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怪才文人金圣叹

(2023-02-12 11:05:34)
标签:

杂谈

怪才文人金圣叹
怪才文人金圣叹

怪才文人金圣叹

        世有千古怪才、第一段子手,其生性诙谐幽默,狂放不羁的金圣叹之奇葩人生,让人惊叹 俗话说:好看的皮囊整容医院到处都有,而有趣的灵魂打着灯笼却难找到。有趣的灵魂,恰金圣叹老爷子就非他莫属。就说科举考试吧,天下莘莘学子参加科考,都是认认真真做题写文,争取考上功名,做大官光宗耀祖,金圣叹却不走寻常路。一生参加了四次科考,前三次因岁试作文怪诞而被黜革,三次0分,他直接视功名如抹布为了证明自己,第四次为应科试,改名称金人瑞,不再糊弄了,细心审题,小心求证,引经据典,严禁装逼,认真作答,结果直接考了第一,中了秀才。原本可梯梯上进,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弃考。原来只是想通过府试高中,证明自己的才学有真知灼见,就再没有然后了。真让人不可理喻,还成为致死不忘开玩笑的段子。

       金圣叹何许人也?金圣叹明万历三十六年四月十七日(公元1608年3月3日生于苏州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童年贫困孤独,九岁入读私塾,十一岁时受戒归入佛门,研读《妙法莲华经》等佛学经典。苦勤奋,思想独立,喜爱阅读,尤其沉迷于《水浒传》,成年后考取秀才,耗费无度,以致常处贫困。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本姓张,为人狂傲不羁且有奇气,因明朝灭亡,发誓不仕清朝,常喟然叹曰:“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叹?”从而改姓金。能文善诗,但绝意仕进,以读书著述为乐。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他乩降才女叶小鸾,写下动人篇章,成为江南士人佳话,亦为曹雪芹构思和创作《红楼梦》的素材之一。金圣叹提高通俗文学的地位,提出《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是“六才子书”之说,使小说戏曲与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受推崇为中国白话文 动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亦开堂招生讲学,旁征博引,炫耀才学,颇受当地士庶赞赏。一生评注不少古典,奇才也。

       童年贫困的金圣叹没有资本,更没有资格“拼爹”,只能发奋读书。由于学习认真刻苦,读着读着就“走火入魔”了,偏离了“正轨”,喜欢上《西厢记》、《水浒传》,当时这两本书归入“诲淫诲盗”不正经之类,而金圣叹有点逆反心理,非要看看不正经到什么地步,讲了什么歪理邪说,总想搞个汤清菜白,还特意加了点评。

