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见网上一段感人肺腑的视频,辽宁锦州有一位95岁的老母亲,去探望74岁的女儿,虽然老太太的身体都佝偻得都直不起来,脚下的步伐已是颤颤巍巍,可是她还缓缓地拉动到女儿床前,艰难地俯下身去,温柔地安抚着女儿:“没事儿,妈来了。”说完还在女儿脸额上,亲吻了两下。这一幕让无数网友感激不已,纷纷隔着银幕都感受到无私的母爱。“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不管多大的年岁,只要父母亲在,子女都还有当孩子的权利。曾记得我老母寿进八九十岁时,经常念着在外工作我们弟兄的冷暖,凡是听到我们要回家看望她,就早早地给身边的幺妹妹频频安排,张罗着桌桌好菜好饭,晚年不慎摔坏了腿,行走靠拐杖支撑。在弟兄们回家之前,知道幺妹特别忙,她都亲自杵着拐杖一只手慢慢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给我们创造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要走时还像小孩子出门一样叮嘱冷暖安全,要幺妹安排农村产新的瓜果蔬菜禽蛋和粮食。即便我们到了花甲之年退休养老,她都一如既往。我们永远都是母亲眼中的宝贝“囡囡”(nannan,小孩)。
马克思在《百年孤独》中写道:“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你和死亡好象隔着什么,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亲戚、朋友、邻居、隔代,他们去世对你的压力不是那么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把你挡了一下,你最亲密的人会影响你的生死观。”父母如山一般,挡在儿女的身前,直到有一天父母不在了,我们才能去自己去担担子、杠责任。或许年迈的父母再不如前,能够时刻为我们遮风挡雨。可那颗想要保护我们的心从未改变,任时光荏苒,也难斩断父母的思念和牵挂。这尘世间最幸福的是莫过于有人常常把你牵挂。哪怕是你已经白发苍苍,仍有人把你当做孩童一样。你想尽心尽孝,承欢膝下时,双亲仍康健在旁。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绛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当我们越是年纪增大,越是能明白和感受到这个人生真谛。
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古今社会还不乏少数,那就是婚姻里谁最可怜,当然是妈妈。小时候我们不会明白爸妈吵架(吵架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各有性格、脾气,因为环境、家庭之琐事),为什么妈妈只会哭而不走,还会继续给我们煮饭。长大后也当了妈妈就知道了,孩子羽翼未满,只有妈妈才刀枪不入。吵架后,爷爷奶奶可以翻脸,拍拍屁股就走了,爸爸可以出去借酒消愁,只有妈妈一边流泪,一边给孩子做饭、洗衣、洗澡、讲故事,还哄着孩子慢慢入睡。其实,这并非妈妈刀枪不入,而是当所有人都有退路的时候,妈妈却没有而已。所以真正让妈妈奔溃的从来不是某件事,而是妈妈对孩子的所有细节,是责任、是耐心、是关心、是温柔,这是所有不起眼的小事堆积而成。大凡一个女人只有感受不到爱的时候才会烦躁不安,你看家庭和谐之时女人总是笑颜逐开。这也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曾经还看过这样一个短视频:一位年轻的母亲在给孩子喂饭,好长一段时间过去,孩子都没有吃完。她的妈妈为了一家人忙碌着,真是“ 一饭三吐哺 ”,此时又端来了饭菜,不时也给她喂上一口,终于让孩子吃饱了。这份母爱的传递,最是朴素,却又最是令人感到温暖。母亲非常伟大,古训有言:“宁跟讨饭的娘,不跟做官的爹”。因为母亲的一生和面对儿女本事很大,拥有十个身份:第一,母亲本身就是一个女儿、第二,她是个妻子、第三,她是一个保姆、第四,她是一个厨师、第五,她是她是一个杂工、第六,她是她是一个天使、第七,她是一个闹钟、第八,她是一个司机、第九,她是一个医生、第十,她还是一个保护神。所以母亲就是治理好整个家庭的能干人,孝敬好母亲就是最大的福分。
