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
(2014-09-25 09:18:47)
标签:
教育育儿 |
分类: 儿童音乐学教育 |
第二章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设计原理
第二节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
一、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涵义
是以儿童为主体,以适合儿童的音乐为客体,通过教师设计和组织的多种形式的音乐活
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过程的教
育活动。
1、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应是一种充分重视儿童主体性发展的活动。
2、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是联系活动主、客体之间的桥梁和中介。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特点
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活动
1)把握音乐的审美特征,培养儿童的音乐审美感受能力。
2)激发审美情感,培养儿童的音乐审美表现能力。
3)强调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儿童的音乐审美创造能力。
2、强调儿童整体素质培养的活动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类型
(一)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
是指由教师根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专门的时间和
空间场地,选择以音乐为主的课题内容和材料,组织全体儿童参加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种不
同的组织结构:三段式和单段式。
(二)渗透的音乐教育活动
是指除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以外,随机、灵活地蕴涵、渗透在儿童一日生活及其他教育
活动之中的丰富而多样的、“隐性”的音乐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日常生活中的音乐活
动,整合于主题中的音乐活动,游戏活动中的音乐活动和节日活动中的音乐活动。
* 家庭和社会的音乐教育
家庭的音乐教育
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家庭是儿童最早的音乐教育环境。家庭音乐教育有
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础和补充。
家庭音乐教育的特点:启蒙性;个别性;随机性;长期性。
家庭音乐教育的方法:优化家庭的音乐环境。鼓励儿童多倾听和欣赏音乐。
培养和训练儿童的节奏感(首先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一起寻找和感受生活中各种
各样的节奏,其次可以收集一些韵律匀整的儿歌和孩子一起有节奏地念,再次通
过动作也可以培养和促进儿童的节奏感。)正确对待儿童的乐器学习:一是为孩子
选择一个好的启蒙教师,二是增强孩子对乐器学习的兴趣,三是给孩子更多的肯
定和支持。
社会的音乐教育
可以是国家或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音乐训练班、儿童音乐表演团体、儿童音乐技能大赛、
音乐定级考试等多种音乐教育形式,也可以有诸如广播、电视、电影等音乐节目及音乐录音
带、音乐会等所带来的一定的音乐教育形式。
三、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内容和内容选择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范围
歌唱;韵律活动——律动、舞蹈、音乐游戏;打击乐;音乐欣赏。
(二)选择的音乐作品的特点:
节奏清晰,结构工整,长度适中
旋律优美,形象鲜明
便于儿童用动作表现
四、学前儿童音乐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教师为主体发起的音乐活动
1.直观演示的方法
是指借助于教师的演唱、演奏、动作表演或一定的图片、实物以及幻灯、投影、录像等
直观性手段,使儿童获得清晰的音乐表象,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优化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
(1)一类是指教师用现场的演唱、演奏、动作表演等方法,向儿童提供活动的范例。
(2)第二类是指配合一定的活动内容,教师用相应的图片、实物教具、幻灯、投影、
录像等直观手段,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容和情感。
2.运用语言的方法
是指音乐活动中的讲解、提问、描述、反馈、激励等诸多以语言为主要教学方法的总称。
(1)讲解:是指对与音乐活动有关的信息及活动方法、程序和规则的讲述、说明或解
释。
(2)提问:是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常用的一种语言辅助方法,注意问题应具有启发性、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与活动的内容、要求相适应,也要考虑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发展
水平,问题宜便于儿童记忆、理解和回答,可以在活动中灵活调整问题的难度,也可以在一
个问题的基础上层层引出新问题。
(3)反馈:是指教师在音乐活动中运用语言促使儿童及时地了解自己对音乐所作的反
应,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活动行为。
3.变换角色的方法
是指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运用角色身体的变化,对儿童的活动进行一定的指导。
(1)参与:是指教师以活动加入者、儿童活动的合作者或音乐表演中某一特定角色的
身份进行音乐活动的指导。
(2)一是指教师从“参与”的状态中退出,恢复教师的身份和地位,重新对活动施以
影响;二是指教师从心理上理解“退出”,不在活动进程中占据权威的、中心的地位;三是
