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玄宗李隆基
武惠妃
杨贵妃
此“男女有别”,是指生男生女各有千秋,封建社会的男权制度,男为家长、有权有钱有势;女为地位低下之人,“三从四德”饱受苦难。但事有轮回,尚知杜甫面对庶民百姓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兵车行》中有诗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白居易知晓皇家贵戚特有感慨,在《长恨歌》里写道“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竟而有之“生死轮回”。悉“生死轮回”本是佛教用语。轮回又称流转、轮转、生死轮回,意思是众生生死死,在死亡后,灵魂又轮回重新投胎成为另一个人,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循环不已。如不寻求“解脱”,即永远在“六道”
(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 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地循环。
让我们走进唐玄宗李隆基的妻妾之变,看有趣的时代历史之故事。
唐朝,你知道唐玄宗李隆基最宠爱的女人到底是谁?谜底揭开使你稀里糊涂但大打开眼界,竟而不可思议,最终又会陷入沉思。唐玄宗的情感生活,大家肯定会想起他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男人只能有一位正妻,但是可以有若干个小妾。杨贵妃再美而得宠,也只是李隆基的小妾。李隆基在正史上有三位正妻,他的结发妻子,依然是五姓七望(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之一的太原王氏,但王皇后人强命不强,一直生不出太子来,收养了两个儿子。次子李瑛和季子李亨,最终吃醋而死。第二任妻子是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武氏从小纳入宫中,就被姑奶奶武则天收养,也学到了武则天的本事。武则天生育能力很强,生了6个子女。武氏比姑奶奶还能生,居然生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李隆基很喜欢武氏,还想将其想方设法取代王皇后。没有如愿以致疯癫而死。李隆基按照立嫡以长的原则,册封李亨为太子。李亨登基称帝之后,就把生母杨氏追封为元献皇后。从宗法上来讲,元献皇后杨氏,就是李隆基的第三任妻子。元献皇后虽然有皇后的名分,但其知名度,远不如人们耳熟能详、身为小妾的堂妹杨贵妃。在唐玄宗的三位皇后中,王皇后和武皇后的知名度,远胜杨皇后,是位鲜为人知的皇后。在历史上存在感极低,什么时候去世,都没有史料记载。
唐朝,唐玄宗李隆基最宠爱的女人不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玉环,而是杨玉环的婆婆武惠妃。武惠妃被李隆基专宠后宫二十年,陪伴其走过了开元盛世,且给李隆基生下了四男三女,也是宫廷斗争之高手。因想占有皇后位,导致李隆基一日杀三子。虽生前未如愿,但死后依旧归位“贞顺皇后”武惠妃。
在唐代历史上有这两个女人很有名,一是改唐为周自立为女皇的武则天;一是绝代佳人杨玉环。她俩之间却有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往往是鲜为人知或被遗忘,那就是武惠妃。她和俩女人有着非常重要或千丝万缕的关系。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是杨玉环曾经的婆婆。武则天与武惠妃的母亲都姓杨,是弘农杨氏。因有遗传基因的缘故,杨玉环就长得酷似婆婆武惠妃。武惠妃死后,杨玉环在李隆基身边仅仅是武惠妃的一个影子,延续了武惠妃的爱情欢乐。
武惠妃从小就生活在宫中,相貌端庄,举止文雅。开元初年就受到了李隆基的宠爱。真乃高产,很快就给李隆基生下了三个儿子,可惜全部夭折。后来生下第四子李瑁,李隆基就将其送出宫外哥哥家代养。当李瑁成人时,武惠妃就给儿子选了媳妇杨玉环。李隆基结发妻子王氏膝下无子,武惠妃又能高产,故王氏哥哥王守一就十分着急,甚至行了巫蛊之术,
武惠妃陷害太子之事东窗事发,王皇后被废,其哥哥王守一也被赐死。按说此时皇后就非武惠妃莫属,但诸多大臣站出来反对,原因是前车之鉴,引以为戒。
