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咸阳桥上话古今

(2022-06-11 11:21:15)
      咸阳桥上话古今

咸阳桥上话古今

咸阳桥上话古今



        在中国历史上一说到送别,就会想到陕西长安东的灞桥和西边的咸阳桥。灞桥,曾用名情尽桥、断肠桥、销魂桥,是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境内的一座桥梁,位于灞河水道之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久负盛名而又相当宏伟的一座桥,也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曾是西安东去的一条必经通道。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桥,故称“灞桥”;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将桥名改为“长存桥”;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灞桥重新建造;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按旧制加建灞桥;公元1955年,灞桥改建为新式钢筋混凝土板桥。灞桥北起柳亭路和灞河东路交汇处,上跨灞河水道,南至柳亭路和柳雪路交汇处,桥梁全长386.2米,宽7米。灞桥这里暂且不说,重点说说咸阳桥。
      咸阳桥即西渭河桥。汉武帝建元三年始建(公元前138年),因与长安城便门相对,也称便桥或便门桥。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南。唐代称咸阳桥,是汉唐时期由长安通往西域、巴蜀的交通要道。唐太宗即位不久,与突厥颌利可汗曾会盟于此桥。在唐代,西渭桥也是送客惜别的地方,如王维《送二元使长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这杯酒在渭城朝雨的离别中,让我们醉了一千多年。古往今来在这座桥上不知走过了多少风流倜傥人物,桥也见证了无数重大历史事件。它西通西域,南达巴蜀。这不仅是一座送别之桥、商贸之桥、也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外交之桥。如今咸阳桥更是阳光灿烂,称其为一号桥,因原桥是陕西省也是渭河的第一座现代大桥。现桥为悬臂梁钢筋混凝土结构,全长603米,总宽27米。咸阳桥是全省干线公路西兰线通向甘肃、新疆及宝鸡的重要大通道,也是咸阳市重要的城市桥梁。
       早在先秦时期,民间已经在渭河上架起了一座木桥。到了秦昭襄王时代,在渭河上架起了一座桥叫横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天下大业,在咸阳称帝,作离宫于渭水南北以象天宫,当下秦朝的宫殿,可是跨越这渭河南北两岸的。秦始皇大权在握,怎能容忍交通不便,于是又扩建了横桥,凡人们在横桥上一站,左右手两边都是秦朝朝廷巍峨壮观的宫殿。古代地理书籍《三辅黄图》称:秦时渭水北有咸阳宫,南有兴乐宫,“欲通二宫之间,故建此桥”。遇上阴雨天气,烟雾缭绕,人置身其中,仿佛入进仙境。《三辅黄图》之言:渭水貫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此时天上的“银河”与地下的渭水相互重叠,渭河南北众多宫殿交相辉映横桥像“鹊桥”使牛郎织女得以团聚,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天地人间一体化的神奇世界。秦代的横桥,大概就是今天咸阳的窑店,和西安草滩一块。
       到了汉代时,因为西汉帝王陵墓和陵邑,都在咸阳原址。为了往来交通方便,汉朝又先后在横桥两侧架起了东西渭桥。汉景帝时修了东渭桥,汉武帝时修了西渭桥,这就是后来的咸阳桥。加上之前的横桥,渭河上就形成了著名的渭河三桥。“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当年渭桥的遗址已经被淹没在渭河的河道之中,不复存在。这地方往北正对着汉武帝的茂陵,往东正对着汉长安城。也就是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修西渭桥,勇士张骞,他手持大汉的符节,从长安开启了凿空西域之旅。去往西域开拓更加广阔的道路,一路遇到各种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归来。他是伟大的探险家,也是丝绸之路的开创者,他走过的这条路就成为了“丝绸之路”。今天站在这里回顾张骞这段历史,仿佛还能听到咸阳桥上回荡的驼铃声声。到汉宣帝刘詢时期,西渭桥又见证了一件大事。刘詢在军事上继承了汉武帝的遗志,组织了两汉四百年最大规模的对匈奴作战,十六万铁骑兵分五路出塞,大胜而归,从此匈奴彻底分裂,南匈奴单于前往长安称臣纳贡,北匈奴远遁。此后数十年间大汉王朝吏治清明,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国力达到鼎盛,史称“汉宣中兴”当年刘詢就是在这里迎接入朝的呼韩邪单于。当刘詢登上西渭桥的那一刻,文武百官、诸侯王公、蛮夷酉长山呼万岁。这座桥也见证了大汉的光辉历史。
