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甲秀楼”

标签:
杂谈 |
峨眉山当地人有一句话:“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贵阳人更厉害:“贵阳有座甲秀楼,半截插在云里头。”因为当天气晴朗的时候,人们俯视河面,甲秀楼、白云倒映在河里,云绕着楼,楼耸入云,幻象万生(见图)。贵州自古就是名副其实的“山地王国”山峦重叠,溪涧纵横,地表崎岖,落差巨大。明代先民就在贵阳城里为发展文化,建造的“甲秀楼”成为了标志性的建筑,当地流传着“不到甲秀非贵阳”,意思就是到了贵阳而没到甲秀楼等于白来贵阳了,和“不到长城非好汉”一个意思。故大凡到贵州来着都要慕名来登阅“甲秀楼”,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楼从明朝到清朝末,真正打破了贵州这个特殊的历史。其独特之处就跟学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有就吸引了芊芊学子与家长纷至沓来。
“甲秀楼”自建成后,就成为了贵阳的城徽和标志。甲秀楼之于贵阳,就像黄鹤楼之于武汉,滕王阁之于南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全国十大明楼之一,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叙说着文脉的传承,历经四百余年巍然屹立,成为贵阳城市生命的象征。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甲秀楼”的建筑并非一帆风顺,几百年的修茸历史纷繁复杂,让我们细访其间。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昆仑山同样占有极高的地位,不仅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山,被誉为“万山之祖”、“中国第一神山”等,在风水一脉中,更被认为是天下“龙脉之祖”,故素有天下龙脉出昆仑的说法。这些山脉汇聚起来,就形成了中国最出名的三条龙脉,为 北干、中干和南干。其中南干龙脉:沿长江通过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南部地区入海而停止。但南干龙从云南沿贵州的西部,然后龙头翘起而三起三伏,掠过贵阳城东,并未入城。古代社会可有讲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文风必须提高。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巡抚江东之来这里,与同风水高人一道在南明河边游玩,见龙脉经过这里,但文风不展特别纳闷。再仔细一看,觉得南明河水有问题,里面有很多大石头,每当龙脉通过时,沿着河流就会被这些大石头卷成一个个非常大的漩涡,这不就把龙脉给卸掉了吗。这怎么行呢,当下巡抚江东之反复思考,并与风分水高人商议,决定在这条河上面修一个堤坝,建一座桥,必须把龙脉给聚起来。说干就干,在河里选了一个最大石头,时下叫鳌矶。当时就修建了七个桥洞,桥面又建立个亭子,取名为“东之亭”,但仍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江东之还被贬官了。这亭子就不能再叫“东之亭”了,就按建亭目的取科甲挺秀之意即“甲秀楼”
,一直沿用至今。时下当地官员急了,立即又另请风水高人前往细阅。原来是南干楼还有九个支龙,叫做五虎三狮一凤。然而桥下面只修了七个桥洞,还有两条龙进不来。于是就在南明河两边地上各加修了一个桥洞,就让九条龙能顺利同行。故历史曾对甲秀楼有记载: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2.9米,为木结构阁楼,画甍翘檐,红棂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栏相护,翘然挺立,烟窗水屿,如在画中。登楼远眺,四周景致,历历在目。楼前桥先称江公堤,后改浮玉桥。浮玉桥如白龙卧波,全长90余米,穿过楼下,贯通两岸。甲秀楼初建成时浮玉桥有九孔,桥西侧的沙洲叫芳杜洲,洲上花木缤纷。月朗星稀时,桥与沙洲相映成趣,名“九眼照沙洲”,而解放后修滨河路九孔石拱桥被填了两孔,筑坝拦水,芳杜洲也没于水底。桥上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亭柱镌清咸丰年间贵阳知府汪炳嗷的联语:"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桥南有翠微阁,遥相呼应。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集山光水色为一体的甲秀楼有一种独具魅力的美。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到此一游又是一番别有情趣的享受。“甲秀楼”可以说这种桥、亭、楼、古建筑一并倒映在水中的场景,看起来极其古朴。并且整个甲秀楼立于鳌矶石上,颇有一番“独占鳌头”的意思。其貌不扬的古建筑——甲秀楼因此而成为贵阳的象征。
