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往今来水利工程细品“郑国渠”

(2022-09-13 09:11:25)
标签:

杂谈

        中国历史悠久,泱泱华夏,不乏伟大的创举,几千年的农耕生活,使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不断地发展起来,这些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人的超凡智慧,更凝聚了无数人的汗水,造福了千秋万代子孙。古往今来概莫能外,致使江河湖泊为了人类的利用而改变原来的面貌与规模,成为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观。
       古代中国有古代10大水利工程,它们是:
                                     古往今来水利工程细品“郑国渠”

        一、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水路交通,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至今发挥着作用,非常了不起。这条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径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以及天津、北京,可谓是贯通南北的水路大动脉,全长约1797公里,沿途兴起了很多运河重镇,比如说山东的济宁、聊城、台儿庄,都是因运河而兴,特别是明清时期,漕运发达,云集天下客商,创造了繁荣景象。一般来说,京杭大运河的功劳,必然提起一个人,他就是隋炀帝杨广,不过,隋唐大运河主要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涉及多个地区,工程量之巨大,可想而知,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同时,因为运河之故,也创造出扬州这样的大都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应该是许多古人十分向往的梦想。

                                     古往今来水利工程细品“郑国渠”

        二、都江堰,大名鼎鼎的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人们常说,四川是“天府之国”,或说成都是“天府之国”,这都离不开都江堰的功劳,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可以说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所以,后人对李冰父子感恩戴德,修二王庙,以示纪念。都江堰因势利导,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可以说是古人治水哲学的典范,现在这里是四川著名的旅游景区,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
     古往今来水利工程细品“郑国渠”

三、安丰塘,安丰塘位于安徽寿县,古称芍陂,芍陂(quèbi)是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这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了,隋唐时,属安丰县境,后萎废,建国后,经过整治,安丰塘纳入淠史杭灌区,蓄水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安丰塘水库面积25平方公里,蓄水量在9000多万立方米,在洪水期水库面积达34平方公里,蓄水量在1亿多立方米。古往今来水利工程细品“郑国渠”


       四、灵渠,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境内,历史悠久,古称秦凿渠,这是秦始皇留给后人的又一项丰功伟绩,当然了,当时是为了统一岭南,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到了汉代,汉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又继续疏浚灵渠,历朝历代,多有疏通修筑,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属于世界遗产,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

                                               古往今来水利工程细品“郑国渠”

       五、邗沟,看过《神探狄仁杰》的朋友,对邗(han,江苏的邗江)沟一定不陌生吧,这是一条重要的水道,特别是盐运、漕粮,关乎国运民生,不可谓不重要。邗沟主要在今天的江苏省境内,又称淮扬运河、山阳渎、里运河等等,是一条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吴王夫差,当时,吴国为了攻打齐国,开凿了一条航道,史称邗沟东道,到了隋炀帝时,“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江”,这就形成了后来的规模,从最初的军事目的,到漕运所需,邗沟历经千秋万代,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也造就了两岸的繁华,可谓是黄金航道。古往今来水利工程细品“郑国渠”


      六、坎儿井,坎儿井位于新疆吐鲁番境内,这是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不同于江南地区,这里位于大西北,属于荒漠地区,所以坎儿井是独特的水利工程,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四部分组成,始建于西汉,是基于特殊地理环境,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据1962年统计,我国新疆共有坎儿井约1700多条,灌溉面积达50多万亩,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古往今来水利工程细品“郑国渠”


      七、郑国渠位于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是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主持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注意,这里的韩国,是东周列国之战国七雄即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那个韩国。郑国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当初是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修筑的大型灌溉渠,不过从名字上很容易让人误导,这个“郑国”是人名,不是河南历史上的那个“郑国”。古往今来水利工程细品“郑国渠”


