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上三座奇特古墓

(2022-09-02 13:09:18)
  中国,这座五千年历史悠久的大国,文化多元,容纳百川。同时中国也被称为东方巨龙,这条东方巨龙却有着诸多传奇故事。 中国大地曾在龙脉上埋着三个人,三座古墓,简直是太神奇了。一座不能挖,一座不敢挖,一座挖不开。
       须知,古墓一直都是人们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古墓的地方一定有无尽的金银财宝,具有令人既害怕又好奇的灵异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古墓作为人死之后的栖身之地,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凡夫俗子,都会在生前为自己选好目的地。可见充满神秘力量的古墓,对人们有多么大的吸引力!
历史上三座奇特古墓
                                                             不能挖的皇帝陵

        一座不能挖的是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约一千米处,子午岭向东延伸的部分,这桥山是被认为中国最早的龙脉。清代顾祖禹写了一本《读史方舆纪要》的书,书中有记载有关桥山来历的说法,曰“沮水至县北,穿山而过,因以桥名。”顾祖禹的话主要是介绍桥山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沮河自西向东呈U形绕山而过,鸟瞰山水结合就像河从山底而过,桥山由此得名,黄帝陵还有别名“桥陵”。桥山的总面积有566.7公顷,三面环水,青山耸立,山上多茂盛林木,其中柏树面积超过89公顷,包括了国内最大的古柏群,而黄帝陵坐落于此,周身围绕的古柏林更增添庄严、肃穆的气氛。桥山是《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是中华嫘祖的圣地,自古以来我们都以炎黄子孙自居,中华儿女都是同根同源的炎黄子孙。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号称“天下第一陵 ,又称“华夏第一陵”,“中华第一陵”。2006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黄帝陵祭典)活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8月,黄帝陵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
      黄帝是中国古代原始部落联盟的领袖,当时的五帝之首。《山海经》记载黄帝时期有诸多以帝为名的首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黄帝才被定为一尊。根据《五帝本纪》记载,书中提到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叫公孙轩辕,从小便展示出比同龄人更加聪慧的天资。等到了轩辕强盛,神农氏的力量逐渐减弱,没有相对制衡的政治体制后各方诸侯开始相互掠夺残杀,期间无数平民百姓遭殃。在此环境下黄帝开始学习政治武力,凭借黄帝的聪慧和勇敢果断的判决,四处平息暴乱的战争部分平民才得以片刻安宁。后来遇上了同样力量强横的蚩尤,传闻蚩尤极其凶残暴政,同时还能调动山林中凶猛的野兽为其征战,一时间黄帝节节败退,手上的力量只能恰好与之和抗衡并不能取得胜利,这时战争急需一个转折点。炎帝出现了,他与黄帝联手最终险胜赢得逐鹿之战,斩杀蚩尤,给天下一个太平,此后黄帝轩辕氏为天下之主,代替神农氏。 华夏民族文明时代的到来,是当年黄帝和炎帝联手共同打败了蚩尤,宣布华族部落首领成为天下共主所取得的民族胜利的产物,从此华夏正式摆脱莽荒时代的称号。因此黄帝也被世人尊称为“人文初祖”,后又有人称他为“帝鸿氏”黄帝为人类文明迈出的一大步理应受到后人的尊重与守护,哪怕在黄帝死后这种殊荣也不会磨灭。 在其去世后的几千年里,大部分的朝代都将黄帝视作先祖来祭祀追悼。不管是出于对先祖的敬畏还是对华夏文明历史的尊重,黄帝陵都不可随意亵渎,更是不被允许做出挖黄帝陵这种大不敬的事。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就成为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 ,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史记》作者司马迁明确指出,黄帝是衣冠冢,传说黄帝功大无比,死后飞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尚无一切贵重随葬品,实为民间精神祭祀。可以说任何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去挖掘自己的祖先墓,故此从来没有盗墓贼打过这黄帝陵的主意。
历史上三座奇特古墓
                                                             黄帝亲手栽植的柏树

      黄帝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陵,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整个华夏民族的圣地。这里常年青枝绿叶、古柏簇拥,黄帝陵古柏群,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  ,共8万余株,千年以上3万余株 。“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  ,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和“世界柏树之冠”,亦称“轩辕柏”。此柏树枝干苍劲挺拔,树叶青翠,主干略向南倾斜。树高19米,胸径11米,其冠如盖,其势巍峨。《国书集成》记载:“中部县有轩辕柏,在轩辕庙。考之杂记,乃黄帝手植物,围二丈四尺,高可凌霄。”树旁有一碑楼,内嵌石碑一块,上书:“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 黄帝手植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1982年,英国林业专家罗皮尔考察了27个国家的柏树后,认为唯有黄帝手植柏最粗壮、最古老,称赞它是“世界柏树之父”  。1998年12月9日,“中华名树公选养护委员会”将黄帝手植柏,评为中华百棵名树之首,世人誉之为“世界柏树之冠”。
      人们常说:“古老中国一条龙,龙的故乡在黄陵”,黄陵县是中华民族的龙乡圣地;黄帝黄城“九宫连城”,就是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所作“五城十二楼”。黄陵县古名“中部”,黄帝陵和黄帝黄城“居天下之中”,上合天象,下应九州,从黄帝陵神秘的风水地貌,就可以得到印证。
       总之黄帝陵桥山的风水宝地,印台山与西边的南城塔在在一起,背靠南山,并与西边的南城塔一起,构成了一直虎头。凌东有凤凰山,山的形状就像一支凤凰。陵西有玉仙山,其形似龟。黄帝的陵墓,龙、龟、虎、凤四灵俱全,28宿及12属相环绕一周,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景象黄帝陵桥山负阴抱阳,山环水绕,形同仙岛;山川合抱之势,酷似太极,又有龙凤传说与“桥山龙驭”自古流传,充分体现了华夏远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是“黄帝问天老(黄帝大臣)事”后,“仰观天象,俯察地利”,亲自选定的最佳风水宝地。用太白山一位老道士的话讲:“桥山真乃阴阳之大穴也!”
历史上三座奇特古墓
                                                               不敢挖的秦始皇陵墓
       