      唐朝刚建立不久,李世民和皇太子李建成之间,就为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公元626年,大唐王朝就是在这里经历了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年六月份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夺位之变。这年八月,唐高祖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当了皇帝,就是唐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趁唐帝国还立足为稳,国力空虚之际,北方的叔子两人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帅军十多万人,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了渭河北边。都能远远的看到长安城里金碧辉煌的宫殿了,这时就和唐军渭河对垒,眼看一次恶战一触即发。当下情况十分危急,长安城门紧闭,任何人都不能进出。此时的李世民,情况十分危急,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外有敌军兵临城下;内有太子李建成的势力,还没有完全翦除,如果是一般人,那早就携群臣迁都城逃之夭夭。但是李世民未跑,他不愧是一代枭雄之主,在此危难之际,大唐新主李世民既没惊慌失措,也没贸然逞强而战。李世民立即派尉迟敬德率精兵突击泾阳,再施疑兵之计,亲率萧瑀、封徳彝、高士廉、房玄龄、范驰等六骑来到渭水边,时年28岁的李世民,只身靠前怒斥颉利可汗忘恩负义,隔河而谈。颉利可汗见李世民从容淡定,又见随后赶到的唐军“军容大盛”,心中“大惧”。就和李世民在渭水便桥上即咸阳桥,签署了和平协议,双方立刻斩杀白马立盟,史称“渭水之盟”,也叫“便桥之盟”。颉利可汗“引兵而退”,一场声势浩大的进攻就这样偃旗息鼓。颉利可汗回去后立即向大唐进贡了马三千匹、羊万头。
        渭水之盟不久后,李世民也一雪前耻,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可汗”是少数民族的领袖,天为大),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大唐逐渐进入了“贞观之治”,四夷皆服八方来朝。这座咸阳桥也一扫往日的沆瀣之气,开始充满了烟火人气,繁荣昌盛起来了。时下大唐西市的货物,很多都是从这座桥上运到了长安城内。可以想象,白天这咸阳桥上来来往往不少穿着异域服饰商贾客人,夜晚灯火绵绵穿流不息,特别是七夕的晚上,这桥下也一定会漂流着姑娘们的盏盏河灯,慢悠悠地飘向远方。
         不过盛世之下仍有危机,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当时就有个政治敏感性很强的诗人杜甫,他就听到了咸阳桥上传来了阵阵哭声。原来是大唐和吐蕃(公元633年—842年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松赞干布至朗达玛传位九代,延续两百多年。)连年征战,老百姓送家人上战场,似如生离死别,像一把把钢刃扎进杜甫的心脏,他用诗歌文字给我们留下了一首《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当下的唐玄宗李隆基热衷于梨园弟子的戏剧歌声,哪能听到咸阳桥上的哭喊之声?大唐王朝也渐渐从“四夷皆服”变成危机四伏。
      公元756年潼关失守,唐玄宗李隆基仓惶西逃,当下也是从咸阳桥上走过。紧危之中他可能丝毫也未想起他祖父李世民曾在这里的辉煌。过桥后,为了甩掉安禄山的追兵,杨国忠下令过河烧毁此桥。李隆基头脑还有点清醒,指责杨国忠你这样干,不是断了百姓的生路?于是把高力士留下了灭火,保住了咸阳桥。李隆基一干人挤挤攘攘来到了马嵬驿。
       一年之后,大唐的中兴之将郭子兴依然是从咸阳桥渡河。平定了安史之乱,光复了长安、洛阳;击败吐蕃、党项的入侵,功劳之大,有唐一朝,无出其右。
       在经历了盛世繁华、刀光剑影之后,这座咸阳桥也仿佛充满了哀愁。蕞懂它的还是那些诗人们,晚唐诗人温庭筠来到这儿,偶遇咸阳桥一场细雨,就提笔写了《咸阳值雨》:“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此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和联想的表现手法,描写了雨的形态及雨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闲适舒心的雨趣。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界,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全诗风格明快,意象缥缈,在时空的跳跃中展现了一幅清旷迷离而富于动感的山水图景。晚唐李商隐永远都改不了忧伤笔墨的本色,有年送一朋友去四川,当走到咸阳桥上天时就渐进黄昏,在桥上亲眼看到最熟悉的那抹夕阳,触景生情写下了《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原外同年》:“佳兆联翩遇凤凰,雕文羽帐紫金床。桂花香处同高第,柿叶翻时独悼亡。乌鹊失栖长不定,鸳鸯何事自相将。京华庸蜀三千里,送到咸阳见夕阳。”这是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谓回想从前畏之与己先后同为王茂元婿,金床羽帐,同享新婚之喜。颔联渭同时登进士第。互为姻娅(泛指姻亲),可是如今畏之家室完聚,而己则于今秋独赋悼亡。颈联谓己如失巢之乌鹊,漂泊无依,而畏之夫妇如鸳鸯相守,令己羡慕。末联谓赴蜀之道路迢遥,不必远送,即使送到咸阳,则已暮矣。一官迢递.万里驰驱。独赋悼亡,远求幕职.抚今追昔,能不怆然!
       唐朝灭亡之后,无论是乱世五代十国,还是宋元风云,好像都不与咸阳桥有什么瓜葛,再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传说。而到了明清时代,这地方就变成了关中八景的“咸阳古渡。看,长安东有灞桥,关中八景即“灞柳飞雪西边有咸阳古渡”桥。明朝诗人周是修很有感慨,写过一句”废兴虽定理,遗迹几时消“。历经千余年的变迁,如今在河道中仍然可见到一些桥梁的遗迹,他们就像一群战士屹立在这里,为千秋万代讲述着秦汉朝的故事和传说,它们其实还是一座桥,是一座连接古今人们的时空之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