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姥姥进大观园

(2022-06-12 08:48:28)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版本共120回,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之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因而《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作者以梦幻作为小说缘起,又以梦幻作为故事归结。
       洋洋洒洒数万言,尽然出现刘姥姥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在书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而且颇具影响片段——刘姥姥进大观园。《红楼梦》作者在此把一个村妪刘姥姥刻画得栩栩如生、入情入理。书中写到她三进荣国府,分别是兴盛、鼎盛到衰亡没落之时。曹雪芹在描写“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荣宁二府和花团锦簇、美女如云的大观园中,却不惜笔墨去执意刻画这个与周围环境,人物极不相称、也不协调的人物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经历了贾府的由兴到衰,亲历了“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她每一次进荣国府,都各不相同。”其间,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背后,隐藏着非常完美的处世哲学。大有“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之品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思想,致使其“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之举措。这无比珍贵的感情财富注入人间,影响着代代人生。
       笔者认为,作者所著《红楼梦》是其自传成书,曹雪芹出生于富贵人家,他的童年、少年时期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故而对处在社会底层的庶民百姓会自然而然产生怜悯。他的大作 《红楼梦》就是在追忆似水年华,追忆昔日繁华与喧嚣。晚年,他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乾隆二十七年即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2月12日除夕),因贫病无医而逝。更进一步叠进了他的悲产遭遇。
        在曹雪芹的笔下,把刘姥姥写进荣府、大观园中,那不是件轻而易举之事,既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硬塞其中。他巧妙地安排了故事情节: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家,历史上曾与金陵王家有个绕脖子之交(联过族),当初,王狗儿爷爷在京城做小官,与王熙凤做大官的爷爷供职,因贪图王家势力,便以叔侄相称。但是隔了两代,王狗儿家衰落,金陵家的人则成了高门大户贾府的贵富人。这样他们俩虽门厅异远但也算是有一种亲戚关系,久别无往而生疏,所以有了第一次入进大观园,村老妪,因为年景不好,家里揭不开锅了,女婿王狗儿只顾脸皮,不肯低声下气去贾府求亲戚王熙凤施舍,这让刘姥姥有些看不下去了,只好带着外孙板儿,颤颤巍巍去贾府求討周济,纯粹是为了打秋风,忍耻含辱,试探入园。就是安排交代此关系,作者笔下既含情脉脉、又转弯抹角地说:“却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这一家说起,倒还是个头绪。”
       初次进入大观园,因得王熙凤周济二十两银子,解决了一家的燃眉之急,以感激贾府的恩情。上次虽未见到贾母,但通过禀报贾母,贾母发话:“......这几年不大走动。当时他们来了,却也从没空过的;如今来瞧我们,也是他的好意,别简慢了他。要有什么话,叫二奶奶(王熙凤)裁夺着就是了。”凤姐听了说道:“怪道既是一家子,我怎么连个影儿也不知道!”刘姥姥心中“侯门深似海”,见到王熙凤,正如刘姥姥说:“倒还是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一碰,果然有好处,大家都有意。其实些事情不去做的话,你永远不知道结果,只有作了才能够见分晓。”王熙凤管家也酷似铁公鸡,也不出人们所料,真还有点看不起刘姥姥的,在刘姥姥面前告艰难:“太太(贾母)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是有的。我如今接管事,这些亲戚们又都不大知道,况且外面看着,虽是烈烈轰轰,不知大有大的难处,说给人也未必信。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作衣裳的二十两银子还没有动呢,你不嫌少,先拿了去用罢。”刘姥姥先听见告艰苦,心中只当没想头了,又听见给他二十两银子,喜得眉开眼笑道:“我们也知道艰难的,但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凭他怎样,你老拔一根寒毛比我们腰还壮哩!”刘姥姥千恩万谢的,拿了银钱离开了贾府。恰出乎意料之外,还收获满满,喜之不尽。
