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原博物馆
大克鼎
“ 周原遗址”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一带两县接壤处,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总面积约33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1世纪到前8世纪的大型古遗址,这一带是周的发祥地,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迄今共已出土文物数万件,大量卜骨、卜甲,以及大量珍贵的国宝青铜器。其中尤以青铜器出土数量多、铭文多、考古价值高著称,这里因此被誉为“青铜器之乡”。
周原遗址是周王朝崛起和建立后最重要的遗址。遗址所处区域发现大量商代晚期的土著遗存和西周时期的城墙、宫殿、墓葬、水网系统、手工业作坊和青铜器窖藏等遗迹。其中,商代晚期为土著遗存的中心遗址,发现刘家文化、碾子坡文化、郑家坡文化的遗存;西周时期为周王朝最大的遗址,发现城墙、宫殿、铜器窖藏、手工业作坊、贵族墓葬、水网系统、道路等早期城市的指标性遗存。周原遗址是从先周时期开始一直延续整个西周时期的一处大型都邑聚落,遗址内发现的各类遗迹、遗物对于研究西周建筑、礼制,乃至整个西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都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创造神话与风水宝地的周原,它是《封神榜》里西岐所在地,《水浒传》之水浒的来源。他是《诗经》的圣地、青铜器的圣地、中国考古学的圣地。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探古追昔,何以中国?3100多年前,古公亶父率领族人来到周原修建城郭。周原地处关中平原西部,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诗经》曾用“周原膴膴(wu,肥沃),堇荼如饴”的诗句赞美周原。就连浓浓苦味的野菜,生长在这片土地上,都像麦芽糖那样甜蜜。周原位置确实不错,一面靠山,三面靠水,背靠岐山,面朝渭水,左拥漆水,右抱汧水,古公亶父的孙子就是周文王,周人就驻扎于此,努力发展生产,最终发展到周武王时期,完成了翦商大业。周原也因此被称为“德政思想之邦、礼乐文明摇篮”。铭刻仁政之风的青铜礼器、构筑礼仪之邦的建筑基址、至圣孔子心向往之的周原蕴藏着诸多古代文明。尽管后来周文王、周武王迁都丰镐,周公营建了洛阳,但周原一直作为西周的政治文化中心来使用,一直延续到西周末年。可以说在整个西周时期,周原遗址所在地,都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来这片地方就毁于战乱,地面建筑就不复存在了。可是地下却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宝藏,故被誉为青铜器的故乡。
周原是周室发祥之地。周原成为历史圣地,距今已三千多年。著称于世的周原遗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诗·大雅·绵》“古公直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朊朊,堇茶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记述的就是周部族在岐山脚下建邦立国的史实。水浒的意思就是水边,施耐庵在给小说取名时,就深刻地理解了周原的内涵。他就是借用了水浒的的含义,以安身立命之地,写出了一群野人创业的故事。周原遗址内涵丰富,文物遗存数量繁多,周原文化瑰宝博大精探。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环扣一环,故事套故事,1982年,周原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宝鸡市政府批准成立周原博物馆;2016年,依托周原遗址而建设的国内首座国际化考古研究机构——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建成开放。