        由于金圣叹视功名如抹布,科考也就丝毫不在意。第一次参加科考,作文题目是《论语》中,孔老夫子表达出世意愿的一句话: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这句话的本意是:我怎么能像树上挂着的匏瓜,只能看却不能吃呢?其他考生在争分夺秒写文章,金圣叹却悠闲地画起画来。他刷刷几笔,一个和尚外加一把剃刀,就算答完了,这是何意?这是孔老夫子对入世的态度:读书人不能只会读书,也要想办法多为国家做贡献。而金圣叹却对这种出世态度嗤之以鼻,他画个和尚代表匏瓜,画个剃刀代表自己避世的态度。好家伙,直接和孔老夫子对着干。结果可想而知,名落孙山。第二年考试,狂傲不羁的金圣叹又来了。作文题目是孟子的名言:四十不动心,也就是四十不惑。意思就是人到了四十岁就不应该再为外物而动。看完题目,金圣叹大笔一挥,直接开写,然而,仅用了一分钟就撂笔了。这次又画了画?非也非也。画没有,大字倒是有几行: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蒹葭白露而外,有一美人。试问夫子动心否?夫子答曰:动动动动动动......竟一连写了39个“动”字。巡视考场的考官看到他的试卷,有些懵圈,询问道:“此为何意?”金圣叹摸着下巴解释道:“孟子不是说40岁才不动心吗?那我看到财宝和美人,前39年确实都动了心,你没看到我写了39个动字?到了40岁那年,我就不动心了,这不正是四十不惑?”考官听后十分生气,直接把这个莫名其妙的家伙轰出了考场。谁知到了第三年,金圣叹又迈着八字步,依然自信满满地来到考场。这一次,他拿到的作文题目是:西子来矣。题目本意是想考察一下考生对西施救国的意见和看法,可到了金圣叹这里,画风就全变了。他的全文就只有一个排比句:开东城,西子不来;开南城,西子不来;开北城,西子还不来;开西城,西子来矣!这无厘头的文章,直接把阅卷老师气了个七窍生烟考官看了批复:“秀才去矣!秀才去矣!由于连续三年的无敌表现,金圣叹遭到了封杀,被禁止参加以后的科举考试。
       可金圣叹是那种会服从安排的人吗?显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他化名为金人瑞,参加了第四次科举考试。这次,他没有再施歪招,而是规范答题,结果就考了个乡试第一名,成了秀才。按照常规剧情发展,金圣叹应该趁此机会,一鼓作气乘胜前进,继续走在仕途的康庄大道上,可他并非如此,从那以后,再也没迈进过考场大门。如此考生,从古至今,恐怕只有金圣叹老爷子一人,他真不愧是千古第一段子手!成了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的口中菜。
       当代著名作家,曾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的李国文先生写过一本《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道尽文人的各种“非正常死亡”,有内因也有外因,也道出文人的某些悲哀。然而古代文人之死,最悲惨的莫过被统治者认为触犯了大忌,定罪腰斩砍头,让你永远闭上嘴,再也不能著书论说,严重者还要连累亲属,遭到鞭笞,定罪流放,籍没家产。金圣叹时下可谓江南一带负有盛名的才子,放荡不羁,他的才华与学识不是那些整日为应付八股文考试,借以中举走向仕途的“死学问”可比,而是真真切切地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或许也正是有真学问,真识见,令金圣叹方才笑傲不群,放诞不拘,不守礼教,不装模作样,不假清高。当他深知触犯了大清法律,被定罪杀头,妻儿也要被遣送发配到东北地区那个叫宁古塔的地方为奴时,这个倔强的金圣叹感慨地自问:“砍头是人生最痛苦的事,家产籍没是人世最悲惨的事,想想我金圣叹一生,这两件大事都让我摊上了,是不是有点太离奇了?”性格决定人生,金圣叹可以说是大智慧、大聪明、大学问之人,个中道德他焉能不知道?他是政治的牺牲品,是权力的牺牲品,与其说他在感叹,他在哀惋自己的不幸遭遇与悲哀的命运,还不如说他是在控诉这个时代。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所谓批评家,就是看谁不舒服就要说两句的那种。文学批评家就是针对某些文学作品,指出缺陷,进行批评。《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等都没能逃得过金圣叹的一双慧眼。别以为人家只是骂两句脏话,金圣叹可是把这些批评的话,都给编成了书。估摸着由于职业病的关系,所以金圣叹也养成了一副愤世嫉俗的习惯。也就是传说中的怼天怼地怼空气,如果生活在盛唐或者宋仁宗时期,可能金圣叹反倒会受到各种追捧。但是他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么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
       然而就在金圣叹的作品传到了顺治皇帝跟前时,恰顺治是个努力学习汉文化的皇帝,他一眼就看中了金圣叹的文章,称他为古文高手。这当然对金圣叹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不禁让金圣叹朝着北边磕了个头,以此感谢顺治皇帝对他的赏识。由此可见,金圣叹并不是骨子里反清的人,他只是觉得生不逢时,才能没有被当时的人发现而已。也正因为这件事,使得金圣叹对清廷,似乎多了一份好感。他甚至天真地认为清廷要更加光明正大,会为老百姓着想,一时糊涂而患上了幼稚病。
