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滇池
石像牛郎
石像织女

西安昆明池
(西安有一方水域已悄然建成,那就是西安昆明池。汉唐时期汉武帝发现烟波浩渺的昆明滇池,方圆三百余里,于是命人在长安选址造仿滇池,其既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也可灌溉漕运,还可游览训练水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湖,相当于三个西湖。后因时代变迁,管理疏误,池水干涸名存实亡达千余年。2015年西安市政府开始恢复重建,历经两年全面建成蓄水。由此汉唐于今揽揽无余,这一历史盛景特别壮观,可以到此一游。)
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汉族民间爱情故事,也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故事世世代代文字流载、口口相传、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有谁见过牛郎织女呢,悉云南昆明池遗址是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汉武帝训练水军,跨越两千多年。昆明池开凿于公元前120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人工蓄水工程,它的引水,排水,还有蓄水设计非常科学合理。《西南夷传》记载,汉武帝得知西南昆明国有滇池,且方圆三百里;于是,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人仿造滇池在都城长安(今西安)兴修水利,称其昆明池,既可灌溉漕运,又可游览练军。并且还雕刻了两尊大型石雕,称他们为“守池神”,至于他们的名字叫什么就很有意思了,如果不说,保证读者们都猜不到。根据古代地理古籍《三辅黄图·关辅古语》记载:“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所以,这两尊“守池神”就是家喻户晓的牛郎和织女。在唐德宗贞元14年的时候,昆明池水枯,人们开始修庙供奉牛郎织女石像,千百年来一直香火不断。两尊石像体型巨大,也是国内最早的大型石雕,更可以说是国宝。牛郎石像高2.15米,织女石像高2.3米,石像面容清晰,虽然不精致,但是朴素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但是,这牛郎织女是古代关于爱情的神话人物,而汉武帝把他们做成石雕,并且分为东西,立于昆明池两侧,
汉武帝刘彻是汉朝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班固在《汉书》中评价他是“雄才大略”,而这一点,从他修昆明池就可窥见一斑。《关辅古语》中记载说,昆明池是天河的象征,这“天河”可是天上的银河,是神仙之河,也是玉皇大帝之河。汉武帝用自己的昆明池和玉皇大帝天河相比,就是他在向后人暗示,自己就是这人间的玉皇大帝,自己的丰功伟绩可与天神相媲美。接下来才是重点,汉武帝用牛郎织女的石像,也表明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虽然有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换得边疆的安定,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与匈奴和亲更是一种很好的稳定边疆的手段。于是,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就将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四年后,又将解忧公主嫁到乌孙国。但是这两位正当妙龄的公主,想必在长安都已经有了心仪的驸马人选,即使没有,她们也不情愿嫁到遥远的乌孙国,成为政治上的牺牲品,但是汉武帝就拿“皇权”来说事,硬把自己变成“王母娘娘第二”,这两位公主,想在汉朝找驸马,是绝对不可能的,她们最后迫于无奈,只得远嫁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的匈奴王,两位公主是否幸福,那就是只有天知道了。汉武帝在昆明池的两遍,分别立牛郎和织女的石像,就是在表明和亲的态度,为了边境的长治久安,他不惜去当“王母娘娘”。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新的昆明池正在原址上重建,期待完工之后可以重现千年以前的波澜壮阔;而作为“守池神”的牛郎织女,也要重新“上岗”了,继续守护着当地人们安康和幸福的生活。
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凡来到这里,无论高低都要写几句。班固的《西都赋》“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杜甫在他著名的《秋兴八首.其七》中写道:“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牛郎织女他们并不孤单,昆明池中还有石刻的鲸鱼,文物伴着他们居然也保存下来了,其品就放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后院。故这座昆明池,不仅诞生了最早皇家水师,而且还成为中国牛郎织女的文化、七夕文化的发源地。
最早的“七夕节”并不是情人节,那时候不需要买什么礼物。最早的牛郎织女也不是一对情侣,而是天上的星星。牛郎星是位于银河的西边,在它的旁边还有六颗小星星,看起来就像一头牛的形状。织女星却位于银河的东边,在它的旁边也有四颗小星星,组成一个四边形,就像一个织布用的梭子样。看,一头牛和一个织布的梭子,刚好正是古代农耕社会的本质缩影,即男耕女织。故此人们眼中就把牛郎织女想象成为了人间动态画,一个耕地的小伙子和一个织布的女子在一起生活。最早《诗经》中就有记载了。《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抬起头看天上,高高蓝空有天河(银河),河水若镜闪闪发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织女三星三个角,一天七次换地方,到处奔跑。“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织女虽然七换位,不能织布作纹样。“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再看牵牛星儿亮晶晶,不能用它驾车辆,和人间真牛拉车不一样。这最早的记载里面根本就没有任何爱情的痕迹,这只不过是用来讽刺周王室,说他们是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徒有虚名的状态。
牛郎织女到底何时结婚呢,从睡虎地秦墓竹简上可知,最早是战国末期就有了牛郎织女结婚的记载,包括到汉武帝时期,他在昆明池东西两岸,又雕刻了牛郎织女的石像。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前面《诗·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俶真训》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在东汉时期有一无名氏的一首诗,就把这种感情写得无拘无束、特别细腻,即《古诗十九之十》:“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了。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开关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牵牛何尝不皎皎,织女又何尝不迢迢呢?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一半。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在三字。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河汉女"就活脱多了。"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不知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反正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宾牛悲伤不已。"