七十年前,唐高宗李治和王皇后结婚以后,两人的感情挺好。后来李治继承皇位,王皇后自然就成为了皇后。唯一遗憾的是王皇后一直没能为李治生下孩子,后宫嫔妃众多,李治对王皇后更加冷落。唐太宗去世以后,他的妃子武则天随其他唐太宗妃嫔居于感业寺,王皇后因为失宠所以将武则天接回宫中。谁知武则天回宫以后,备受李治的宠爱,与王皇后和其他嫔妃互相敌对,最后李治将王皇后废为庶人,武则天被封为皇后。历史的发展就非常有趣,惊人地相似于前。有大臣潘好礼对李隆基直面提示“勿忘了武家和你有杀母之仇”,当年李隆基的母亲就是被武则天害死的。还提醒武惠妃的亲戚如武三思、武延秀等都是祸国殃民之害。加之武惠妃有儿子,现太子李瑛并非武惠妃所生,如果武惠妃为皇后,天下必然大乱。李隆基才如梦初醒,停止了立武惠妃皇后。后来南宋学者徐钧还认为立了大功的潘好礼,为其颂扬写诗《潘好礼》:“废王立武覆车同,抗硫精忠幸见从。若使荒淫终复谏,玄宗又是一高宗。”一针见血地指出,唐玄宗李隆基差一点就步了唐高宗李治之后尘。
武惠妃皇后虽未如愿,但得宠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是其根基尤为牢靠。她在千方百计把太子李瑛更换儿子李瑁,加速催化促成。大造舆论李瑛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密谋要合力谋反。他们三弟兄对母亲的失宠也感到不满,三个人经常在一起讨论此事,“以母见疏薄,尝有怨言”也属正常。武惠妃得知此事后,更是非常生气,在李隆基面前添油加醋告刁状,要求废太子。李隆基一听气冲斗牛,决定换太子。唐朝开元名相张九龄立即站出来阻止此事,并大讲历史上选择继承人的问题尤为重要,马虎处事会导致天下大乱的故事。李隆基非常信奉此人,打消了换太子的念头。但公元736年,大唐开始由盛转衰,张九龄被罢相,接替者是“口蜜腹剑”“肉腰刀”的李林甫。也是“安史之乱”的祸根。情因李林甫当年对武惠妃说:“一定要尽全力保护寿王李瑁”,在武惠妃的暗中操纵下,故李林甫就一步步登上了权力的巅峰,稳拿了宰相职位。
时过境迁,武惠妃的太子梦在脑海里不停地翻腾,终于赢来了好机遇。时年武惠妃搅尽了脑汁,要除掉李瑛太子三兄弟。公元737年,一次武惠妃一面对其三皇子说“宫廷来贼了,赶快进宫帮忙”,一面又对李隆基密告“太子三人谋反,披甲进宫”。李隆基听到此事眉头紧锁,心里特别紧张。做贼心虚、触景生情嘛,脑海里就联想到当年“唐隆政变”,自己带兵进宫的场景,李隆基不就是这样拥有了权利。他赶快派人打探,回报果然如此,太子披甲带兵进宫。立即问李林甫该怎么办?奸狡巨滑的李林甫,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回应陛下,“陛下的家事,自己去决断吧!”李隆基索性废除太、皇三子,一天内还赐死三子,震惊朝野。
“虎毒不食子,最是无情是皇家”。历史上为捍卫或争夺人间至尊皇帝宝座而发生的父杀子、子弑父,以及兄弟相残之类的事件数不胜数。可像唐明皇李隆基这样一日之内赐死三子,确实是史无前例的。武惠妃虽然成功扳倒太子,但是她却没有成为最后赢家。公元737年(太子李瑛被害当年)六月,唐玄宗召集满朝文武议立太子,当时的宰相李林甫力荐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但是最后被唐玄宗否决,忠王李亨成为幸运儿,被立为太子。武惠妃没有赢得最终胜利,抑郁在身,同年十一月,病逝九泉,史称是因为她陷害太子兄弟三人后,做贼心虚,不堪心理重负惊吓而死。“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在此值得研究的是,在宫廷混了二十多年的武惠妃,心理素质能差吗?可能还是李隆基后来知根知底后,如梦初醒,悔不当初,而下决心除掉武惠妃罢了。
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武惠妃去世,李隆基追赠皇后,葬于敬陵,谥号贞顺皇后,终于实现了皇后梦。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废除皇后祠享,唐代宗即位,废黜其贞顺皇后谥号。由此加速了淡化武惠妃在人们心中的印象,