悉公元前58年,汉宣帝时期,周原上就开始出土青铜器了,当时出土了一件尸臣鼎。是西汉宣帝刘詢神爵四年,美阳出土铜宝鼎,名为“尸臣鼎”,献于西汉朝廷。到了北宋时期,周原上又陆续出土了青铜器,故而诞生了“金石学”。当下的金石学就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晚晴四大国宝中就有两个,大盂鼎和毛公鼎都是出土在周原。毛公鼎上面有铭文500个字,是中国已出土的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鼎铭,现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周原遗址地下埋藏着无数青铜器窖藏,这里的百姓平时一不小心,一锄头下地就会挖出一窖窖埋藏青铜器,自从古来周原百姓发现青铜器的事例不胜枚举,正反有例,影响深远。曾出现了一家几代人都与青铜器结下了不解之缘。
光绪十六年的一天,任致远到村子东南边的土沟里挖土,偶然间挖掘出了一个西周时期的窖藏。在这个窖藏里有数量众多的青铜器,任致远虽然不懂考古也不懂文物,但是也知道这些东西是宝贝。惊喜交融,任致远冷静地思索下,小心翼翼把宝器启出,决定拿出去卖钱。他趁着拉土的间隙,将这些青铜器尽数运回了家里,小心翼翼地藏在了家中的床下面,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名震天下的大克鼎。
十九世纪末期,正是出土文物大量流失海外的时期。虽然任致远很小心谨慎,但是农村是没有任何秘密可言的,任家发现宝贝的消息不胫而走。古董贩子踏破了任家大门,都想从任致远手里买下青铜器。随着和这些古董贩子的深入交流,任致远大概明白了这些青铜器的价值,为了卖一个更好的价钱,他特意弄了一辆新马车,将这些青铜器运到了省城西安。任致远来到西安后,马上就放出了风声,对外说自己要出售一批青铜器。还有一些人则更干脆,连钱都不想出,直接用劝导和恫吓的方式从任致远手中得到这批青铜器。说他卖的这些东西是从古代皇陵中挖出来的,按照大清律例,盗掘古代皇陵是要掉脑袋的。这帮人其实就是文物贩子雇来的打手,他们看出来任致远是农户出身,所以用这种方式让任致远知难而退。而任致远确实被吓坏了,他一个普通农户,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恫吓?在这帮打手前脚刚走,他就扔下青铜器偷偷溜回了老家。任致远被吓回老家之后,他留下的这批青铜器就被文物贩子瓜分殆尽,大克鼎也被转卖到天津,现在存放在上海博物馆里。
历史往往会充满了巧合。整整跨过了50年后,即1940年2月1日,春节刚过,一位农民又在村外取土,去地里头土壕里拉土,挖着挖着,也挖出一窖青铜器,他就是任致远的孙子任登肖。当下就招徕了大祸一场,很多土匪闻讯就冲进村子,多次抢夺青铜器。文化革命中,因挖出宝物遭批斗。于是社会传着:“穷人挖宝祸灾,富人抢宝发横财”的民谣。后来经过调查、资料整理,方知此次发现的青铜器足有100余件。文革后期,任登肖平反昭雪,因挖出过文物,被扶风县文化馆发展为文物保护通讯员。很遗憾的是,这些宝物,通过各种手段、各个渠道流向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又37年过去了,即1977年,任致远的重孙任周方考上了北京大学考古系。他在图书馆看文献时却意外地发现自己老家任家村,曾有两次重要的青铜器窖藏发现,他不知道,还特意取下照片带回家,让家人们也喜欢喜欢,特别是大克鼎。当爷爷看到后不是喜,反而沉静片刻就哭起来了。任方周一头雾水,爷爷说这就是我挖出来的。就将当年挖出宝藏的事,以及遭到灾祸的故事一一道来,任方周这才明白。
大克鼎的发现者名叫任致远,是清朝光绪年间宝鸡扶风县的一个普通农民,而他的曾孙任周方却是著名考古学家,任方周大学毕业后回到宝鸡从事考古工作,曾担任过宝鸡青铜博物馆的馆长、文物旅游局局长。如今任周方已经退休,但他还在努力收集青铜器资料,准备做更加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这不仅是学术层面的需求,更是作为周原裔孙的一种责任。任致远是土生土长的扶风县法门镇任家村人,这里也是著名的皇家寺院法门寺的所在地,并且以出土青铜器数量众多而著称,其中很多青铜器都是当地农民在干活时无意中发现的。
这个故事也太神奇了,曾祖父挖出青铜器,后代保护青铜器。这就是周原地上祖孙四代和青铜器接下来不解之缘,不知是命中注定,还是机缘巧合。
说起“青铜器”,可能很多人会联想到青铜鼎,毕竟很多人接触这个东西都很稀奇。其实青铜器包括很多种,不仅仅是鼎,还有青铜香炉,青铜碗等,是历史相当悠久的一种文物,需要追溯一下青铜器的起源。中国最早的青铜器记载产于距今50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铜锡合制的青铜器物,简称“铜器”。