孝顺懂事的子女: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盼着子女有很大出息,“望子成龙”心切,希望他们的未来飞黄腾达,既光宗耀祖又自己脸上有光,等老了以后你会发现这样做是有点不对劲。传统的养育观就是“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和古今当下都有着“叛经离道” 之矛盾。养育子女,一方面是让他们有出息,另一方面还是为了防老。如果孩子有出息了,远走高飞,此生相见的机会都屈指可数,更不用提孝顺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或许,他们不是不孝顺,而实在是没有时间,但自己觉得,没有时间并不就是不孝顺,换个方法和手段也是满可以的,比如给钱寄物。客观实际来说,人老了以后真正的亲人,不是远在天边的子女,而是近在咫尺的子女。远水难救近火,当你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他们在你身边照顾你,这才是最重要的。再多的钱财没有至亲至戚,老而无能使用当然也是枉费心机。前有一个典型事例,一对能干很有才华的夫妻,膝下养育了一个独生子,从小注重娃娃的读书学习,孩子也很争气,一路读书到大学并以优异的学业考到国外深造,最后留学在外,学业期满在国外就业。晚年父亲因病去世,留下年迈的母亲独自生活。儿子要带母亲出国养老,老人说啥也不干。几年后,母亲突然生病,家里亲友邻居几度去电话,儿子也不见回来。说忙走不开,尽快赶回来。老人在弥留之际还睁开眼四处张望,不见身影就魂欠子孙睁目张口离开了人世。在社区和亲朋好友的张罗下,如期归葬。儿媳子孙回来后已是新冢一堆,虽泪湿茔前,但妈妈无音。在清理家中遗物时,在场的亲友和收废品的,看到老人一生的荣誉奖牌,省市国家亮闪闪一片,无不惊叹,感叹老人一生荣耀,晚年凄凉而终,这就是光耀难挡苦忧。
人这一生,往往有个共性,父母年轻就会满足于民声的虚荣心,非常喜欢远走高飞的子女,他们一年半载回来一次,大包小包当然使其乐开了花,觉得世上有面子,家里有实惠;对近在咫尺或在身边留守的儿女,尽管付出得太多,但远香近臭,总是常常拈过拿错。造成儿女情感的苦乐不均。在外的无限风光,在父母身边的郁郁不乐。作为父母,或许最欣慰的事情就是养了孝顺懂事的子女吧。哪怕他们没有很大的出息,但是他们平安健康,踏实正直,还懂得孝顺父母,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人老了,子女成家之后,即使有了自己的生活,也不要忘记给家里老父母常打打电话、聊聊家常,要“唱好”《常回家看看》,买东买西,送情送物,让年迈的父母心里平安,健康长寿。绝不能留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的永久伤心遗憾。
作为父母,我们真的没有必要逼迫自己的孩子,倘若孩子有出息固然是幸事一桩,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若是孩子没有大出息,也不要觉得难过痛苦,因为这样的孩子能放下一切,尽孝于床前。只要不成为社会渣子、恶人坏人,能成为普通百姓,他们可能给你带不来荣华富贵,但会让你余生过得足够幸福。有句话:“没有大出息的孩子条件可能不好,但他们完全能够让年迈的父母吃得饱、穿得暖,这比什么都重要。”人世间生而为人,你要知道,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亲情也是这个样子,你付出了多少就会得到多少,没有付出自然就得不到。