武惠妃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年自己为儿子李瑁选定的儿媳妇杨玉环,在她死后八年又居然接替自己的位置,被封为贵妃。杨玉环艳丽丰满,能歌善舞,受到李隆基的百般宠爱。其实最早在李隆基身边的美妻,能歌善舞的那个人就是武惠妃,前者后者真当一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杨万里当读到《武惠妃传》时特别感慨,提笔写了《读武惠妃传》:“桂折秋风露折兰,千花无朵可天颜。寿王不忍金宫冷,独献君王一玉环。”杨玉环名气比之婆婆武惠妃大,那还要感谢大诗人白居易,因为有了他的《长恨歌》,把一场父纳子妻的不伦之恋写成了千古风流爱情。这是文案之力,影响之大。而武惠妃就逐渐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连武惠妃所葬敬陵都难知晓,成为了千古之谜。
2004年,有个杨彬的盗墓贼,通开了西安市附近的庞留村武惠妃的陵墓。从墓室的残存物件中,意外发现“贞顺”字样,再发动群众,对盗墓的挖掘,发现了一块墓志,记录着一个62岁的老宫女墓志,上面有句很关键的话“陪瘗(yi,掩埋、埋藏)于敬陵宠莹”,还有“贞顺”
、“敬陵”字样,证据确凿古墓的主人就是唐代李隆基的宠爱妃子武惠妃。杨彬团伙深入古墓之中,见其多次被盗,金银财宝所剩无几,唯有墓室墙壁存留着色彩斑斓的古壁画和重达26吨的石棺椁。
杨彬,男,武惠妃墓盗墓案主犯,1965年生于西安,21岁从一所技校毕业后,进入西安电影制片厂,担任摄影师。1992年,27岁的他辞职并开始做服装生意,服装店倒闭后进行盗墓犯罪活动。谁也不会想到,十多年间,杨彬对文玩收藏已到走火入魔的程度。这位曾经的摄影师、文玩爱好者,摇身一变,成为西安地区一个人员达二十余人,集盗掘、倒卖、走私文物于一体的特大犯罪团伙的头目。杨彬以高超的手段,将石棺椁及壁画以124个仔细分类的文件夹,共照了5232张照片,到海外找买家,最终石棺椁以100万美元成交,卖给美国收藏家。找到了买家,就潜夜作案,把26吨的庞然大物,拆成了31块,用土制起重机从墓深处吊上来,打包运走。案发后,经过专案组的努力和群众的大力配合,终于破获了杨彬盗墓案,2007年杨彬受到法律的制裁,判处主犯杨彬死缓。2010年3月,经过多次艰难辗转周旋,武惠妃的石棺椁终于从美国启程,三个月后不远万里回到了西安,将石棺椁永远地安放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厅,取名为“皇后的天堂”。这座武惠妃彩绘贴金的石棺椁看起来像一座小型宫殿,非常精美,是一座信息量最多、最大的古物件,上面的山水、花鸟、人物都别具一格。还有中西文化合璧,这是唐代文化的大发展和开放包容的大展示。也很难想象,武惠妃生前犯事过度,但李隆基在武惠妃逝后,如此高规格的葬礼安葬惠妃,更见李隆基对武惠妃还是宠爱有加。
《长恨歌》使接替其婆婆位置的杨玉环,
风流爱情名留青史。但好景不长,1200多年前的公元756年,就在陕西宝鸡宝鸡兴平市的马嵬坡,大唐发生了一场生离死别的宫廷悲剧。李隆基与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杨玉环虽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但最终还是葬身于乱军之中,在安史之乱平息后,唐玄宗也没能找到她的尸体,一代美人就此陨落。杨玉环竟而成了悲剧主角,很多人说杨玉环是红颜祸水,唐朝就是因为她而由盛转衰,乃至于走向灭亡。这真有失公允,其实,杨玉环也是一个悲剧才女。一个无奈的牺牲品,读尽史书,看杨玉环到了生命的关键时刻自己的命运都难把握。
有人说“杨玉环死而无憾,她还是获得了爱情”。人间自有真情在,自古无情帝王家。身于帝王之家的皇室贵胄,他们生而尊贵荣华,死亡也来得意外与残酷。帝王之家的夫妻反目、兄弟相残、父子相杀、公主受戮、嫔妃互斗层出不穷;但是仔细查看历史,可以发现帝王之家也有普通人家的亲情与温情,在冰冷的权力场中竟显得格外耀眼,充分说明权利并不能完全泯灭人的本性。
武惠妃死后,李隆基伤心落莫、孤独伤感,后宫遍寻无能及比。因杨玉环人才貌美,恰像武惠妃,经人撮合将杨玉环离别夫进宫,她也是无可奈何啊!就在天宝年间,风流天子唐玄宗醉生梦死,得到了美貌异常的贵妃,每天面对这样的美人,竟也逐渐感到了乏味无趣,他开始将自己邪恶的双手伸向普通的平民之家。为了充实自己的后宫,唐玄宗命人专门去民间搜罗美女,而这群人则是被称为“花鸟使”。“花鸟使”立马出动前去抢夺。有些女孩儿年龄还小,不过十三四岁,她们哭爹叫娘,呼天喊地,不愿和父母分开,父母除了跪地求饶外,没有任何的办法。听说谁家的媳妇儿长得漂亮,这帮“花鸟使”又出动了,他们喝得醉醺醺的,直接闯入平民家中抢人,根本不管女人已经有了丈夫,甚至有了儿子,接下来又是一番生离死别的哀嚎痛哭。唐代诗人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上阳白发人》诗云:“天宝年中花鸟使,撩花狎鸟含春思。满怀墨诏求嫔御,