       这次来到荣府,偶然地遇到贾母。刘姥姥心中,贾母是宁、荣二府中最高的家长、尊辈,人称她为“老太太”、“老祖宗”、“史老太君”一品夫人,一辈子富贵荣华。平素都是和宝玉、宝钗等孙子辈在一起,生活腻了。别人告诉他说乡下贫穷的刘老太太来到荣府,而贾母也正好无聊,想找个同龄人说说话,又还有点远亲交际。刘姥姥远程来拜访,所以也就有了刘姥姥第二次进入大观园。
      刘姥姥这次再进贾府的大门,他是来还礼的,知道千里送鹅毛理轻人意重,作为农民最不缺的那就是一些新鲜的花果蔬菜,他大包小袋地拿到贾府,面对王熙凤说:“因为庄家忙,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蔬菜也丰盛,这是头一次摘下来的,并没有敢买呢,留的尖儿(最好的),孝敬姑奶奶,姑奶奶们天天山珍海味,也吃腻了,吃个野菜儿,也算我们的穷心。”由此也感动了王熙凤,感慨地说:“大老远的难为他了杠了这多些东西来。”一位乡下老太太,硬生生地杠着几大袋瓜果蔬菜来报答贾府恩情,怎不打动人,这真情表达比金银财宝更加可贵,贵在感恩。
       刘姥姥知恩图报的行动感动了凤姐,她让刘姥姥住一晚再走。没想到贾母听说来了一个老人,便想和她说说话。于是刘姥姥见到了贾母。他也不是一个无趣的人,她懂得如何逗人开心,和贾母谈笑风生,这就赢得了大家的喜欢,有了满意的收获。刘姥姥说的乡下见闻,使之大开眼界,获得了贾母和少爷小姐的共同喜欢,贾母还邀请刘姥姥游大观园。贾母本是一个怜老惜贫之人,生长在豪门贵族之家,整日里就生活在深闺大院之中,再加上年纪大了,更是极少出门,偶然听见来了个刘姥姥这样的乡村老年人,是可以好好聊聊,可打破日常生活的枯燥无味。于是,第二天刘姥姥跟着贾母进入了元春省亲时修建的大观园,吃了一辈子没吃过的好东西,见了一辈子没见过的好建筑好景致。到了潇湘馆,蘅芜院,秋霜斋,笼翠庵,怡红院等地方。和一众太太小姐,上下丫鬟婆子,到大观园中哪些地方好好地乐了一番。而除了贾母,其他的太太小姐们,也从来没遇见过刘姥姥这样的人,都觉得很新鲜。一路里刘姥姥就观景物,眼花缭乱;太太小姐们就看刘姥姥的举止言行。尤其是王熙凤和鸳鸯,更是要把刘姥姥当成取乐的女清客,不管是带花打扮,还是吃饭前的戏语,吃饭的时候灌刘姥姥喝酒,不断让刘姥姥在众人面前扮丑,而知道自己身份的刘姥姥,也很配合地完成了这一出出好戏,把贾府上下人等逗得开怀大笑。
        其实,反过来再看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这件事,反而觉得有些讽刺。大观园本来是为了元春省亲而特意修建的,但元春在里面呆得时间只有短短的几个时辰,甚至连板凳都没有坐热和就匆匆离开,从此再也无缘一见了。而毫不相干的刘姥姥,却可以在里面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畅游一天,甚至还在贾宝玉的屋子里酣睡了一下午,把从未享受过的,而又该享受的都享受了一遍。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刘姥姥第三次进大观园,贾府此时已经衰落,所有人都避之不及,怕引火上身,而刘姥姥不仅去大观园,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大观园的一切,她是感恩而来。刘姥姥闻知贾府被抄,四处打听凤姐下落,几经周折,才得与凤姐狱神庙相会。她听说凤姐的女儿巧姐被舅舅王仁卖到了瓜州,便下狠心:拼了一把老骨头,也要把巧姐找回来。还将凤姐唯一的女儿赎回来,并将凤姐的女儿抚养长大。凤姐洒泪跪拜,刘姥姥洒泪辞别凤姐前往瓜州,于路上偶遇四小姐惜春缁衣乞食,抵面而不肯与刘姥姥相认,并云尘缘已断,真真假假一概不知。刘姥姥嗟呀慨叹,老泪纵横。事故人情,刘姥姥心中有数。他还不惜变卖田产,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去将巧姐救了回来,对王熙凤当年的恩情,也算是涌泉相报了。善有善报,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目睹了贾府的兴盛到衰落。作者用笔在探春处,刘姥姥的孙子板儿和凤姐的女儿交换了佛手和柚子,铸成了一段香圆之姻,为刘姥姥日后救巧姐,巧姐嫁给板儿埋下了伏笔。可见,人间繁华,世事无常。多一根善缘,便多一个善果。就此体现了刘姥姥的高贵品质,证明他是一个负责人的人,有菩萨情怀,世间好人矣!。
       刘姥姥这个艺术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她善良正直,聪明能干,明事理,重情义,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是一个负责人的人,有着菩萨情怀。这个老太太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她代表了普天下的善良百姓,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部分读者把“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比喻没有见过世面的人来到陌生新奇的花花世界。既可用来揶揄那些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的人,也可用作自谦或者自嘲。这是错误的,刘姥姥在大观园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他的智慧,给沉闷的没有生气的朱门带来些许的欢声笑语。也通过刘姥姥的观赏,暴露了封建贵族的奢华无度。揭露其走向衰败,绝非偶然而是必然之规律。
