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败均沾的乾隆皇帝(上)

(2022-07-05 08:31:42)
标签:

杂谈

成败均沾的乾隆皇帝(上)
                                                           清高宗乾隆皇帝名弘历,爱新觉罗氏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公元1711年9月25日——公元1799年2月7日),即乾隆皇帝,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因天为乾地为坤)昌隆”。在位六十年,禅让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他统治下的清王朝是国力鼎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然而就在这高度发展的繁荣昌盛中,乾隆皇帝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奢淫逸,不思进取,致使社会矛盾激化,国外资本主义势力也乘机纷至沓来,清王朝走过了盛世阶段,开始走向严重的危机时代。
      乾隆皇帝生来就福分满满,其天时、地利、人和样样俱全,爷爷康熙为他开疆拓土,爸爸雍正为他存款理财,儿子嘉庆为他背锅挨骂。在他的89年人生生涯中,有过不少正、反超凡轶事,正、野史记均有记传,传得沸沸扬扬,争议颇多,扑朔迷离,难以定夺。盖因自古“一好遮百丑”,“康乾盛世”下的“掌权时间长”、“寿元又更高”的皇帝高人——“十全老人”功盖于世。正史大抵也千篇一律罢了。
       恰自古就有一批文人墨客,会尊重正史但也不放弃野史。他们会几十年如一日皓首穷经,从历代古籍文献中史海钩沉,在浩瀚的历史中探索深奥的道理或散失的内容。抓住历朝历代的古代民间故事,并用比较研究的视野,去淘金似的去挖掘真伪,在他们眼里野史不会完全作假,它事出有因,相传有据,是历朝历代那些知根知底的老爷娘们,在没有任何羁绊的情况下,一代代口口相传,通过街谈巷议流传下来,偶又被当下文人墨客记录在册。删去传说与书写中添油加醋是东西,主要成分总是有的,万变不离其宗。认为任何一种观点都可以从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和足够的事实作为例证,故而始终不放弃野史传播的东西。
       清朝乾隆身世之谜,是传说最多的皇帝,加上文学家的文笔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生动,故事情节也是跌宕起伏,因而十分投合市井小民的胃口。在金庸《书剑恩仇录》中这样描述,乾隆是“海宁陈阁老儿子”传说在民间不绝于耳,也是津津乐道。
       关于乾隆“调包”说:《清朝野史大观》记载: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就与海宁陈家交情甚密。据说,康熙五十,胤禛府邸又添了一个女儿,恰好同一天,陈阁老夫人也生了一个儿子。后来,胤禛派人将陈阁老的儿子抱进宫瞧瞧。于是,将自家女儿和陈阁老的儿子调包,计谋得逞,养在家中,取名弘历。那么,孩子被调包了,陈家会不知道?其实,后来陈家发现后,碍于雍正是皇子,慑于雍正的权势,所以只好憋屈不敢声张。后来,雍正即位后,海宁陈家也因此青云直上,满门公卿。所以,这所谓“乾隆是陈阁老之子”这个传说,更是让人们深信不疑了!弘历成年之后,自从知道自己的身世,便南巡到海宁,而且四次住陈家花园,所以,亲自题写“爱日堂”和“春晖堂”这两块牌匾,以示思亲之心。 “爱日”一词,喻为“孝子爱日”,出自于汉朝杨雄《孝至》的一文,后世当作孝敬父母的日子。“春晖”出自于唐代孟郊《游子吟》中“报得三春晖”的诗句一词,“春晖”一词,喻为“母爱”之意。《清代外史》记载,乾隆在宫中经常穿着汉服,乾隆自认为自己是个汉人,不是满人,还问身边亲信自己是否像汉人。一位老臣就劝阻他,这样有失身份,乾隆就好作罢!后来,弘历继承皇位,对海宁陈家更为关照。《清宫秘史》提到:由于奶妈失言透露了乾隆的身世,乾隆知道后,下决定六次下江南,目的就是为了去陈家见自己家人。由此,乾隆是海宁陈阁老儿子的说法,在民间就开始流传了,甚至说得神乎其神。
      关于乾隆“父母”说:要说乾隆的父亲是谁这个问题,只有一个“陈阁老”备选答案,而乾隆的母亲是谁则更加复杂。有的传说乾隆的母亲是胤禛府邸的普通奴婢,因此女在雍正生病时,日夜服侍,悉心照顾,胤禛痊愈后,便受宠幸,生下了乾隆。还有传说顺在木兰围场,雍正喝完鹿血之后,冲动之下,宠幸了一名长相奇丑的宫女而怀孕。后来康熙得知,只得命人将这宫女带到草棚生子,此子就是乾隆。
       再有“乾隆生父到底是雍正还是康熙?乾隆在位时长共六十余年,仅次于康熙帝,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寿皇帝,他也活到了89岁高龄,有关乾隆的身世,研究学者之间一直众说纷纭。乾隆自幼得到祖父康熙皇帝的宠爱,被康熙接入自己宫中抚养。这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密立的储君。他在位六十年后禅位于十五子颙琰,自己成为太上皇,像乾隆这样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乾隆死后的庙号为高宗纯皇帝,史书上称为乾隆皇帝。