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钟鼎之家经百代不衰,钟鼎之国历万世不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遗产学院、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陆续进入周原大地,专业联合在此进行一系列规模较大的考古发掘,1960年齐家村窖藏发现出土青铜器39件,1974年庄白村窖藏发现出土青铜器103件,1975年董家村窖藏发现出土青铜器37件,这几个村离得特别近。1976年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凤雏甲组建筑遗址,基址位于京当乡风雏村西南,规模宏大,布局谨严,以门道、前堂中阶和过廊为中轴线,东西两边配置门房、厢房,左右对称,规整的“廊院制”平面布局开我国建筑史上四合院风格之先河,前堂为主体建筑,是周王处理朝政、举行祭祀天地祖先和婚丧等典礼的场所,后室是周王和嫔妃居住之处。在基址发掘中,先后出土金箔、玉器、瓦陶器等贵重文物万余件及大型陶质水管等建筑材料,特别是在基址西厢二号房间发掘出占卜用的甲骨21050片,其中有字甲骨293片。这是我国首次大批发现的西周甲骨文,其意义之重大不亚于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主要记载上起先周王季或文王,下至西周康昭时期的卜祭、卜告、卜年、卜出入、卜田猎、卜征伐和杂卜之事,为探索周文化的渊源,研究商末周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商周关系提供了珍贵资料。1989年,在宫室基址周围航测发现岐邑(周城)遗址。古城呈南稍偏西方向,周长约1300米,全城总面积约945000平方米。凤雏宫室建筑基址恰在城内中心部位,即小孟鼎铭“王格周庙”之周庙,亦即先周之京宫;古城即先周京都岐邑。
自汉代以来,在周原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甚多,其中大盂鼎、毛公鼎最为著名,与外地出土的虢季子白盘、矢人盘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1976年出土的牛形尊等为目前国内所仅有。1975年出土于京当乡董家村土窖-铜器37件,其中卫簋、卫蚕、懒匝等均有史料价值很高的长篇铭文,分别记载着西周以物换田、土地交换、诉讼判决、策命赏赐等重要事件,是研究西周中期政治、经济、法律、土地制度、阶级关系等情况的实物资料。2003年,考古人员在周原挖掘发现西周时期,铸铜的作坊,更进一步探索溯源出了青铜器的来历。2014年,考古人员又在贺家村发现2800多年前西周时期的第一豪车——铜质轮牙马车,现已在陕西博物馆正式展出。周原地区因之被称为“青铜器之乡”,真是名不虚传。
从“青铜器之乡”周原遗址发掘出的重要文物,早已不胜枚举。周原相继发现了大量的遗址、窖藏、青铜器、墓葬、建筑等,都是西周时期的遗迹。尤其是刻有284个铭文、涵盖大半个西周历史的墙盘(墙盘是西周铜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出境展览文物,因墙盘在周朝做史官又被称作“史墙盘”,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藏于陕西扶风周原文物管理所。墙盘型巨大,底部铸有铭文284字,腹和圈足分别饰凤纹和兽体卷曲纹,雷纹填地,圈足有折边。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或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研究西周中期社会经济和土地制度重要资料的五祀卫鼎以及更早时间出土的、闻名世界的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青铜器,都证明周原遗址不凡的身份。
也就是说,在西周时期,周原这里仍是很重要的一个政治中心。从周原遗址发掘出的大量文物,也佐证周原遗址在文武王建都丰镐之后依旧是西周重要政治中心的观点。
吾提笔带读者重回3100多年前的周原,来到八百里秦川,追溯中华文明之源,共同鉴证西周时期的礼乐文明。唤醒沉睡的文物,与远古人们对话,共同探寻中华文明之根,也点亮一束束文明的火把,照亮来路,明悟去处。同时也要向考古人员致敬,他们世世代代默默地为人类奉献,是他们让我们能走进这段历史。还要向至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致敬,他们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是他们世世代代让周原生机勃勃。在这里创造辉煌历史的之圣先贤,是他们塑造了我们的今天,我们知道周原,走进周原,了解周原,切勿忘记先贤之功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