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将相颇多,真要找出千古第一名相,那就非他莫属,他能够从奴隶成长为宰相,本事比之姜子牙、诸葛亮还大。一生辅佐了五位君主,活了一百岁,史称他是最长寿名相,人们还专送她外号“厨圣”的伊尹。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伊姓,名挚,小名阿衡,“尹”不是名字,而是“右相”的意思。夏朝末年生于空桑(今河南杞县)人。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为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发明家,是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也是中华厨祖。
约公元前16世纪初,伊尹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也就是后来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伊尹历事商朝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年,为商朝强盛功不可没。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将伊尹安葬于都城亳附近,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伊尹被后人奉祀为“商元圣”。伊尹之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伊尹生于专制时代,其心实大公也。尹识力大,气势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义,首倡革命。
相传,他的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他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今洛阳伊河)之上采桑养蚕的奴隶。他母亲怀孕时梦见神人对她说:“臼里出水就往东跑,别回头”。第二天,果然看见臼内涌水,她赶紧通知四邻向东逃奔,跑了十里回头看时,村落附近已成泽国。因为她违背了神人的告诫,所以变为空桑。有莘国一个采桑女在伊川发现空心桑树中有个婴儿,便带回献给有莘王,有莘王命自己的厨师收养他。婴儿以伊水为姓,取名挚。伊挚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耕于莘野,商汤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伊挚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商国。成为有莘之君的近身奴仆,听说商汤“贤德仁义”,而心向往之。商汤与有莘结亲,他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来到商汤手下,成为汤的“小臣”。他身为庖人(厨师),其烹饪技术很高,做出来的饭菜味道极好,商汤吃了赞不绝口,就询问其技巧,伊尹借此烹饪为例为商汤讲明了自己对治国的理念和主张。说做菜既不能太咸,又不能太淡,要恰到好处。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懈怠慢。只有恰到好处,方能把事办好。这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伊挚乐尧舜之道,为商汤确立了学习尧舜以德治天下,救百姓于水火,推翻夏朝的总方略。商汤十分认可伊尹的道理,认为伊尹是一个治国安邦的大才,就想启用安排在身边做官,求贤若渴的商汤国王多次聘请他出山,但有莘王不答应,商汤两次派人,以厚礼迎聘伊尹,甚至不惜降身求贤,并亲自驾车上门访问。伊尹就正式拜为右相,授予国政,史称“成汤三聘伊尹”。
在伊尹的辅佐下,商汤大力发展农业,铸造兵器,训练军队,使商的国力迅速增强。商汤强大直接威胁了夏桀,致使其想除掉汤,施计将汤囚禁于夏台。伊尹还亲自前往夏都城探察民情,并与夏王桀失宠的妃子妺喜取得联系,了解朝堂内部情况。知道夏桀是酒色之徒,于是就派人去收罗珍珠玉宝和美女,敬献夏桀,暗中还贿赂夏桀近臣赵梁,致使汤得以安全回国。伊挚为汤制定了计划,动手先后灭掉了夏的十几个附属部落国,夏桀就渐渐成为众矢之的,变得更加荒淫无道。伊尹乘机四处宣传夏桀的暴政,争取人心。对外征讨忠于夏朝的属国,扩大势力;对内宽以治民,争取民众支持。一段时间后,伊挚劝说商汤停止对夏桀王贡纳,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师”攻汤。伊尹试探出众属国的态度,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就恢复贡纳,暗中积蓄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商国再次停止贡纳,夏桀王虽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师不起”。商汤和伊挚见此情况,选良车70乘、精锐6000人,联合其他属国起兵伐夏,双方在鸣条之野相遇。会战开始前,商汤宣读伐夏誓词,指出伐夏乃是天命,并制定了奖惩措施。商军听后士气大振,不避雷雨,奋勇冲杀。夏桀见败局已定,带领残兵向东逃到了属国三。商汤挥师东进,杀了三伯,最后将夏桀流放在亭山,夏朝灭亡。