指教师在活动的空间位置上退出,把中心位置让给儿童,以观察者、旁观者的身份对活动进
行指导。
(二)儿童为主体参与的音乐活动
1.模仿学习的方法
是指在音乐活动中儿童通过教师提供的活动范例,在观察的基础上模仿并反复练习,最
终达到记住并再现某一音乐作品或掌握某一音乐技能。
(1)值得提出的是,模仿学习的方法和活动模式并不是幼儿园歌唱活动的唯一方法和
途径。用游戏情境及儿童填唱新歌词等方法,也是培养儿童对歌唱活动的兴趣以及发展歌唱
能力并掌握一定的歌唱技能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之一。
(2)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练习是一种主要的方法。
练习注意点:1)要有明确的练习目的和要求。2)要注意适当地安排练习的分量、次数
和时间。3)在练习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启发儿童练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尽量采用变
化多样的练习形式。
2.预知学习的方法
“预知学习”,源于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它是一种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儿童
将原有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的特殊的学习方法。应用“预知学习”的方法,
旨在更好地激发大多数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动机,使儿童更顺利、主动地直接运用已“预
知”的知识、经验进行较高水平层次上的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
(1)“预知学习”与模仿学习方法不同,不是由教师直接向儿童提供要学习和掌握的知
识或技能,让儿童进行以模仿为主的接受式学习,而是由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儿童
步步深入,通过主动的探索性、创造性活动来掌握、发展甚至重组音乐的作品或材料。具有
如下特殊价值:
1)是教师引导下的一种自学和互学活动。2)能为儿童提供用旧有经验来自己解决新问
题的机会。3)能使儿童在熟练地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环境中,对原有经验的价值和趣
味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重新建构。4)儿童在迁移性学习过程中,把更多的注意力直接指向
了学习内容本身,因此更有利于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由短暂的兴趣渐渐向稳定的兴趣转
化。5)儿童在教师设计的充分、细致、层层深入式的问题情境中,迁移预知经验进行自我
教育和相互教育。
(2)模仿学习和预知学习的比较案例分析:音乐游戏。——卷炮仗(大班)
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流程及教材处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3.整体感知的方法
是指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利用音乐形式结构本身的整体统一性和整体协调性,从整体入手
引导儿童感知、体验并表现音乐的一种方法。
(1)整体感知的学习方法提倡在音乐活动中把音乐的部分与整体;歌曲的曲调与歌词;
韵律活动中的音乐与动作;音乐欣赏中的欣赏与表演、创作;音乐的知识技能与音乐的感受
力、表现力以及音乐活动中教师的活动与儿童的活动等视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加以整合,
而不是把它们作为相互割裂或对立部分来看待。
(2)整体感知学习方法突出的优势之一,是能够使儿童更容易地感受体验到音乐的全
部内容,从而进入有完整意义的音乐学习。
(3)从整体感知入手的歌唱活动,能够产生比仅仅是歌唱技能培养、歌词记忆或歌唱
表演动作的训练更有意义,也更符合音乐审美特性的歌唱活动效果。
(4)从整体感知入手的学习方法是以多声部音乐的整体音响形象为出发点和终结点,
它符合并体现了音乐审美学习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4.多感官参与的方法
是指在音乐活动调动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协同参与,以更好地丰富和强化儿童对音乐的
感受和理解,体验并享受音乐艺术的美。
这种音乐学习的方法应用于音乐欣赏领域,有其一定的艺术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的依
据:
(1)个体在认识活动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就越能全面、深入地把握认识对象。
(2)参与、探究的需要是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基本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能进一步激
发儿童社会活动的动机和行为。
(3)在教育的特定领域中,音乐学科仅仅是用来帮助儿童达到理想发展目标的工具和
媒介之一。
(4)儿童受其知识经验和音乐经验的制约,不可能仅仅通过安静倾听的方式来获得对
音乐的感性体验或理性思考,往往更需要借助于一种可见、可控的外显操作作为欣赏音乐的
主要方式。
(5)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感知过程存在着共同的心理机制。因此,在幼儿园的音乐欣
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分析音乐作品性质、风格和基本结构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辅助参与
方式。例1:音乐欣赏曲《拔弦》例2:音乐欣赏曲《挪威舞曲》例3:音乐欣赏曲《森吉
德玛》。
第二节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
一、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涵义
是以儿童为主体,以适合儿童的音乐为客体,通过教师设计和组织的多种形式的音乐活
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过程的教