       适逢顺治帝在顺治十八年因病而死后,吴县县令任维初为了收税鞭打老百姓,同时亏空漕粮的时候,金圣叹便联合一百多个读书人,一起到孔庙去哭丧。表面上是在哭顺治皇帝,实际上是在控诉任维初的暴行。与此同时他们还跑江苏巡抚朱国治那儿告了任维初一状,希望朱国治把任维初给办了。金圣叹哪里知道清初那些汉人大官,还不都是蝇营狗苟的投降分子嘛!他们哪有什么良心可言呢?官官相卫自然是少不了的。朱国治不仅没有惩治任维初,而且还抓了18个闹事的读书人,在审讯的过程中有人供出了这“哭庙喊冤”的主谋是名满江南的大文豪金圣叹。这下更令官府有了充足的理由,把金圣叹下入大狱,前后又牵连了一些人,把重要的人犯定了一个“扰乱官府接遗诏”的大不敬罪名,判了死刑斩首,籍没家产,家属发配。朱国治对他们定下的罪名是倡乱抗税,惊动顺治帝的在天之灵。因此最终给金圣叹等18名士子全部判处斩刑。这就是著名的“哭庙案”,但是问题的根本不是哭庙这件事,而是金圣叹天真地认为清廷可以为民做主。读了这么多书,岂不知时局的黑暗?看来真的不是白读了。偌大的清朝,哪能容下金圣叹的一张嘴,实在是可怜可笑可悲矣。
       金圣叹也没有了圣明可叹,反而一切释怀了,临刑前,他的儿子到死囚狱中来送别。金圣叹若无其事地谈笑自如,望着悲悲切切,哽咽流泪的儿子说:“小子,我有一个对子,不妨来考考你,看你如何对得。上联‘莲子心中苦’,下联你来对。”这是一个谐音联,莲同怜,莲子就是怜子,蕴含了他一片爱子之心,而心中的痛苦,更与何人说?他的儿子听了,早已经泣不成声,泪流满面。金圣叹望着儿子反而笑了:“我说傻儿子,这有什么值得伤心得呢?还是让我教教你如何对对子吧。这下联应该是‘梨儿腹中酸’嘛!”梨是离,同样谐音字,梨儿也就是与儿诀别了,内心有着无尽的酸楚。刑场被砍了以后,还做了一场怪露戏刽子手起刀落头的时候,金圣叹依旧还没有忘记笑一笑。结果一刀下去,金圣叹的脑袋滚出了好远。可是令人奇怪的是,金圣叹的两个耳朵里,分别滚出了两个小纸团。打开纸团一看,一张纸上写着“好”,另一张纸上写着“疼”。这可真让人感到意外的,从容赴死乃金圣叹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 如此凄凉惨痛的场景,如此悲恸之极的心情,恐怕也只有金圣叹这种胸襟与才华,方能在生死离别之际,坦然又不失诙谐,敏捷又不乏机智,既表达了自己心灵深处的痛苦与情愫,又决绝看淡了一切吧!
      更有意思的是金圣叹在狱中,知道自己必死,便写了一封信,托狱卒转交给家人,这个龌龊的狱卒反而交给了管牢狱的头目。本来大家以为,这个金圣叹会为自己鸣不平,诉说蒙受的莫须有罪名,为自己辨解冤屈,或者痛骂世道,诽谤官府,便打开严肃认真地查看内容。谁知一看内容,令人几近哭笑不得,但见上面写着:“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得传,我无遗憾矣!”是金圣临死之前写给知县的一首诗,主要表达了他不肯屈服于官威之下,对官场黑暗嗤之以鼻的态度,也是对官僚与王法最大的讽刺。
       金圣叹一生会嬉笑怒骂来表达自己非同寻常思想,分明预见到狱卒会把这封信交给上司,认真翻阅检查一个死囚的信件,从中找到罪名,便设计了一个富有调侃意味的内容,把这些人草菅人命的执政者“当儿子”,开了一个金圣叹式的玩笑。都说金圣叹一生行为放诞,举止言谈常常出人意料,十足一个人间另类,在临刑受死之前还能不失幽默地向权力,向那些给老百姓施以淫威的官僚们,以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讽刺,品尝一番遭受戏弄的滋味,如此洒脱,不由令后人对金圣叹的命运欷歔不已;对他的正义与勇敢深表敬重。
       金圣叹还极力挖苦讽刺过贪生怕死的名士钱谦益。明朝著名文人钱谦益,本来在南明弘光朝,担任礼部尚书。但是清军一来,这哥们就带着文武百官出城迎接清军了。此前他的小妾柳如是,曾拉着他一起,打算跳河殉国。可是钱谦益刚把脚伸到水里,立刻哆嗦了一下缩了回来,表示:水太凉,不能下。气得柳如是拔腿就要跳河,结果被钱谦益一把抱住才救了回来。此后钱谦益作为南方文人领袖之一,带头剃发降清,成为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值得一提的是,钱谦益就是金圣叹的亲舅舅。有这么一层关系,按道理钱谦益应该会救一下自己的外甥吧?但是钱谦益丝毫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为啥呢?原来金圣叹早就和钱谦益闹掰了。
       由此,金圣叹就压根儿就看不起钱谦益,心地深处十分憎恨 。亲舅舅钱谦益办六十寿辰,金圣叹本来就不想到场,但母命难违,只有硬着头皮赏脸,到舅舅家走一趟。但决意不同汉奸打交道。大家都知道金圣叹是才子,酒过三巡,祝寿的友人们起哄分封希望金圣叹写副对联恭贺钱侍郎。金圣叹见推脱不掉,将计就计,嘿嘿一笑,表示献丑了,提笔写下: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14个字的对联一出,钱谦益面无血色,尴尬不已,钱谦益见外甥如此不给面子,气得钱谦益浑身发抖,只是碍于颜面,不好发作。而此时金圣叹已经拂袖而去,却留下一堆看傻眼的宾客。从此以后表示跟外甥金圣叹恩断义绝。金圣叹更求之不得,反倒是落得个轻松,至少不用再跟这种三观不正的舅舅打交道了。
        金圣叹是一个幽默才子,他用生命去坚持自己的信仰。也许他的做法比较异类和极端,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没能改变他人,更没能改变那个时代。但他的人生价值,是在历史长河中真正体现出来了。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七月,金圣叹被斩首而死,死于莫须有的“叛逆罪”。这一年,他54岁。死后墓葬于苏州吴中区藏书五峰山下博士坞,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传在今河北省阜城县曾有衣冠冢一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汉武帝文宗
后一篇:幸福的回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