商朝建立后,商汤登上了天子之位,封伊挚为尹(右相),相当于宰相,辅佐国王治理天下。伊尹作《咸有一德》来歌颂商汤的品德纯正,宜为天下主。而商汤称伊尹为“元圣”,是灭夏建商的首功之臣,训示商族世世代代都要尊崇伊尹,亦如商王。商汤死后,伊尹先后辅佐了外丙、仲壬,还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传说,太甲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无视商之法规制度,一意孤行,致使国家出现了混乱。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成汤墓葬之地桐官,他本人与诸大臣代为执政,史称共和执政,并著《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讲述如何为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问题。在伊尹创设的特定教育环境中,太甲守桐宫三年,追思成汤的功业自怨自艾,深刻反省,“处仁迁义”,学习伊尹的训词,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悔过反善。当太甲有了改恶从善的表现后,伊尹便适时亲自到桐宫迎接他,并将王权交给他,自己仍继续当太甲的辅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现。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的局面。《史记》称“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于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褒扬太甲。太甲终成有为之君,被其后代尊称为“大宗”。太甲死后,伊尹又立太甲之子沃丁为王,沃丁亲政后,伊尹因年迈不再过问朝政。公元前1550年伊尹逝世,享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厚葬伊尹于豪城东北,史称其为“千古贤相第一人”,令后世各代商王,将伊尹与同商汤同祭。
伊尹不仅是一代名相,是政治家、发明家,在中医、烹饪方面的影响也很深远。商朝以前,人们有病都是生吃草药,疗效小,副作用大。伊尹将草药放在水中煎煮,让患者喝药液,疗效更好,副作用小,成为中医的特色之一。作为厨师的养子,伊尹从小耳濡目染,对烹饪之道也非常精通。到商后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为商汤讲解治国之道,由厨入相治理天下。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伊尹被中国烹饪界尊为“烹调之圣”。商朝辅国宰相,商汤一代名厨,有“烹调之圣”美称,“伊尹汤液”为人传颂千年而不衰。在注重发展农业方面,教农民田头凿井,蓄水抗旱,使用“桔槔”,抗旱夺丰收。
历史有时会出现扑朔迷离之事,让人费解,悉战国时期的史书《竹书纪年》记载,伊尹将太甲流放到桐宫,自己篡夺王位执政七年。太甲利用伊尹庆祝八十大寿之机,率勇士潜回王都,乘伊尹不备,突入王宫将他杀死。念在伊尹曾有大功于商王朝,准许将他葬在准备好的陵墓中。在《竹书纪年》的记载中,伊尹不是什么忠臣,而是篡权夺位的权臣:“太甲元年,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伊尹放逐了商王太甲,自立为王。《竹书纪年》里的伊尹,是个失败的篡权者,太甲最后逃出桐宫,还诛杀了伊尹,杀死于80大寿,也没有活到100岁。如果按照写作时间来看,《竹书纪年》比《史记》还要早,因此,自从《竹书纪年》出土以来,就一直有人认为《竹书纪年》里的历史才是真相,而且伊尹篡权夺位才更符合真实的人性。毕竟,后世上演了无数次权臣篡位和逼宫的故事,伊尹这样忠诚和高尚的人物,反而是罕见的,似乎也是不合“常理”的。难道说,司马迁搞错了吗?还是这其中有更多被掩盖的秘密?根据当代中国先秦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干支段年(含断代),双重首席研判员陈君俭,发现并且编辑的商周干支年表,伊尹卒于沃丁丁未年,这也是众多甲骨文
为什么记载祭祀伊尹必有丁的缘由。沃丁以天子之礼安葬伊尹,因此有关伊尹的各甲骨文年代,相互关系可以由此一一查证。若按《竹书纪年》的记载来看,不仅是伊尹成了权臣,就连尧舜禅让的美谈也“崩坏”了,舜和禹竟然是通过政变上台的,根本没有什么禅让的事。但是,这样的记录与《尚书》《春秋》《史记》等经典史书构建的上古历史的“道德体系”差异太大,一直以来都让很多人难以接受。有一种解释,是撰写《竹书纪年》的魏国史官,可能故意抹黑上古贤君和贤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魏国的“发家史”变得更有“合法性”:反正连舜、禹、伊尹这些上古的大人物,都可以篡权夺位,魏国先祖参与“三家分晋”的权斗又算什么呢?但是,这种观点也仅仅是猜测,并没有史料支持其观点,真相依然扑朔迷离。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发达,地下的古文物陆续出土佐证,再通过细致严密的考察研究终会大白天下。
