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的大名我们耳熟能详,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是西汉第五位皇帝,雄才大略,开疆拓土,革故鼎新,一生成就辉煌,他使汉朝成为了当下世界史上最强大的国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其威名流传万世。在作位54年,享寿70岁。非但如此,他在文学上也同样有着非凡的造诣,自己本身也是一位极有文采之人。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诗人,在国外都有粉丝。他的《落叶哀蝉曲》:“罗袂兮无声,玉墀(chi,台阶)兮尘生。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jiong,门扇)。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后被美国诗人庞德“改写”。改作与原诗的区别第一点是“改写”舍弃了原诗抒情性的结尾,单纯以意象呈现为主,使诗境更为含蓄;第二点,凭空添加了“潮湿的树叶”一句,突出体现了意象派诗歌的特点,被称为美国诗史上的杰作。
自古以来,喜欢附庸风雅的不只有文人墨客,高高在上的帝王也同样是其中之一,古时候人们的消遣方式并不多,对于一些有文化的人而言,吟诗作就是一件即雅致又放松的趣事。要说到最爱作诗的皇帝,那绝对是清朝的乾隆,他一人一生所作诗的数量,只差一点就赶上《全唐诗》这本诗集的总量。可惜的是,虽然他写作的数量极多,但是客观来讲却都比较平凡,甚至没有一首能够让人流传吟唱的佳作。汉武帝刘彻虽然为数不多的诗,但大气磅礴,开篇就引人入胜,其中有不少作品却备受称赞,在古人文人墨客中享有较高的评价。可称为“武帝文宗”。
《李夫人赋》:“美连娟以修嫭(hu,美好、美女)兮,命樔(chao,窝,房屋)绝而不长。饰新官以延贮兮,泯不归乎故乡。惨郁郁其芜秽兮,隐处幽而怀伤。释舆马于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阳。秋气憯以凄泪兮,桂枝落而销亡。神茕茕以遥思兮,精浮游而出畺。托沈阴以圹久兮,惜蕃华之未央。念穷极之不还兮,惟幼眇之相羊。函荾荴以俟风兮,芳杂袭以弥章。的容与以猗靡兮,缥飘姚虖愈庄。......”《李夫人赋》是汉武帝刘彻的赋作。此赋以浓墨重彩的手法,真实而多层面地传达了汉武帝对李夫人的深切怀念,表达了对美好生命逝去的无尽悲哀。其赋文保留了楚辞体的文学样式,继承了这种文体注重抒情的文学创作特点,形式与写情自然契合,融和无间。《李夫人赋》在汉武帝时期甚至整个汉代,都是颇具特色的重要抒情赋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首篇悼亡赋,其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在赋史上都有开拓意义。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十月,汉武帝刘彻到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祭祀后土(土地神)。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身为大汉天子的刘彻,一生享尽荣华,又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衰老和死亡。宴尽之余,于是写下了《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他的这首清丽隽永,笔调流畅的《秋风辞》,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此诗虽是即兴之作,一波三折,抒写得曲折缠绵。清代大臣、诗人、学者沈德潜《古诗源》卷二:“《离骚》遗响。文中子谓乐极哀来,其悔心之萌乎?”以“《离骚》遗响”观之,乃就文辞而言,清代大臣、诗人、学者沈德潜的评价非常切实。鲁迅称此诗“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
辞开篇就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给读者了一个动态画面,点出季节时令特点。阵阵秋风卸白云而飞,岸边的树木已不复葱郁,然而纷纷飘坠金色的落叶,为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斓的背景。大雁苍鸣,缓缓掠过樯桅。短短两句,清远流丽。这样开头是刘彻学着他祖父的《大风歌》“大风起
兮云飞扬