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句子的结构。"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札札"是机杼之声。"杼"是织布机上的梭子。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亦见于《古诗十九首》。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间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诗意使人脑海就有了画面感,看到了两个情侣,站在银河两端,他们相互对视默默无言,这牛郎织女总是见不了面怎么办?文人墨客争相施法——编故事吧,收集整理民间的美好愿望,曲径通幽到柳暗花明,于是后来又有了新情节出现七夕节这一天,喜鹊架桥,牛郎织女相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故事情节仅限于发展到牵牛、织女两星相恋,并没有发展到后来的人神之恋,当然也没有鹊桥相会。但故事文本在东汉时期则有了较大发展,牵牛、织女二星鹊桥会的故事融入其中,故事情节趋于复杂曲折。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有载:“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夕鹊首无故皆髡(kun,剃光头),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牛郎织女”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后来发展成为七夕节。每到过节时,古代女性会向着天上的织女星和牛郎星许愿,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与美好的姻缘。
魏晋南北朝时期,牵牛、织女故事的发展呈现出进一步的扩散和分化的趋势,二星在此时已经具备完全的人格,牛郎织女来到了人间,并在多角度解读的基础上故事情节被不断丰富和完善。南朝宗凛《荆楚岁时记》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及至唐宋,伴随着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文化交流融合高峰的到来,牛郎织女故事已经妇孺皆知,七夕节也盛于一时。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文体唐诗宋词中也留下了诸多赞颂七夕,歌颂爱情,祈福家庭和美的佳作,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直到今天,男女之间相互表露爱慕之情,亲朋之间祝愿婚姻家庭美满和谐,这些名词佳句仍然被经常引用。
在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中,又把牛郎织女的故事和大孝子董永结合在一起,又出现了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所以到后来很多人把搞不清,把牛郎和董永混为一人,其实他们是有区别的。须知为何在魏晋南北朝时代,连连出现各种版本的故事,主要因为当下时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很多有情人都在经历着乱世的离别,所以大家都把感情上的喜怒哀乐寄托在这些故事里面。然而故事都是美好的,但现实却往往是苟且的、残酷的。
到了唐朝时文化大发展,出现了大量书写牛郎织女以及七夕的诗歌。七夕节,传说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就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一天常常都会下雨,而且这些雨水就是老人们常说的牛郎织女相会时所流下的眼泪,在民间人们就会在这一天,把家里的能盛雨水的坛子放在院子里,或者放在露天的阳台外接这些雨水,因为传说这些雨水能做药引子;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用一个深一点的瓦或者瓷坛子盛接雨水,然后买一个和这个坛子大小相宜的冬瓜塞到坛子里面去,然后把坛子口密封起来,然后把坛子存放在屋里阴凉的地方,等些日子后打开,里面就成了一坛子七月七冬瓜汁了,相传这样的七月七水喝了能去火;夏天小孩身上长痱子,也可以用这些冬瓜水粘上珍珠末涂抹痱子,疗效甚好。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之夜,妇女们还要向织女乞求智巧。七夕节又叫做“乞巧节”,当时不管是宫里的妃嫔还是还是民间的姑娘,都有一个习俗,对月穿针,祈求织女能让他们变得跟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如《荆楚岁时记》所载,南北朝时的乞巧方法是“结彩缕穿七孔针”,妇女们来回用丝线穿针,穿得快的自然就巧了。明清以后,更流行“丢巧针”的游戏。其方法是在七月七日这天的上午,取一碗水在日光下曝晒,顷刻之后,水面便产生一层薄膜。此时把平日缝衣或绣花的针投入碗中,若针浮在水面上,便是得巧了。可以想象在七夕的夜晚,数以万计的女人一起对月穿针,那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所以唐代诗人林杰《七巧》诗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公元751年的七夕,唐玄宗李隆基和爱妃杨玉环就在骊山的长生殿内,他们有感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双双跪地盟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妻。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用了几句诗让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公元853年七夕,诗人李商隐在《七夕》:“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李商隐心里想怎么把这人世间无限期的別离,换得一年一次的相会。他仰望星空,想起了自己的亡妻。到了宋朝后,七夕节又变成了非常盛大的节日,北宋文学家秦观给牛郎织女的故事,用一首《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度
通: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把爱情真正写到了极致。
牛郎织女的文化,经历了唐宋的高峰后,其内涵在不断地丰富。牛郎和织女二人,无论都是天上仙人,还是一仙一凡,都传达出民间大众对忠贞不二爱情的追求。爱情忠贞、家庭和睦就是牛郎织女故事的主旨。而它的文化内涵也是多方面的。
把人神通婚合理化
它是反天条、反封建的。二人的结合是原始性的抢婚(抢衣)习俗的艺术再现,但他们又是专一的爱情,是大胆的仙凡结合,无法再分开。天帝(王母)让他们逢七相会是合乎情理的。在当今流传的一些故事中,织女苦于天上孤寂,不好好织布主动来就牛郎。这便多了一层个性解放的题旨,突出了叛逆精神。
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已经融入和分化多个民间故事,加入了若干原型,例如刘邦的戚夫人,孙权的织女夫人,此外,董永故事,梁祝化蝶,郑交甫与江妃二女都受牛郎织女神话影响。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使我们先民们智慧结晶,其形成基础背后有着儒道佛三大思想审美观点的影响,所以牛郎织女传说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一部美好的发展史诗。
文章的最后,不得不说这座昆明池的昨天,它见证了汉武帝的霸业,它的明天也会见证无数情侣的幸福。昆明滇池是牛郎织女的源头,牛郎织女又引申出来诸多的故事,其实就说明白了一件事儿——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就是传统文化牛郎织女的精华所在,故而百听不厌,光艳千秋。
(图片来自于网络谢谢原作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