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将相颇多,真要找出千古第一名相,那就非他莫属,他能够从奴隶成长为宰相,本事比之姜子牙、诸葛亮还大。一生辅佐了五位君主,活了一百岁,史称他是最长寿名相,就是人们还送她外号“厨圣”的伊尹。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伊姓,名挚,小名阿衡,“尹”不是名字,而是“右相”的意思。夏朝末年生于空桑(今河南杞县)人。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为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也是中华厨祖。
约公元前16世纪初,伊尹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也就是后来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伊尹历事商朝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年,为商朝强盛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将伊尹安葬于都城亳附近,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伊尹被后人奉祀为“商元圣”。伊尹之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伊尹生于专制时代,其心实大公也。尹识力大,气势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义,首倡革命。
相传,他的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他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今洛阳伊河)之上采桑养蚕的奴隶。他母亲怀孕时梦见神人对她说:“臼里出水就往东跑,别回头”。第二天,果然看见臼内涌水,她赶紧通知四邻向东逃奔,跑了十里回头看时,村落附近已成泽国。因为她违背了神人的告诫,所以变为空桑。有莘国一个采桑女在伊川发现空心桑树中有个婴儿,便带回献给有莘王,有莘王命自己的厨师收养他。婴儿以伊水为姓,取名挚。伊挚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耕于莘野,商汤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伊挚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商国。有莘之君的近身奴仆,听说商汤“贤德仁义”,而心向往之。商汤与有莘结亲,他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来到商汤手下,成为汤的“小臣”。他身为庖人(厨师),其烹饪技术很高,做出来的饭菜味道极好,商汤吃了赞不绝口,就询问其技巧,伊尹借此烹饪为例为商汤讲明了自己对治国的理念和主张。说做菜既不能太咸,又不能太淡,要恰到好处。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懈怠慢。只有恰到好处,方能把事办好。这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伊挚乐尧舜之道,为商汤确立了学习尧舜以德治天下,救百姓于水火,推翻夏朝的总方略。商汤十分认可伊尹的道理,认为伊尹是一个治国安邦的大才,就想启用安排在身边做官,求贤若渴的商国国王汤多次聘请他出山,但有莘王不答应,商汤两次派人,以厚礼迎聘伊尹,甚至不惜降身求贤,并亲自驾车上门访问。伊尹就正式拜为右相,授予国政,史称“成汤三聘伊尹”。在伊尹的辅佐下,商汤大力发展农业,铸造兵器,训练军队,使商的国力迅速增强。商汤强大直接威胁了夏桀,致使其想除掉汤,施计将汤囚禁于夏台。伊尹还亲自前往夏都城探察民情,并与夏王桀失宠的妃子妺喜取得联系,了解朝堂内部情况。知道夏桀是酒色之徒,于是就派人去收罗珍珠玉宝和美女,敬献夏桀,暗中还贿赂夏桀近臣赵梁,致使汤得以安全回国。伊挚为汤制定了计划,动手先后灭掉了夏的十几个附属部落国,夏桀就渐渐成为众矢之的,变得更加荒淫无道。伊尹乘机四处宣传夏桀的暴政,争取人心。对外征讨忠于夏朝的属国,扩大势力;对内宽以治民,争取民众支持。一段时间后,伊挚劝说商汤停止对夏桀王贡纳,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师”攻汤。伊尹试探出众属国的态度,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就恢复贡纳,暗中积蓄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商国再次停止贡纳,夏桀王虽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师不起”。商汤和伊挚见此情况,选良车70乘、精锐6000人,联合其他属国起兵伐夏,双方在鸣条之野相遇。会战开始前,商汤宣读伐夏誓词,指出伐夏乃是天命,并制定了奖惩措施。商军听后士气大振,不避雷雨,奋勇冲杀。夏桀见败局已定,带领残兵向东逃到了属国三。商汤挥师东进,杀了三伯,最后将夏桀流放在亭山,夏朝灭亡。
