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里长江第一阁

(2022-09-24 10:58:11)
标签:

杂谈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历史文化最为久远的一个国家。长江中游,自古以来就是古人青睐之地。这里地势趋于平缓,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数量可谓数不胜数。湖北省鄂州市,长江流域地段有一个小岛屿巨礁,蜿蜒曲折像一条卧着的龙,屹立在长江江心,称为“龙蟠矶”。上面建有一座洪水浸泡多次而冲不走的古建筑——观音阁,竟有800余年历史,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阁”,2017年和2019年英国《每日邮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后,居然全球爆红。
       须知古人修建寺庙一般选择在风景美丽的山中,这观音阁为何建在滔滔江水,常年冲刷的江水之中,矫若惊龙,让人惊叹。事因古鄂州一带,自古水患频频,为了镇水免灾,从宋代开始当地官员就在这里择地修建寺庙。元明时期鄂州商贸繁荣,水运发达。此时见江中有一巨礁,档立江中,夜晚多有危险,于是人们就选址于礁石之上修阁筑寺。希望能够镇水避灾,同时也能明示提醒过往船只。矗立在江中的观音阁,成为一处特别的航行标志物。长江古今是黄金水道,具有很大的航运价值,古代建造的观音阁直至今日,都能提醒夜间行船注意安全,免撞礁石。东流江汉水,西望武昌山。来到江边远眺观音阁,只见观音阁立于黄冈和鄂州江道中间,楼阁错落有致,重檐飞盈,来往船只平稳过江,观音阁酷似一座“灯塔”立于滚滚长江之上,在江面既突兀而又壮观。
      “观音阁”,又名“龙蟠矶寺”,后人称“小蓬莱”,现网名叫“阁坚强”,为古武昌(今鄂州)八景之一的龙蟠晓渡所在地。最早始建于宋代的寺庙,元代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间,铁山任最高行政长官时建造形成规模。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毁后知县许穑卿重修,增建有观澜亭、纯阳楼等。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大学士湖广总督官文带头,随行新任御史王家璧(清代武昌人,今湖北鄂州人)筹资维修,并题书“龙蟠晓渡”,刻碑石嵌入寺门楣上。文革期间遭人为破坏,鄂州建市以后又几度重修。观音阁既是文物古迹,又是宗教圣地,距今有800多年历史。由于观音阁地理位置特殊,环境独特,出于安全等原因,至今尚未向公众开放。
       公元229年,三国吴王孙权迁都鄂州,称帝之前听说有黄龙蟠卧于江中巨石上,在此逗留数日后方才离去,便将此处礁石取名为“龙蟠矶”。观音阁“随水涨水落”的奥秘,就在于它依石而建地基牢固,龙蟠矶礁石上垒石成台,台上建起楼阁。阁与矶巧妙地浑为一体,如船舷一样的龙蟠矶可减缓水势,又顺势泄洪。更重要的是,在观音阁的受水面,建成一堵异常坚固的U弧形石墙,是一道挡水墙,以保护观音阁免受洪水正面冲击。观音阁坐东朝西,逆水而立,阁长24米,宽10米,高14米,基座厚1米余,使用长60公分、宽20公分、高25公分的条石垒成,阁身以青砖砌就,是典型的木框架结构亭阁式建筑,阁身正壁镌有”观音阁”三个大字,阁内有一亭三殿二楼,总面积300多平方米。进阁正门石碑上刻的“龙蟠晓渡”四字,出自清代官文手笔。鄂州观音阁布局得体,构筑精巧,朱槛回廊,重檐飞楹,显示出典型的江南民间建筑艺术特色,又集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体,在万里长江之中仅此一处,故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阁”。