      据有关史料说,在康熙晚年的时候,历经了立储的层层风波,最终雍正登上了皇位,成为康熙的继承人。但雍正登基的合法性历来被史学界所怀疑。根据《康熙实录》的记载,雍正喜怒无常,脾气暴躁,康熙多次对雍正做出过负面的评价,按照常理,不太可能选择自己不喜欢的皇子继承皇位。然后最终的选择还是雍正,这不得不让人心存疑虑。而且雍正登上皇帝宝座之前和之后,在对乾隆的态度上,表现出两种性格,两张面孔和两副心肠。正是这种变化,使得后人怀疑他和乾隆的父子关系的真实性。乾隆六十年,乾隆禅位于嘉庆帝,自己称太上皇。乾隆在位时间与其祖父康熙一样长,他之所以禅位,因为不愿对祖父不恭,乾隆对康熙的感情远远超过其“父亲”雍正,从这一点上可以清楚的看到。根据散落在海外的乾隆的《上谕档》中的描述,"康乾盛世"的提法首出于乾隆,乾隆为何无视雍正帝,而把爷孙摆在一起?也就是说,乾隆是知道自己的生父是康熙而并不是雍正。雍正只不过是这对父子传递皇位的一个中间的过渡而已。康熙在晚年对自己的儿子均已失去了信心,在万分无奈的时候,想到了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儿子弘历,名义上是自己的皇孙,为了保证江山的稳固,康熙选择了雍正,实际上是选择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乾隆,也就是爱新觉罗·弘历。
      尽管如此,这个说法也存在很多疑点。就雍正子嗣情况来说,雍正虽然子息比较艰难,长子和次子早夭,但他的第三子还尚在,不至于去偷偷摸摸抱别人家小孩的地步。引发了诸多争议与辩解,就乾隆生父母究竟是谁的问题,也因不同史料之间有着矛盾,有些也是被后来人撰改,才俨然一副事实的样子。然而,清廷对乾隆生母的问题上闪烁其词,遮遮掩掩,试图欲盖弥彰,反而众口纷纭,乾隆的身世确实也就成了未解之谜!
       正史记载乾隆从小就聪明好学,熟读儒家经典,得到了祖父母和父母亲辈的宠爱。在众弟兄中排行四,称为皇四子,被封为和硕宝亲王。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帝病逝,大臣们在“正大光明牌匾后面拿出雍正帝立储的诏书,向诸皇子宣读。宝亲王弘历在众大臣的簇拥下登上皇位,改元“乾隆”,时年25岁。没有像他父亲那样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文治武功、顺利登基。乾隆皇帝登基后,面对庞大的国家,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告诫自己必须小心谨慎,努力勤勉处理政事。他真是少年得志,青年登基,开疆拓地,独领风骚。
       千秋功罪都归后人评说,对乾隆皇帝民间总是一片赞声,说他是自人类以来最爽的一个人类,可堪称人类的天花板。直到300年后的今天,他还是影视圈的常青树,还满满地活在人们的脑海中。他向慕风雅,善于诗词,精于骑射,曾先后六次下江南,遍游名城,笔墨留于大江南北。但他所兴起的文学狱,在清朝历代中为数最多。如知名文人胡中藻写了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的诗句,乾隆认为这是诽谤清朝,将胡中藻九族剿灭。乾隆好大喜功,为人重奢靡,铺张浪费,并自称为“十全老人”。他在位后期任用和珅二十年,让和珅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
      乾隆从小就是皇帝的潜力股,他父亲雍正是“九子夺嫡”,即康熙帝晚年序齿皇子共24个,有九个皇子参加了夺嫡,在朝廷龙争虎斗整整14年,最终还是康熙一板定音。而乾隆则是保送夺冠,一门心思就干了个63年多,破了历史上超长待机的记录。上至爷爷,下至玄孙,身经七代人,人生出奇之长。
      登基即位之后,开始施展其“文治武功”。乾隆皇帝站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至高点,开始施展其“文治武功”。其“文治”表现于他在政治、经济上的作为和文化上的贡献。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从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具有活力,闪耀辉煌的时代,备受后人称颂。
       乾隆帝儒雅风流,凭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满腔热血的享受欲,留下了四万二千余首不知名的诗,几乎与《全唐诗》相等。康熙组织人马编的《全唐诗》,收录了49403首诗,那是2873个诗人,花了近300年时间,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就他仅有一首被收录于《全唐诗》中。那是一次下江南,遇上西湖下雪,乾隆触景生情,像是在创作,又像是在数雪花,他从一片数到了九片,完成了前三句的创作。但是最后一句怎么想也想不出来了。这时候身边的纪晓岚补充了一句“飞入芦花都不见”。乾隆听后频频点头,这才有了《飞雪》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五六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这首诗,曾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乾隆还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令将内府珍藏编成《石渠宝笈》、《西清古鉴》等。乾隆擅长把古迹字画玩成手帐圈内的第一人,喜欢在字画上盖章题字,凡书画珍玩、建筑牌坊、名胜古迹、山水壁画等都逃不过乾隆题字签章。乾隆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编纂巨帙《四库全书》。然而与此相悖的是他大兴文字狱,焚毁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文化典籍,使其“文治”黯然失色。任职期间乾隆帝还曾六下江南,六莅五台奠孔林等,数十次木兰秋狝,多次于避暑山庄宴见西北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这些举措对发展经济、巩固统治、安定边疆产生了重要作用。但乾隆帝的视角还仅限于中国本土,对同时期已经蓬勃发展的欧洲各国的科学文化尚无足够的认识。


                                                                                         (未完接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