商朝建立后,商汤登上了天子之位,封伊挚为尹,相当于宰相,辅佐国王治理天下。伊尹作《咸有一德》来歌颂商汤的品德纯正,宜为天下主。而商汤称伊尹为元圣,是灭夏建商的首功之臣,训示商族世世代代都要尊崇伊尹,亦如商王。商汤死后,伊尹先后辅佐了外丙、仲壬,还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传说,太甲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无视商之法规制度,一意孤行,致使国家出现了混乱。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成汤墓葬之地桐官,他本人与诸大臣代为执政,史称共和执政,并著《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讲述如何为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问题。在伊尹创设的特定教育环境中,太甲守桐宫三年,追思成汤的功业自怨自艾,深刻反省,“处仁迁义”,学习伊尹的训词,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悔过反善。当太甲有了改恶从善的表现后,伊尹便适时亲自到桐宫迎接他,并将王权交给他,自己仍继续当太甲的辅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现。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的局面。《史记》称“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于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褒扬太甲。太甲终成有为之君,被其后代尊称为“大宗”。太甲死后,伊尹又立太甲之子沃丁为王,沃丁亲政后,伊尹因年迈不再过问朝政。公元前1550年伊尹逝世,享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厚葬伊尹于豪城东北,史称其为“千古贤相第一人”,令后世各代商王,将伊尹与同商汤同祭。
伊尹不仅是一代名相,是政治家、发明家,在中医、烹饪方面的影响也很深远。商朝以前,人们有病都是生吃草药,疗效小,副作用大。伊尹将草药放在水中煎煮,让患者喝药液,疗效更好,副作用小,成为中医的特色之一。作为厨师的养子,伊尹从小耳濡目染,对烹饪之道也非常精通。到商后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为商汤讲解治国之道,由厨入相治理天下。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伊尹被中国烹饪界尊为“烹调之圣”。商朝辅国宰相,商汤一代名厨,有“烹调之圣”美称,“伊尹汤液”为人传颂千年而不衰。在注重发展农业方面,教农民田头凿井,蓄水抗旱,使用“桔槔”,抗旱夺丰收。
历史有时会出现扑朔迷离之事,让人费解,悉战国时期的史书《竹书纪年》记载,伊尹将太甲流放到桐宫,自己篡夺王位执政七年。太甲利用伊尹庆祝八十大寿之机,率勇士潜回王都,乘伊尹不备,突入王宫将他杀死。念在伊尹曾有大功于商王朝,准许将他葬在准备好的陵墓中。在《竹书纪年》的记载中,伊尹不是什么忠臣,而是篡权夺位的权臣:“太甲元年,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伊尹放逐了商王太甲,自立为王。《竹书纪年》里的伊尹,是个失败的篡权者,太甲最后逃出桐宫,还诛杀了伊尹,杀死于80大寿,也没有活到100岁。如果按照写作时间来看,《竹书纪年》比《史记》还要早,因此,自从《竹书纪年》出土以来,就一直有人认为《竹书纪年》里的历史才是真相,而且伊尹篡权夺位才更符合真实的人性。毕竟,后世上演了无数次权臣篡位和逼宫的故事,伊尹这样忠诚和高尚的人物,反而是罕见的,似乎也是不合“常理”的。难道说,司马迁搞错了吗?还是这其中有更多被掩盖的秘密?根据陈君俭发现并且编辑的商周干支年表,伊尹卒于沃丁丁未年,这也是众多甲骨文
为什么记载祭祀伊尹必有丁的缘由。沃丁以天子之礼安葬伊尹,因此有关伊尹的各甲骨文年代,相互关系可以由此一一查证。若按《竹书纪年》的记载来看,不仅是伊尹成了权臣,就连尧舜禅让的美谈也“崩坏”了,舜和禹竟然是通过政变上台的,根本没有什么禅让的事。但是,这样的记录与《尚书》《春秋》《史记》等经典史书构建的上古历史的“道德体系”差异太大,一直以来都让很多人难以接受。有一种解释,是撰写《竹书纪年》的魏国史官,可能故意抹黑上古贤君和贤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魏国的“发家史”变得更有“合法性”:反正连舜、禹、伊尹这些上古的大人物,都可以篡权夺位,魏国先祖参与“三家分晋”的权斗又算什么呢?但是,这种观点也仅仅是猜测,并没有史料支持其观点,真相依然扑朔迷离。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发达,地下的古文物陆续出土佐证,再通过细致严密的考察研究终会大白天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