走上高楼半酣醉。醉酣直入卿士家,闺闱不得偷回避, 良人顾妾心死别,小女呼爷血垂泪。十中有一得更衣,
永配深宫作宫婢。御马南奔胡马蹙,宫女三千合宫弃。 宫门一闭不复开,上阳花草青苔地。月夜闲闻洛水声,
秋池暗度风荷气。......”诗歌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当下的社会现实。
再说公元745年,李隆基正式册封杨玉环为贵妃,时年杨玉环仅27岁,唐玄宗李隆基已61岁。杨玉环得宠后靠着裙带关系,一人当官鸡犬升天,她三个姐姐先后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都得到了玄宗宠爱。就其已经去世十多年的父亲杨玄琰也被追赠为兵部尚书,追封为太尉齐国公。要是杨玄琰在天有灵,一定会含笑九泉。时下的庶民百姓无不羡慕,大家唱起了入时的民歌:“生男勿喜,生女无悲,君今有女作门婿。”也揭示了杨玉环在民间的地位之高。白居易的《长恨歌》也写了:“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杨玉环还有一个从祖兄杨钊,曾与虢国夫人私通,关系密切,便利用其关系进宫,受到李隆基的重用,并亲自赐名“杨国忠”,还让其接替了宰相李林甫的位置。由之,杨氏一门乘机飞扬跋扈、胡作非为,搞乱朝廷埋下了祸根。由此观之,杨玉环对此也并非无责任。史书记载杨玉环在后宫廷内,没有腥风血雨、争权夺势之事,满是风花雪月,存有偏见并非属实。
李隆基写了个《霓裳羽衣曲》,杨玉环将其舞曲跳得如痴如醉,深有情感,连自己的侍女都学得滚瓜烂熟还有高卓,杨玉环写诗《赠张云容舞》入选全唐诗云:“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表现出杨玉环对曲舞的研究与表演都是非常地投入,且有独道。正当李隆基和杨玉环沉浸在梨园弟子和《霓裳羽衣曲》中时,危机将顷刻而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公元755年的十二月安史之乱爆发了,公元756年的六月潼关失守,“山雨欲来风满楼”,长安城已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李隆基再也没有唐隆之变的决心和勇气。他赶快带着皇亲国戚,在几千禁军护卫下仓惶西逃。一路风餐露宿,到了马嵬驿,更是饥肠辘辘。仓惶中粮断志颓,军心混乱,士兵愤怒杀掉权相杨国忠,又紧逼李隆基除掉杨玉环。此时“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杨玉环只有从容地向李隆基和随从们告别,在马嵬驿一间佛堂前三尺白绫结束了宝贵的生命,时年才38岁。真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这历史的责任究竟归谁? 如果唐玄宗能够一直励精图治,那么开元盛世必将会更加持久,也会将大唐的历史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然而,在取得了一些功绩之后,唐玄宗还是没能善始善终。“红颜祸水”“饱暖思淫欲”,这几乎是每一位帝王由盛转衰的表现,聪明如唐玄宗李隆基也没能躲过这个怪圈。
古人总爱说:“红颜祸水”,将一切的过错或者失败归根于女人身上。这话其实说得并不聪明,不仅妖魔化了女性,同时也将男性“色性”的一面放大。如果红颜真有那么大的本事,不过是反过来说男性的无能。红颜并不是祸水,国家的倾颓也不是一个红颜所能造成的,无疑,红颜祸水的背后反映出的就是男性的无能。也有说杨玉环把唐玄宗拉下了马,但却又不见柳下惠怀抱美人而不乱?可见,把唐玄宗拉下皇帝宝座,导致安史之乱的,正是唐玄宗自己。