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的伴侣:少年夫妻老来伴。越是年纪增大,越是明白了“两口子”的含义:“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从青葱少年到白发苍苍,相扶相持走过大半辈子的夫妻,早已经是彼此不可分割的依靠了。那些恩爱一生的夫妻,走到人生的尽头,似乎也有心灵感应,当老伴先行而去,剩下的人,不久之后也就坦然辞世了。似乎,这就是他们的生死约定:在另一个世界重逢,再聚首。所以,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老夫老妻:出门在外,总要携手同行;若一个人待在家中,就是“望穿秋水”般地等待。一时半会见不到,就仿佛过去了一万年,哪怕腿脚已经不方便了,也要出门去接对方回家。更不用说,有个头痛脑热,只有老伴才最有耐心,帮忙端茶倒水,添衣加餐。越到年老,越是明白,唯一能够顺着你的心意,将就着你的人,就是那个相伴了一生的爱人。好好珍惜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哪怕日子平淡,哪怕岁月无声。
美国曾有一位著名教授,在心理课堂上做了一个有意义的游戏,他邀请了一位女同学走上讲台,在黑板上一口气写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20个人,她依次写下了父母、朋友、邻居、同事等等。紧接着教授要她划掉其中可以割舍的人,女同学艰难地做着选择,最后黑板上就只留下了父母、孩子、伴侣三个人。教授要求她再划掉两人,此时女学生仿佛濒临奔溃,但是她还是慢慢地划掉父母和孩子,留下了伴侣的名字。教授问她理由,她啜(chuo,抽噎的样子)泣而答:“父母总有一天先我而去,孩子也会慢慢地长大,远走高飞去拥有自己的生活。只有我的伴侣会陪伴我最久。”女学生的回答听起来很扎心,也十分感人。生命就是一趟不断告别的旅程,再有多深的情谊,也终难敌过岁月的侵袭。
人们的现实生活一般都是,父母大多数都会先行退场,儿女也要展翅翱翔,唯有身旁的伴侣才会陪你走过余生漫漫。有这样一个生活案例,河南洛阳曾有一位90岁的彭老爷子,为83岁瘫痪在床的张氏妻子,搭建了满屋的扶手,外观确实不雅,但作用颇大。几年前张氏因脑血栓瘫痪在床,他们的儿子也患上了抑郁症,自顾不暇。女儿也当上了奶奶,整日忙着照顾小孙孙。彭老爷子便独自担起了照顾老伴的重担,为了方便老伴的挪动身子,就在家中各处用竹竿、藤条、绳索等物捆绑成牢固的扶手,还在卧室修建了一台简易“移动吊机”,可以把老伴从床上移动到轮椅上。为了防止老太太长褥疮,老爷子还常常给她翻擦身体,清理排泄废物。这些繁杂脏苦之事,面对寿在90的高龄老人,也不是易事,但他从未有过半分嫌弃和冷落。当记者问到他一个人照顾老太太能行吗?方不方便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困难肯定是有的,但办法总会是比困难多嘛。”这句多么质朴的语言深深地感动了记者,在评述老人的话语时,赞叹其“质朴的话里。却尽是浓得化不开的爱意。”这就真正浓缩了“少时夫妻老来伴”。
在油盐柴米的经年岁月里,或许每一对夫妻都曾吵过、闹过、悔过、斗过、怨过,可在年老回首时,真才发现有过最多的回忆、最多的陪伴、最多的扶持莫过于枕边的伴侣,即便是有过嫌弃、有过怨气,甚至于吵吵闹闹一辈子,晚年还是不离不弃,这就是纯真的爱情结晶。
须知,老伴再好也不能同时走到生命的尽头,总是一前一后,这就自然会造成空巢老人的局面。据我国第四次城乡老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2.6亿之多,其中空巢老人也已过亿人。这里需要说明的就是要努力靠自己,前面已述“养儿防老”没有指望,不如仰仗自己,以经济实力做底金,以健康度身体为根基,是自己有一个转身的余地。即便是为儿女考量时也别忘了优先照顾好自己。
由此观之,人生苦短,我们这一生要知道,谁才是自己最亲的人。要懂得善待他们,拿出足够的爱对他们,也只有这样当你遇到问题了,他们才会同样对你。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当你还有力气抵抗死神时,请珍惜他们,不要让他们失望,因为他们的爱一直在你身边守护着你。伴侣,是我们耗费了自己偌大的缘分,与之相遇并结合的,既然有缘成为夫妻,那就好好珍惜对方,不要用自己的自私,来消耗对方的爱。子女,是我们人生的延续,有了子女,就有了人生底气,他们是我们在这世间存在过的最好证明,所以请好好善待自己的子女,只要他们健康快乐,一切就都随缘吧!请记住:人生,最难得的,就是有人疼,有人懂,有个可以依靠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