       细细地揣摩刘姥姥进大观园,不是刘姥姥真是太愚蠢了,为了得到钱,装疯卖傻来取悦贾府的人。不经世事的时候,谁都会瞧不起刘姥姥,弄明白了刘姥姥非但不傻,而是难得糊涂。看!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正巧贾母无聊,想找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就请了来见一见。可在吃饭时,贾母说了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见此,贾母和各夫人小姐们喷地喷饭,捂地捂肚子,一个个前俯后仰,觉得太搞笑了。刘姥姥的可贵之处就是懂得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她知道自己吃这顿饭,并非众之尊意,表示自己既来之则安之,要食下嗟来之食。面对现场刘姥姥却将“嗟来之食”吃的啧啧有声,故自己却鼓着腮不语。刘姥姥糊里糊涂来了个“先发制人”。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地大笑起来。不是吗,你看:黛玉很不待见刘姥姥,嘲笑刘姥姥说:“她是哪一门子的姥姥,直叫她是个‘母蝗虫’就是了。”妙玉没说的这么直接,却更加嫌弃,让道婆把刘姥姥用过的茶杯搁外面,不要收进来。就连一向不爱表态的宝钗也大为赞赏“母蝗虫”三个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

       刘姥姥尽管知道众人在故意拿自己开涮取笑,但还是愿意继续配合着她们演戏,用巨大的筷子去夹蛋,她正夹住要往嘴里送时,蛋却滚落在地上,被丫鬟用扫帚清理了,她还直呼可惜了这一两一个的蛋是自家一年的生活费。事后,王熙凤和鸳鸯又去给刘姥姥赔不是,表明全无恶意,当然刘姥姥全然不会顾及此事。刘姥姥在荣国府住了几天,仿佛丑态百出、洋相出够但最终返回时是满载而归,据说王夫人念及旧情及刘姥姥的表现给了她一百两,王熙凤给了她八两,还有妙玉嫌弃刘姥姥用过的高档茶杯,其他姑娘和丫鬟也给了些布匹和衣服,王熙凤还安排萍儿嘱咐仆人护送刘姥姥回家。

       由此可知刘姥姥没有学问,但她不缺乏人生的阅历,懂得做人的道理。心里明白,表面糊涂,看破不说破,按现实的说法,就是为人处世的高级智慧。刘姥姥看破却不说破,还尽力地配合表演,揣着明白装糊涂,尽显人生智慧。刘姥姥当然知道别人在拿她开玩笑,她心里明白得很,表面看似糊涂的幽默言行只是为了让大家和和气气。她觉得一时的糊涂能让大家一片欢声笑语,何乐而不为?既让别人舒服,也让自己达到了目的,两全其美。郑板桥在解释“难得糊涂”时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也。”这就是刘姥姥告诉我们,生活中的“难得糊涂”。
       作者的笔下,贾母之所以能和刘姥姥交谈,屈身于平民百姓之中,不光是有点远交之情,而是人性本能的反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自古以来就没有永远的富家,也不可能子辈的穷困,俗话说:“人有三穷三富、瓦有七翻七伏”,贾母也走过了从兴盛到衰亡的道路。作者将大人物与小人物的命运连接在一起,世事繁华,都是虚无。多结善缘,也为自己铺一条路。

       民间看阅《红楼梦》,多把刘姥姥进大观园作为笑谈,同时还总结出了不少歇后语,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刘姥姥进大观园——洋相百出;刘姥姥进大观园——看花了眼;刘姥姥进大观园——少见多怪;刘姥姥进大观园——长了见识;刘姥姥进大观园——大开眼界; 刘姥姥进大观园——满载而归。总之,一言以蔽之曰:刘姥姥进大观园是见识不少,洋相出够,收获多多。要知道作者笔下的刘姥姥进大观园绝不是如此,刘姥姥是一个有心计的老人。刘姥姥三次进入大观园,一是她务实务虚的精神,“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二是她懂得察言观色,她不惜扮丑,引的众人哈哈大笑,像一个戏子,可这也是一个贫苦人与命运的竞争,三是她懂得知恩图报。第二次进大观园只是想感谢凤姐的救济之情,却不想自己能与贾母游园赏景。由此才有了第三次进大观园,败落之际,她倾尽家产,赎回了巧姐,感恩感德。
     作者在文章中写道“这刘姥姥乃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如今女婿接了养活,岂不愿意呢,遂一心一计,帮着女儿女婿过活。”因农业受灾家境困苦,女婿懆而心烦,刘姥姥便劝道:“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家儿,那一个不是老老实实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呢!你皆因年小时候,托着老子娘的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又不愿求人帮助,“死爱面子活受罪”,成了什么男子汉大丈夫了!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罢了。在家跳踏(因着急而顿足)也没用!”由此,充分证明刘姥姥的思想和行为可不一般。他主张勤劳务实、自强不息,利用城乡环境,发展自己。他也身先士卒,把乡下的农产品带到荣国府,把府里的银子拿到乡里,还把乡村好习惯,好作风传介于贵府,以自己光荣的劳动,锻炼出强健身体的感受实实在在摆在贾母面前,让一贯贪图享乐、荣华富贵的贾母羡慕得不得了。的确,刘姥姥与贾母年岁不相上下,但刘姥姥精神矍铄、身体强壮。而一生享受荣华富贵的贾母,身体状况远不如乡下佬,自觉已是废物了。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大观园,也突破性地彰示了古训“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道理。也体现了“要得富,庄稼兼着买卖做”的传统农民意识,揭开走城乡结合的道路,互补需求。总之,笔者高瞻远瞩一面鞭挞封建社会的毒瘤,一面极力张扬劳动人民高贵品质,积极引导社会像正确的道路前行,故不能简单地阅视刘姥姥的举止言行,要认真了解、认识、读懂刘姥姥。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