       八、鸿沟,人们常说,人与人之间有鸿沟,其实,历史上,还真有鸿沟,鸿沟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境内,系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始于东周末期魏惠王,历代以来,这条航道,一直是黄淮间中原地区主要水运交通线路之一。另外,到了刘备项羽争雄的那会儿,楚河汉界,就是指的鸿沟,不过,今天人们所说的鸿沟,更多的是一种思想、观念上的差异,比如说,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古往今来水利工程细品“郑国渠”

      九、它山堰,它(tu)山堰,可能很多人没听说过,其实,这也是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宁波境内,是唐代太和七年,由县令王元暐创建,属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也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古往今来水利工程细品“郑国渠”


      十、龙首渠,龙首渠比较独特,因为它是地下水渠,而且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根据庄熊罴的建议而修建,属于陕西古代引北洛水的灌溉工程,使4万余公顷的盐碱地得到灌溉,可谓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古往今来水利工程细品“郑国渠”
                                                      林县红旗渠
古往今来水利工程细品“郑国渠”
                                                          三峡大坝


古往今来水利工程细品“郑国渠”
                                     葛洲坝水电站

       今天,位于河南安阳市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在党的领导下,悬崖绝壁上打通了一条不可思议的空中河流。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耗时近10年的伟大工程,是“新中国奇迹”,峰峦壁立的太行群山之间,有一条缠绕在群山腰际的“河”。它就是位于河南林县境内闻名中外的人工开凿的引水河渠——红旗渠。三峡大坝、葛洲坝等,都是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除此之外,全国各地,还有大大小小、数不尽的水利工程,共同见证了中国力量。也诠释了水利工程,古今有之,利国利民。彰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战天斗地的决心、勇气、能力,比之古人更上一层楼。
       悉古今水利工程的建造始末及过程中,都有非常多的故事,其中以“郑国渠”为例,揭示了古代社会关系的纷繁复杂,人文斗争也异常尖锐;彰示了古人的胸襟与智慧,让我们走进郑国渠,去领略其中的故事。
     “郑国渠”开凿于东周列国之七国争雄时期,郑国是韩国的水工,临危受命,到秦国承担兴修水利工程,实质是派郑国用间谍身份,以新修水利消耗秦国人、财、物,竟而达到拖垮秦国。结果是事久见人心,时长见真情。当郑国的间谍身份暴露后,水渠也开挖得轰轰烈烈,郑国只有摊牌。秦嬴政胸怀宽大,让郑国继续修渠成功,最后把渠命名为“郑国渠”。韩国国王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由此加速了秦国灭亡韩国的进程,最终统一了六国。
       话说世界灌溉遗产“郑国渠”,两千多年前就横空出世,最终帮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十年时间一百五十公里的渠道,几十万人的汗水,造就了这个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而一个小人物也被写进了一段大历史。这就是咸阳市泾阳县郑国渠渠道遗址,泾河水就是从这个地方的崇山峻岭中喷薄而出。当年郑国也就是在这儿垒石筑坝,抬高水位,让泾河水流向了渭北平原。
       一个韩国人为何要千里迢迢来到秦国兴修水利?这里却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秦国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战而走向强大,七国征战中鹤立于鸡群,其六国都噤若寒蝉,坐以待毙。公元前246年,又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13岁的秦王嬴政继位了,秦始皇即位之后,秦国经过了秦昭襄王时期的深厚积累,吕不韦近十年的苦心经营,在决定继续东出的时候,就面临了选择,到底要先攻打哪个国家。韩国、赵国、魏国,只要攻破一国,秦国就能打破这几百年的封锁。既然如此,那柿子当然要捡软的捏。然而,事实上,韩国才是中原诸国中最有潜在威胁的国家。秦国的虎狼之师,只要一东出函浴关第一个面临的就是韩国。