“当局者昧旁观者明”,李隆基无法凭吊贵妃坟茔,此后的诗人却纷至沓来。刘禹锡曾写“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罗隐写“佛殿前头野草深,贵妃轻骨此为尘”。从唐至清《马嵬志》所载,题咏贵妃墓的诗作已有五百多首。《唐诗纪事》云:“马嵬太真缢所,题诗者多凄感”。故历朝历代的历史人物的生活都是旁观者乃至后来人关注写就,“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从唐朝到清朝文人墨客怨怼公议,不可开交,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大奇观——马嵬诗。悉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题材,歌咏此事的诗词曲赋有很多,其中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牧的《过华清宫》、洪昇的《长生殿》都是千古名篇。唐人写马嵬之变往往把罪责推到杨贵妃身上,以“红颜祸水”为玄宗开脱。不少诗人也持这种“女人祸国”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杜甫的《北征》。诗云:“忆昔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菹醢(zuhai,切肉酷刑),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杜甫对“马嵬兵变”做了简单评价,维护唐玄宗之意显而易见。在他看来,唐朝鸿运的中衰,责任不在“明皇”李隆基,而在于杨贵妃及其家族。显然,杜甫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以儒家思想来立论的。在他看来,圣明的天子永远圣明、无由指责,连唐玄宗的狼狈逃蜀也是“与古先别”。与杜甫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一些诗人,刘禹锡在他的《马嵬行》中有“军中诛戚族,天子舍妖姬”的诗句,“戚族”、“妖姬”专指杨国忠、杨贵妃,用词的褒贬已经明显地表达了作者的倾向。明代诗人石川席在《马嵬怀古》一诗中写道:“玉貌红颜称太真,当时寄发宠恩新。胡儿向事先忘母,是使妖姬逼上宾。”这首诗着眼于杨贵妃的美貌及其荒淫腐化的生活,认为她是“以色祸国”,把“安史之乱”的祸由推在了杨贵妃身上。在吟咏杨贵妃的诸多诗歌中,除了泾渭分明、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外,还有一些诗人站在其他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李商隐生在已经走向衰败的晚唐社会,对唐玄宗的失政感到特别痛心。他的这首诗便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唐玄宗,对他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别开生面。
唐人从政治的立场吟咏马嵬事,论议最精警的,当推郑畋(tian,打猎)的《马嵬坡》:“肃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作者排开种种纷乱,直揭马嵬之变在转变国家危局中的重大意义。马嵬之变两个结果:一是诛灭诸杨并赐死杨妃;一是肃宗回马北上平叛,诸杨乱政,天下人莫不切齿痛恨。正是在民心、军心积怨待发的背景下,上层集团中的反杨势力,才得以策动这场兵变。就天下大势而言,消灭杨氏家族,客观上是除去朝廷中一股最腐恶的势力,是对玄宗后期腐败政治的一次清算,长期积怨的人情得到宣泄。杨国忠诸人是罪有应得。杨妃既是受诸杨牵连,又是代玄宗受过。玄宗以此算是向天下人承担了失政的责任,因而得到天下人的谅解,这是昨日之非的结束。肃宗回马北上,改变了潼关失守以来唐朝廷完全被动的局面,展开了肃宗领导平叛的前景,这是今日之是的开始。故马嵬之变,虽杨妃殒命,玄宗悽惶,但在当时,实有如雨霁云开,政治天空变得澄明了,国家大局变得有希望了。
李商隐非常同情杨玉环,他的诗《马嵬.其一》写道:“翼马燕犀动地来,自理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认为杨贵妃真有倾国之能,李隆基怎么会到马嵬坡来。诗人李商隐锋芒直指李隆基,说他当了四十多年的天子,到了关键时刻就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马嵬.其二》写道:“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古称12年为一纪即48年)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也是一首典型的政治讽刺诗,以唐玄宗李隆基、杨玉环(杨贵妃)的故事为抒情对象,诗中隐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四纪天子的皇帝却保不住自己的宠妃,极具讽刺意味。