“甲秀楼”因此代代重视,多次修缮,始终保持着楼的风格。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距江东之首倡建楼8年后,在巡抚郭子章和士绅共同努力下,甲秀楼正式落成。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甲秀楼被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甲秀楼,改名为“来凤阁”。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南明永历十年,孙可望驻守贵阳,曾重修甲秀楼。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贵州巡抚田雯,重修来凤阁为三层四檐歇山顶,并将其恢复原名。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时任贵州巡抚张广泗、贵州布政使常安,增修甲秀楼。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时任巡抚裴宗锡重修甲秀楼,将楼阁改为三层八角结构。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贵州布政使麟庆来所著的《鸿雪因缘图记》中,绘有“甲秀赏秋”一图,可做佐证。光绪初年,布政使林肇元重修甲秀楼。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甲秀楼再次被毁,巡抚庞鸿书重修。新中国成立后,贵阳市政府又分别于1958年、1981年、1998年及2017年年进行了四次修缮。甲秀楼前,原来竖立着两根铁柱。其一为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时任云贵总督鄂乐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起义之后,收聚兵器铸成铁柱,以向朝廷和世人标榜自己的功绩。其二为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时任云贵总督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后,收聚兵器所铸。这两根铁柱,因皆雕刻有铭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存入贵州省博物馆。“甲秀楼”三个黑底鎏金大字,为清宣统年间学者谢石琴所书,笔法古拙老辣,结字浑厚典雅。“甲秀楼”匾额曾丢失,最终找回“秀”和“楼”二字,“甲”字属于仿制品。
还别说,这桥修好后真还管用,修好后就出现了贵州一文一武两状元。文状元赵以炯,贵州花溪青岩人,清光绪五年状元。武状元曹维城,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中贵州武科乡试举人。次年赴京会试,外场武科试马箭、步箭、舞刀、掇石,文科试策问、文论、默写武经,名列前茅,癸未科武举殿试进士第一名,曹维城是贵州历史上唯一的武状元。根据史料记载统计,自从甲秀楼建成之后,在明清三百多年的科举场上,贵州涌现了3位状元、1位探花、700多位进士、6000多位举人,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人才辈出、科甲挺秀。其中,仅贵阳一城,就创造了230余名进士及2000余名举人的骄人成绩,使得贵州一跃而成为大西南的文教重地。江东之当初的预言和期望,得以完全实现。
甲秀楼落成之后贵州更是人才辈出,周鱼潢,周起谓,郑珍,莫有,张之洞。武状元曹维成,更是出了贵州历史上破天荒的文状元赵以炯,唯一出国留学的文状元夏同和,清末重臣张之洞等人。所以说,甲秀楼在贵阳人心目中不单单是一座古建筑这么简单,它更是象征了一种文脉的传承,是千百年来贵州高原上文化荒漠的一束光芒。这也就是为什么贵阳的古建筑大多被拆除殆尽然而甲秀楼却能度过各种风风雨雨挺下来的原因吧。它是贵州人对于文明的向往和对文化传承的寄托。
俗话说,“地因人名,人以地传。”甲秀楼之所以能名动天下,当然少不了人文渊薮与典章风流的加持。明清两代,甲秀楼所在之地,历来就是文人墨客与达官显贵的聚集地,使得甲秀楼,成为贵阳城当之无愧的文脉胜地。早在甲秀楼建成前,王阳明就曾多次游历此地,并在《南庵次韵二首》中以“松林晚映千峰雪,枫叶秋连万树霞”、“渔人收网舟初集,野老忘机坐未归”的诗句,颂赞此间的山水田园。清雍正年间的云贵总督鄂尔泰,写诗吟咏甲秀楼道:“更上层楼瞰流水,虹桥风景似江南。”
乾隆年间的贵州巡抚裴宗锡,盛赞甲秀楼说:山回水抱一楼空,畲(she,畲族)火村烟四望中。”云贵总督吴达善,则在《壬午仲春登甲秀楼》、《甲秀楼即事偶咏》两首诗中,留下了“为寻胜地一登楼,四面云山尽入眸”、“甲秀楼也曲径幽,绿杨夹水荡渔舟”的佳句。此外,甲秀楼现存古代石刻、木皿、书画、诗文作品甚多,包括清代田雯的《重修甲秀楼碑记》、画家邹一桂《山水观我图册——涵碧潭》及楹联大家刘韫良的长联等。其中,尤以清同治辛未进士刘韫良,所撰的甲秀楼长联最为著名,全联206字,号称“天下第一联”,上联: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恰好马撒碉隳,乌蒙箐扫,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下联:数千仞高陵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汉置牂牁(zangke,贵州境内郡名),唐靖苴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千秋。对此云送螺峰,霞餐象岭,缓步登临,领略些画阁烟景。恍觉蓬州咫尺,招邀仙侣话游踪。这一幅长联,无疑道尽了甲秀楼和贵阳城的历史地理与人文积淀。江东之当初之所以倡建甲秀楼,就是为了赔补贵阳的文明风气,目的是为了让贵州人才辈出,甲秀天下。
如今,历经四百多年历史沧桑的甲秀楼,不仅见证了朝代更迭的岁月变迁,诉说着先进汉文化在黔中重镇的文脉传承,也见证着贵阳这座城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甲秀楼”已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AAA级旅游景点。对于六百余万贵阳人来说,甲秀楼不仅是贵阳最著名的人文胜地与城市地标,也是本地市民日常锻炼、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外地游客欣赏古建、观光游园以及摄影打卡的必去之地。
04
前一篇:人生最亲的人只有三个
后一篇:天下第一福地终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