然无。越是鸡肠小肚就越计较就越痛苦,越是大度能容就会越幸福。把心放宽了,事儿自然就小了。要明白人活的就是心态。
       故此,人生在世生活总是这样,别人只看结果,恰自己就独享过程。没有永远的靠山,凡事都得靠自己。不要指望任何人,在没有光时,连影子都会离开。顺风顺水时不要骄傲,低谷之期不要气馁。不要炫耀自己的房子、车子、票子,眼睛一闭房子就是别人的窝,车钥匙就到别人手中,票子也如同废纸。唯有健康的身体是属于自己的,应该满怀喜悦的是自己没有的那些东西,比如:没有病痛、没有焦虑、没有烦恼,这才是最大的财富。那些身外之物,当是钱多钱少够花就好,房子多寡能住就好,有车无车方便就好。在交通便捷的时代,走路坐公交都可以。人活着不要诸事太纠结,知足常乐开心就好。唯有可以炫耀的是有个健康身体,当别人都走了,你还可以晒着太阳,喝着茶水,享受着健康的生活。
      须知,短暂人生,最重要的是讲人品、忠孝、良心、义气。人品永远大于能力,忠孝永远贵于黄金,良心永远决定你的命运。知者不言,与世无争。缘来不拒,缘去不留,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只要问心无愧就行。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相遇,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相爱,父母、丈夫、妻子、儿女、朋友、同学、战友,所有的关系就这么一回,要一片真诚的心去好好珍惜,去善待,前世之因后世之果,千万别亏欠别人。我们的人生境界、处事德行就是上天,“人在做天在看”,说白了就是“自作自受”,自取好恶。
       社会上历来就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现象,八九十岁的老人去世听阅知晓后,世人总是自而然地产生一种敬畏与自然的心理,但尚不满花甲的中青年少者走了,却是满怀惊叹与惋惜。人生在世,活得长短不是随人们的主观臆想,自己说了算,而是心态好,思想通透了,顺其自然,命运所定。人各有命须当自运,要如前所述下决心打开心结,活个自在,活个舒心,在短暂的人生历程中立命抗争,绝对不负所望。
      世上人各有志、人各有道,人们对生活也不尽统一,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在此不妨推荐古人陆绍珩的观点,读者可以去领会、研究、探讨。
      明代著名作家陆绍珩写过一段话:“一愿读尽世间好书,二愿识尽世间好人,三愿看尽世间好风水。”人生虽精彩,但没有谁的生活无烦恼,要自己努力去寻找烦之药。他精辟地提出最好的疗愈就是读闲书;最宝贵的机遇是交高人,最好的疗愈,是读闲书;最宝贵的机遇,是交高人;最高的境界是见世面、能独处可见,人活于世,最好的状态是:读闲书,交高人,见世面,能独处。读书,古人有诗曰:“吃茶读闲书,听雨看花落。念从心头起,风从眼前过。”即喝着泡好的茶叶读着小说或者自己喜爱的书籍,听着雨从天上下下来,看着花朵一瓣一瓣的凋落。一些念头从心中升起,看着外面的风景,微风徐徐吹过。表达一种与世无争的,休闲的顺应自然的人生境界。少年时,读书为增长见识;老年时,读书可修身养性。
        读闲书,书是人生的避难所。你可以抛下所有烦恼,沉浸在星空的广阔、文人的心胸、历史的渊源。古人对读书更有高见,曰:“读的书多胜大丘(田),不用耕种自来收。白天不怕人来抢,夜里岂有贼来偷”。爱读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原本难熬的两三个小时,只要打开一本闲书,便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一个人的专注力、忍耐力,正是在看书中慢慢提升的。相比起看短视频、刷热搜,读书才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特别是余生,心无杂念,只读闲书,收效显著。
       交高人,古人云:“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意为交一位高质量的朋友,胜过一群聒噪的狐朋狗友。真正的高人,亦师亦友,有着深远的智慧和不俗的品格。自古就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说。俗话说:“近贤则聪,近愚则聩。”人与人之间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 因而人生在世,既要修炼自己,也要结交高人,路才能越走越远。 知道管鲍之交故事典故吗,就是春秋时期,管仲叔牙原本是发小,后一直情同手足、莫逆之交。管仲与春秋时齐国大夫鲍叔牙,他知人善任,举管仲以自代(取代自己),甘居下位,史称“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他们彼此信任,合伙做生意。年底分红,管仲总是多拿一部分钱,鲍叔牙知道管仲家里穷,从来没有指责他贪心。在一次因事逃跑途中,管仲差点误杀齐桓公,惹来灭顶之灾。鲍叔牙却对齐桓公说:“管仲的智谋远远超过我,你应当请他做宰相。”齐桓公说:“他曾经要杀我,你却要我请他做宰相?”鲍叔牙认真解释到:“这不能怪管仲,他只是听从主人的命令。管仲宽厚爱民,善于治理国家,制定礼仪,这些都是我做不到的。”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建议,便任用管仲,没过几年,齐国就迅速强大了起来。管仲因此成为了千古名相。后来,管仲感慨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见世面见世面,就是要奔走万千世界,大好河山。见世面,先去见天地。万千景象,大江大河,以地为躯干,以天为魂魄,以山川河流为血脉,这便是所谓的顶天立地。见天地之后,可知山高路远,可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再在意一时得失,方可洒脱。面对困苦,运用智慧,默默成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知进退,有格局,自然就漫过了这份困苦。见世面,就是见人生百态,众生万象。见过世面,就知道天高地厚,才能懂得人情世故。心境决定着你能感受到的美景,一个见过众生之相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事物,少些计较和成见,去尊重世界的多元。尝过甜苦,明白人世沧桑,才能辨别是非黑白。当你见的世面越多,心胸也就越宽阔,不会轻易为鸡毛蒜皮而烦恼。一个人的阅历和经历,比任何财富都值钱。
         能独处。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曾经写道: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
便
”即闲时沉下心来,暂时摈弃了琐事烦忧,只是这么静静的坐着,一日仿佛有两日那么长。若是活了七十年,便仿佛活了一百四十岁那么长。比喻静下心来,能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好比延长了寿命。又比喻,枯坐一处,无所事事,这等于浪费两倍的时间,好比缩短了人的生命。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独处,最大的好处,是让心静下来。正所谓,“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就这样人活到极致,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便能安然独处;不打扰别人,也不受他人干扰。身居陋室,以物为伴,独想闲情。能独处的人,都是善良之人,因为善良,所以就独处不慌、孤独不怕、孤独不忧。不等人,不靠人,不依赖人。人前不争论是非,人后不搬弄是非。别人的一言一行都记在心中,好在知道感恩。坏的就默默远离,一旦遇到相处不累的人,就是长长久久的好朋友。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而活,不要被别人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去体验、去经历,才不算白来人间一趟。愿我们都能活在当下,多读书、交高人、见世面,能独处。一边向下扎根,一边向上生长。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度过的,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一生,有的人收获甚微,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却硕果累累,功成名就。独处的人,更善于在清境中,参悟天地万物的本性,与天地合其德,其所作所为自然与天地间的客观规律相符合,凡事都得心应手,好像天地万物都来归顺自己一样。真正强大的人,一生既能闯荡世界,见过大世面,又能重独处,向内求,世间修,拿得起放得下,境随心转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人生的一段视频之“画外音”,甲说:“罗哥,怎么这时才来,才睡醒?乙说:“不迟嘛,过去的让它过去,可以从头再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家谱的芬芳
后一篇:父母儿女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