最能为杨贵妃“平反”的是李唐皇室。公元880年,唐僖宗李儇被黄巢的“冲天香阵透长安”(唐末农民黄巢起义),逼得效仿老祖宗李隆基再次“幸蜀”,四年后唐僖宗李儇回銮路过马嵬惭愧吊祭。晚唐诗人罗隐生活的时代就正好碰着这一历史事件,见唐僖宗跟当年李隆基一样,奔逃入蜀。提笔写下《帝幸蜀》云:“马嵬烟柳绿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环应有语,这回休更罪杨妃。”诗人笔下痛贬其事,说如今杨玉环没有了,该怨不到杨玉环了吧。诗人在此借亡灵说话,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即讽刺统治者诿过于人的惯技。既讥玄宗,又刺僖宗(看其又以何借口嫁祸于人),且批判女人亡国之说,真是一语数得。“休更”二字写得极为有力,以秉直的史笔将引起“幸蜀”的罪责,不可推诿地坐实在玄、僖二宗头上,可谓诗笺史胆兼而有之。
鸦片战争后,道光皇帝屈辱接受了《南京条约》,民族英雄林则徐也被发配伊犁。途径陕西路过马嵬坡触景生情写道:“六军何事驻征骖,妾为君王死亦甘。抛得蛾眉安将士,人间从此重生男。”清代女诗人陈葆贞在《杨太真》中表达的是另一种观点:“一死能教国难平,马前值得早捎生。红颜若向升平老,未必君王不负盟。”此论自成一家,先说杨贵妃死得有价值,再从女性的角度对她即使不死,能否和唐玄宗白头到老提出了质疑。还有宋代隐逸诗人真山民的《杨妃》,诗是这样写的:“三郎掩面马嵬坡,生死恩深无奈何。瘗土驿傍何足恨,潼关战处骨埋多。”这首诗值得称道之处在于,诗人冲破了李隆基杨玉环故事本身,把同情之泪洒向了抵御叛军、战死疆场的将士们,立意高出许多。清道光八年的进士赵长龄,至同治四年升任陕西巡抚,之后改任山西巡抚兼提督。期间,他途径马嵬驿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马嵬》:“不信曲江信禄山,渔阳鼙鼓震秦关。祸端自是君王起,倾国何须怨玉环。”
在诸多的马嵬诗中立意最高,写得最好还是清代诗人袁枚的《马嵬》诗:“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这首诗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将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前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下层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后两句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幸,迫使诸多夫妻不能团圆的现实。诗文完全绕过红颜祸水、儿女情长的低俗格局,把目光投向了那个时代苦难之芸芸众生,诗歌也赞誉了当时两个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和杜甫,两首伟大的作品《长恨歌》和《石壕吏》。
综上所述,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不能为感情所驱使,下一个简单的结论,一味指斥杨贵妃为“祸水”、“妖姬”、“罪魁”,显然有失偏颇。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女人未必多说谎》说:“全怪罪于女人,却逍遥了真的罪人。”反之,一味地寄予同情,而忽视了她生活的另一面,也有失客观。她直接或间接地为国家和民众带来了不少损失,这个事实是不容置疑的。公允地说,她不是“罪魁祸首”,但并不是全无责任。因此说评价杨贵妃,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还原这个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只有如此,男就是男,女就是女,生活在人世间功过是非清晰,活有价值,死有善终,生死轮回相续才于自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