       观音阁总面积419平方米,它的周身用红石青砖砌成,不怕水泡,室内也有精细的安排,进门左侧的墙角处,有一个长方形的洞口,约30厘米长,20厘米宽,这是观音阁的内部排水系统,它处于整栋阁楼最低处。一旦水涨被淹,到水落时这洞口很快把洪水排出,它饱经洪水灾祸却巍然不倒。阁内自西向东,分别是观澜亭、东方朔殿、观音殿、老君殿、纯阳楼、寅宾楼。登阁便是观澜亭,站亭上能俯瞰江流。进入亭中,依次可进入三重大殿,然后可上纯阳楼,楼有三间,有睡榻一张,吕洞宾睡像一尊。阁内还供有石雕观音和八仙塑像。阁壁间原有老蔻树一棵,一度枯死,后石隙间又萌发数株新枝。观音阁后壁还有一古井,长江枯水季节,井中水面常常高出水面数尺。中间的大殿为观音殿,供奉有观音菩萨画像。早在上世纪80年代前,民间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传说是观音菩萨的生日、成道日和涅槃日,上阁进香者不远万里纷至沓来。最后一重大殿便是老君殿,在与观音邻处有一个天井,下方的水池用汉白玉条石砌成,雨水通过天井收集后排出阁外。天井的旁边正中处是一口古井,打开井盖寒气逼人,幽深莫测。这口古井十分神奇,长江枯水季节,井水竟常常高出江面数丈。但近几年,该古井却不知为何突然干涸了。每到汛期,水漫阁楼,只剩高屋的窗口,甚至于只剩檐牙、龙吻、中亭在浩淼的江水之中荡漾。汛期一过水落石出,它又横空出世,显露真容,威震江心。站在岸边远远望去,龙蟠矶像一只浮于水中的神鳌,高高昂起的头上,顶着一座气势辉弘的阁楼,坐看岁月流逝,随江水变化浮沉。在浩瀚的长江上劈波斬浪,观音阁居高临下,很难被江水完全湮没。真是“水漫时,劈波斩浪,中流砥柱;退水时,横空出世,威镇江心。”真正显示出了古代武昌工匠对流体力学的奇妙运用和风格独特的创造艺术。
      相传,古时候的观音阁,因为龙蟠矶上有两个凹口,所以能够随着江水涨落,就仿佛是长在水面上一样。而这两个凹口传说是“神鳖”的两只眼睛,一只吐油一只吐盐,为寺中的人解决吃饭问题,但寺中有一个道人因为贪得无厌把两个凹口挖坏了,从此再也没有油盐吐出。
        根据史志记载,观音阁自宋代始建以来,就历尽风雨洗礼,经过了无数次的重修主体结构一直保持原来的模样。远望滔滔江水,当中的观音阁使人能感受到的远远不止是一座建筑物,在狂流之中屹立的雄姿,而更能深深地体会到,有一种饱经磨难而又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力量。就在2020年夏天,由于长时间的高温干旱,屹立在江中达800余年之久的观音阁,有史以来首次完全露出了阁基全貌。使人尽饱眼福,笃知其雄伟和壮观,乃至于对古人叹为观止的想象力。因不能登阁近赏,又给观音阁增添了很多神秘的色彩。关于观音阁的前世今生,还有很多未解之谜。诸如那道关键的挡水墙,究竟是何时所建,为何屹立数百年不倒;古人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建筑思想,如果是为了镇水,为什么没有大禹、龙王等等传统治水图腾的蛛丝马迹呢?故此证明发掘文物之美、吸取古人智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进一步挖掘和研讨。
      通过视阅观音阁,就看到了长江文化的包容和融合。观音阁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是长江中唯一儒、佛、道合一的宗教楼阁,三教合一,看来,古代贤良建造观音阁,是想保长江安澜,造福于民。
       历经800余年岁月冲刷、洪水中屹立不倒的“观音阁”,一方面说明了伟大中华民族之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另一方面也冥冥之中透露出“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定是得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护持庇佑,实在是太为殊胜与神奇了。现在观音阁已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鄂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还加强观音阁日常管理。切实保护、利用好古代文化瑰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