。”向读者展现出一种风起云涌的豪情壮志。刘彻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表达出一种内敛又深沉的情感。“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是受屈原《九歌》的影响。其韵味更接近于《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萧瑟,草木凋零,这一切景物就是在为下句的情感作铺垫。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春天有兰草的秀丽,秋天有菊花的芬芳,是作者的因景联想和中心情思,兰草的秀丽,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春兰秋菊自有盛时,作者观赏的情趣和心态可以相见。接着作者对花木的观赏,引发起对佳人的怀念。佳人到底是谁?汉武帝后宫佳丽很多,有独霸天下的卫子夫、有有金屋藏骄的陈皇后、有手藏玉钩的钩戈夫人、还有倾国倾城的李夫人、王夫人等,这种由物到人的移情,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如屈原《离骚》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怀佳人兮不能忘”里的“佳人”不仅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对事业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由之,汉武帝刘彻亦是心怀美人未必就是美女,那就是一个文学印象,心怀对未来的憧憬,回顾自己辉煌的过去。
有一种观点认为汉武帝于把酒临风之际,怀念的心中“佳人”是指那位北方“佳人”李夫人。李夫人死于元狩年间,武帝思念不已,竟至于信少翁之说,夜致其形貌于宫,在隔帷伫望之中,唱出了“是邪?非邪?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迟”
的迷茫之歌。而今七、八年过去,武帝还是不能忘怀于她,终于在秋日白云之下,又牵念起这位隔世伊人了。这两句化用《九歌》人神相殊之境,写武帝对“佳人”
的生死相望之思,确有鲁迅先生所说那种“缠绵流丽”的韵致。李夫人的哥哥,西汉音乐家李延年也还写了《佳人曲》,歌词:“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为助其妹,宣传其美而推泼助澜。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是泛舟中流的生动描绘,诗情重又振起,竭力描写汉武帝泛舟中流、君臣欢宴景致。当楼船在汾河中流疾驶进,潺缓的碧水,顿时扬起一片白色的波浪。在酒酣耳热之际,不禁随着棹橹之声叩舷而歌。“横中流兮扬素波”这句很有画面感,“横”字用得十分霸气。“萧鼓鸣兮发棹歌”一句,正是武帝自作《秋风辞》放怀高歌的生动写照。刘彻站在楼船上,指点江山,在鼓乐争鸣中不自觉地唱起了民歌。其蹒跚的步履,朦胧的醉态和叩舷而歌额度自得之情,悠然可见。在歌唱到高潮之时,突然又发生了一个转折“欢乐极兮哀情多”。
“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是作者此次行幸河东,乐极哀来的深沉感慨。过分的欢乐之后,又带给老人哀怨的心绪,就是极乐生悲。青春难再,老之将至,因而不得不及时行乐了。这一描状自然景物后的思想归结,仍没有摆脱了古代骚人墨客的低沉情调。正象汉武帝本人一样,既有东并朝鲜、西征大宛,北击匈奴、南平百越的武功,也有兴太学,实行察举制的文治,但是这一刻他面对时光的流逝,也自然而然的陷入生老病死的伤感之中,所以最后发出“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感叹。随知七百多年后,青年王勃缘遇滕王阁宴会,血气方刚,非常高潮,提笔写序发出了感叹:“天高地迥(jiong,远),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言欢乐逝去,悲伤袭来,顿时发现人世间万事万物之兴衰成败都是有定数的。王勃的悲伤是自己怀才不遇的命运作弄,而汉武帝刘彻拥有万里江山,且皇权在握,他仍有悲哀。“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辞》就是一篇悲秋的名作。辞中多有使人成诵难忘的秀句,又有叹息人生短暂的虚无色彩。极乐生悲,其实“悲”的就是一种心情,生活中就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遇到一件开心的事,情绪自然就会高兴到极致,这种满足感、幸福感又会慢慢地降低,突然之间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值得高兴,内心会陷入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和悲伤。然后再高兴再失落,反复无常,这就是人生罢了。
由此观之, 汉武帝刘彻《秋风辞》就是一首典型的悲秋诗,在古典诗词中非常常见,很多诗人都曾写过,而他这首无疑是其中极为优秀的诗作。此诗虽是即兴之作,一波三折,抒写得曲折缠绵,毫无直泻无余之感。在清丽如画的写景中,轻轻拨动怀想家人的思弦;于泛舟中流的欢乐饮宴,发为逸兴遄飞的放怀高歌;然后又急转直下,化作年华不再的幽幽叹息,将这位一代雄主的复杂情思,书写的曲折而又缠绵。沈德潜《古诗源》卷二:称其为“《离骚》遗响。文中子谓乐极哀来,其悔心之萌乎?”以“《离骚》遗响”观之,乃就文辞而言。沈德潜的评价非常切实。《秋风辞》之所以能以清新流丽之辞,与苍莽雄放的《大风歌》相敌并同流传百世,原因正在于此。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