一座不敢挖的是千古第一位帝王——秦始皇嬴政。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完成一统六国政治壮举的统治者,同时也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的皇帝。正是秦始皇称霸天下的壮举才开启了后来长达2000多年的帝王时代。秦始皇能够拥有统一六国气势的始皇帝,在生活用度上决计不会亏待自己,同时也为了达到在等级上有鲜明区别的目的,始皇帝在创立伟业后的生活可以用恒舞酣歌来形容。 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在首都咸阳大肆修建阿房宫,生前就开始准备死后下葬陵墓之事。最终位于龙脉之上的骊山被始皇帝选中,建造了骊山墓。
       登基后的始皇帝有了政绩后更加珍惜生命,沉迷长生不老之道,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去修墓、求仙,建立生死观。要为生前死后营造极致奢华、富丽堂皇的宫殿。然而始皇帝的长生之道并没有得以实现,享年五十岁,死于秦王政三十七年,在位36年,其中称王25年,称帝11年,年仅35岁的始皇帝,生命就走向了尽头,短短数十年始皇帝给自己修建了骊山墓,规模就已经极其华丽。就这如此浩大的龙脉皇陵,更是数不尽的奇珍异宝藏集聚之地。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后就派人去寻找龙脉,最终锁定在骊山。公元前247年,刚登基的嬴政就开始营建陵园,修筑时间长达38年,修陵顶峰时用工达到70多万人,占到了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围绕着这座神奇的陵墓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谜团和猜想。现代考古证明,秦始皇陵地宫完整的保存在封土堆下,几千年来未被盗掘。从秦始皇在位期间就开始建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设计完善,规模庞大的皇陵,当时耗费数不清的财力、物力资源。皇陵的设计布局以咸阳为模型,包括了象征咸阳的宫城和皇城的两重土城,据说是始皇帝希望在死后也要守护自己的领域。探测到整个皇陵呈现漏斗形,高51米,最底边周长超过1700米。根据1962年的考古勘测结果报告得出,大概估计始皇帝陵的占地面积超过56平方千米。除去设计完整,占地面积大以外,秦始皇陵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 位于临撞县城东5公里,距西安市约37公里,南倚骊山,北临渭水。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根据初步考察,陵园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呈方形,周长3000米左右,北墙有二门,东、西、南三墙各有一门。外城呈矩形,周长6200余米,四角各有门址一处。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桶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活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400多个,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帝王陵墓,它代表了当时世界上科技的最高水平。据史书记载,项羽带兵进入关中后,先杀了已投降刘邦的秦王子婴和秦王室贵族,然后把咸阳城内掳掠一空,最后一把火烧了咸阳城。接着,项羽又带兵来到,命士兵挖掘始皇陵,将秦始皇陵墓上下所能见到的东西统统运走。当时运东西的人有30万,30多天还没有运完,足见陵中珍宝之丰富。最后,项羽将不能运走的东西一把火烧了,大火烧了许多天。这可能是秦始皇陵最早和破坏最大的一次劫难。项羽东撤后,关东的盗贼纷纷涌入秦始皇陵,传说捣毁陵内铜椁以取铜。再后来,传说有一个牧童在此放羊,羊走进了被乱军挖开的地下穴道,找不到了。牧童便拿了一个火把,进入墓穴中去找羊,结果失火,大火烧了90多天。据说,方圆数十里的陵区地面,也随着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几米。这样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些记载都被当今考古发现所佐证。秦始皇陵发现的陪葬坑、陪葬墓几乎都遇到过被盗和火焚的破坏。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为了笼络人心,公元前195年,刘邦下令对秦始皇陵妥为保护,安排20户人家住在秦始皇陵附近,作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此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对秦代帝王陵墓,也都下令保护。宋太祖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曾令临潼县保护和修整秦始皇陵。清朝的陕西巡抚毕沅,还曾为秦始皇陵立碑。由此就名正言顺地保存下来了。
       秦始皇陵墓埋藏珍奇宝贝丰富,必然会引起各种人物的觊觎。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墓,目前考古发掘的兵马俑群,那只是整个皇陵外围的一个守卫而已,仅九牛一毛。其皇陵内城当中还修筑了富丽堂皇的宫殿:顶上是用明珠做成的日月星辰,地下用水银裝做江河湖海,墓葬还暗藏了许许多多的玄机,想要开采文物,处理那些水银都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不但挖掘难度大,而且耗费周期长。即便是达到了开挖的技术水平,出土的文物该如何保存,也是一大难题,故不敢挖。据记载,东汉末年赤眉起义军、魏晋后赵时期统治者石勒和石季龙、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等都盗掘过始皇陵墓,但都无功而果。史记中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而水银的传闻便是不敢挖的重要原因之一。100吨水银汇聚的江河湖川围绕着整个秦始皇陵,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保护墙。 此外还有流传祭坛和阴兵的传言,加上复杂的皇陵地形,想要私自盗挖皇陵的人基本上都有去无回,这样冒险的事又怎么有人敢去挖呢?
历史上三座奇特古墓
                                                                  挖不开的乾陵
                                                      (未完接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