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半个世纪夙愿终于如愿

(2022-06-29 06:02:01)
标签:

杂谈

半个世纪夙愿终于如愿
          容积为一吨的盛水塑料大桶,桶顶部装有高扬程小型水泵,合上电闸桶内的水就源源不断提到目的地
半个世纪夙愿终于如愿
                                    把山岩缝隙的汩汩泉水引进大塑料水桶,待装满后备抽提到家中
半个世纪夙愿终于如愿
                                                   数丈高的石岩下面涌流出一股清泉

        我的家乡属于米仓山麓,南山缓坡地带,地形特殊,犹如咸丰年间本堡秀才何润身《浪山歌》所记:“浪苑之山如列宿,一山一山相追逐。前山奔腾后山突,大山蜿蜒小山伏。”奔腾的前山由于地势属缓坡地带,自古就招徕人群居住开发,土地肥厚,山林茂密,世世代代随着人口增加,垦荒耕耘,为层层梯田,山林锐减。水资源奇缺,成为了一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地方。
       自打小时候记事就知道,寒暑往来,家乡水资源缺乏,碰到天旱时节,父母亲担水抗旱保苗,人畜饮水艰难成为常态,时而这里去担,时而那里去找,一年四季为担水所耗费的时间不少。当我们长大懂事之时,放学回家积极投入担水活动,水桶与人几乎等高,为助父母一点微薄之力也在所不惜。后来每遇天干季节也就非常投入地去到处找水担水。常常因远距离担水压痛压肿肩膀,一看到或听到担水就神经质地的厌恶与害怕。
        然而就在老家的沟坎下,自古就有一石岩缝隙,常年不断地流淌着一股山泉,平时年景有大指母粗,丰水期就更大了,特别干旱年成也在小指头大,汩汩清泉水不停地流下河去。不管天干雨淋,石缝隙里总是流淌出清澈的山泉水。据考老家之地于乾隆年间已经插占开发,至建国初期近200余年。先辈们也发现这股水资源,在特大旱灾年成就曾在此取水,遗留有水井,并将此小山沟湾起名“水井湾”。可惜这股泉水距离人家户最近至少也在一里之遥,而且还有数丈之高的石岩相隔,古代就开辟有唯一的一条小径也特别难行,要吃到这个山泉水,真是费事更费力。
      在我们成家立业的时候,就萌发一个在住房后面小沟渠或有渗水的大田里找水源,打井取水,用自来水铁管或细小的塑料水管将水捡回家,轻松取水,省时省事省力,大大地解放家庭生产力。可惜的是,这地表水经不起旱灾的检验,水充足时它就保证流淌,天大旱它也随之枯竭。尽管如此我们打井取水的热忱连年未减,几十年里都在做着重复换址打井的事宜。特别是在外工作期间,每年春节我们父亲和弟兄姊妹都在围着打井事宜繁忙,我们居住很近的农户人家都是如此,在一条小沟上下就布满了明井、暗井,田塝和沟道软硬水管明里暗处,像蜘蛛网様密密麻麻。付出心血、浪费资金,总是当下热事后冷,大抵常常是满足心理欲望。总是想给父母家人从担水饮用上解放出来,用上“自来水”。在大旱之前,这些井就名存实亡,我们也曾一次次地来到水井湾看着那清澈透明的泉水流下河去,付之东流,特别可惜,但无可奈何。多次考察这股清泉距住地,垂直扬程约六十多米,没有合适的机具,也没有那笔开支,总是一次次地“看着银子化成水”,无力将水引入家中。要想解决吃水问题,只有这股水既清洁又一劳永逸。但年年天旱总是想着,无能为力,就成了终身夙愿。
      2020年,由于农村经济大发展,大力推动了乡村建设,新农村水电路通到家家户户,网络覆盖乡村衣角旮旯。家乡吃上了水库自来水,但从清洁卫生和水源保障仍然存在问题。侄子佘爱永们打起了利用深沟泉水的主意。购置了高扬程小水泵,装配在一个立方水容的塑料胶桶内顶部,用180米水管,130米电线,泉水注满胶桶,将泉水定时提到家中水池,除保障人畜引水外,余者浇注田地,完成了我们半个世纪来的夙愿。看到电闸一合,一分钟就将“水井湾”的泉水提到水池中来了。看到清澈干净的泉水兴奋不已。再品品味道甘甜可口,让我们感慨万千,真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即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由此,也不得不赞叹社会制度的优越,乡村建设的大发展,人们生活之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