在两年前,秦国攻破了韩国的成皋和荥阳,韩国就危在旦夕。此刻,韩国一个手无寸铁的水工郑国,临危受命,带着韩国国王的“疲秦计”来到秦国,积极假借为秦国兴修水利的名义,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hu,瓠瓜)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借此来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以达到拖垮秦国。此期秦国之渭北平原,大多数是沼泽和盐碱地,农作物严重缺水,得不到灌溉,一直是靠天赏饭。郑国通过考察之后,发现渭北平原的地形特点,西北高而东南低,就因地制宜给秦皇帝游说,提出了一个设想,即把渭北开凿一条大型的人工渠来连接泾河和洛河。这个想法被秦皇认可,大力支持开工建设,举国动,声势大,热潮高,进度快。但没想到尚未修成,郑国的间谍身份暴露,秦国上下就想除掉郑国。关键时刻,郑国却很镇静、坦然,他只有直接面对秦皇说:“始臣为间(谍),然渠成亦秦之利也。”即没错,我开始就是个间谍。但如果这个水渠修成了,对秦国也是件好事,臣为韩国延续了数岁之命,而为秦国有万世之功。听到这儿,秦皇帝就深深地被郑国打动,当即下令,继续修渠。
       此时真正体现了秦皇帝之伟大的胸襟和格局,伟人之风范。只要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能为我所用,可以不计前嫌,即使间谍的话他也敢听。同时,秦皇帝立足于统一天下,因为在他的眼里,此时有了一个更大的格局,那就是天下,而他则是这天下之主。要想拥有天下,最重要的不是武力征服,而是征服人心。对于此时的秦嬴政来说,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韩国、赵国之说,只有所谓的秦国,秦国即天下,天下即秦国。从这点来说,郑国也即是大秦的子民。况且郑国帮助秦国修好了渠,确实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那就是他有功。将渠命名为“郑国渠”正是为了彰显这一点!终于在公元前236年成功地修完了水渠,把渭北平原上四万多顷沼泽盐碱地全部变成了良田,新修水渠流经今天的泾阳、三原、间良、高陵、临潼、富平、渭南、蒲城等这些县区,最后在蒲城县注入洛河。全长约126公里,灌溉农田115万亩。渠口从现地面量得上宽19米,底宽4.5米,渠深7米。《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这战国时期的秦国呢,坐拥成都平原和关中平原两大超级粮仓,可谓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国。而这些良田之所以能丰收,无疑是因为水利工程建设得好。说道秦国的水利工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都江堰工程,再加上郑国渠两大领先于世界的水利工程,秦统一六国,那只是个时间的问题。韩国国王当年的“疲秦计”,最终变成了“强秦策”。
       水渠建成之日,奔涌的渠水化作秦国英勇善战的士兵杀向韩国。在郑国渠修成六年后,韩国第一个灭亡。在渠成十五年后即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统一中国之大业。在秦代之后汉朝又在郑国渠的基础上修建了六辅渠和白公渠。当时的百姓连年丰收、快乐极致,大家唱起了《郑白渠歌》谣:“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即说我们在哪儿去种地,当然是去池阳和谷口这两个地方,郑国渠在前面,白公渠在后面。“举锸(cha,松土、挖土的工具)如云,决渠为雨。水流灶下,鱼跳入釜。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歌谣述说着人们在热火朝天地农耕,渠水都直接流到了灶台下,鱼还直接跳到了锅里,这“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之名言,说泾河之水有一石,其中之泥土砂石就有数斗之多。成就了典故“泾渭分明”。在农民辛勤地劳动灌溉下,庄稼茁壮地成长,所产出的粮食足够长安城百姓的生活 。民以食为天,这座郑国渠为关中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朝历代曾多有皇帝喜欢在关中建都,除了它地势险峻之外,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关中有着发达的农业基础。真是“一旦天真逐水流,虎争龙战为诸侯。子真独有烟霞趣,谷口耕锄到白头”。这座郑国渠不仅造福了一方百姓,而且是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响誉全世界。郑国水工也因此名垂青史,至于当年到底是“疲秦计”还是“强秦策”那都不重要了!

  

 



                                                                                        (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