育活动。
1、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应是一种充分重视儿童主体性发展的活动。
2、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是联系活动主、客体之间的桥梁和中介。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特点
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活动
1)把握音乐的审美特征,培养儿童的音乐审美感受能力。
2)激发审美情感,培养儿童的音乐审美表现能力。
3)强调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儿童的音乐审美创造能力。
2、强调儿童整体素质培养的活动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类型
(一)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
是指由教师根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专门的时间和
空间场地,选择以音乐为主的课题内容和材料,组织全体儿童参加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种不
同的组织结构:三段式和单段式。
(二)渗透的音乐教育活动
是指除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以外,随机、灵活地蕴涵、渗透在儿童一日生活及其他教育
活动之中的丰富而多样的、“隐性”的音乐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日常生活中的音乐活
动,整合于主题中的音乐活动,游戏活动中的音乐活动和节日活动中的音乐活动。
* 家庭和社会的音乐教育
家庭的音乐教育
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家庭是儿童最早的音乐教育环境。家庭音乐教育有
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础和补充。
家庭音乐教育的特点:启蒙性;个别性;随机性;长期性。
家庭音乐教育的方法:优化家庭的音乐环境。鼓励儿童多倾听和欣赏音乐。
培养和训练儿童的节奏感(首先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一起寻找和感受生活中各种
各样的节奏,其次可以收集一些韵律匀整的儿歌和孩子一起有节奏地念,再次通
过动作也可以培养和促进儿童的节奏感。)正确对待儿童的乐器学习:一是为孩子
选择一个好的启蒙教师,二是增强孩子对乐器学习的兴趣,三是给孩子更多的肯
定和支持。
社会的音乐教育
可以是国家或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音乐训练班、儿童音乐表演团体、儿童音乐技能大赛、
音乐定级考试等多种音乐教育形式,也可以有诸如广播、电视、电影等音乐节目及音乐录音
带、音乐会等所带来的一定的音乐教育形式。
三、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内容和内容选择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范围
歌唱;韵律活动——律动、舞蹈、音乐游戏;打击乐;音乐欣赏。
(二)选择的音乐作品的特点:
节奏清晰,结构工整,长度适中
旋律优美,形象鲜明
便于儿童用动作表现
四、学前儿童音乐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教师为主体发起的音乐活动
1.直观演示的方法
是指借助于教师的演唱、演奏、动作表演或一定的图片、实物以及幻灯、投影、录像等
直观性手段,使儿童获得清晰的音乐表象,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优化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
(1)一类是指教师用现场的演唱、演奏、动作表演等方法,向儿童提供活动的范例。
(2)第二类是指配合一定的活动内容,教师用相应的图片、实物教具、幻灯、投影、
录像等直观手段,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容和情感。
2.运用语言的方法
是指音乐活动中的讲解、提问、描述、反馈、激励等诸多以语言为主要教学方法的总称。
(1)讲解:是指对与音乐活动有关的信息及活动方法、程序和规则的讲述、说明或解
释。
(2)提问:是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常用的一种语言辅助方法,注意问题应具有启发性、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与活动的内容、要求相适应,也要考虑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发展
水平,问题宜便于儿童记忆、理解和回答,可以在活动中灵活调整问题的难度,也可以在一
个问题的基础上层层引出新问题。
(3)反馈:是指教师在音乐活动中运用语言促使儿童及时地了解自己对音乐所作的反
应,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活动行为。
3.变换角色的方法
是指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运用角色身体的变化,对儿童的活动进行一定的指导。
(1)参与:是指教师以活动加入者、儿童活动的合作者或音乐表演中某一特定角色的
身份进行音乐活动的指导。
(2)一是指教师从“参与”的状态中退出,恢复教师的身份和地位,重新对活动施以
影响;二是指教师从心理上理解“退出”,不在活动进程中占据权威的、中心的地位;三是
指教师在活动的空间位置上退出,把中心位置让给儿童,以观察者、旁观者的身份对活动进
行指导。
(二)儿童为主体参与的音乐活动
1.模仿学习的方法
是指在音乐活动中儿童通过教师提供的活动范例,在观察的基础上模仿并反复练习,最
终达到记住并再现某一音乐作品或掌握某一音乐技能。
(1)值得提出的是,模仿学习的方法和活动模式并不是幼儿园歌唱活动的唯一方法和
途径。用游戏情境及儿童填唱新歌词等方法,也是培养儿童对歌唱活动的兴趣以及发展歌唱
能力并掌握一定的歌唱技能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之一。
(2)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练习是一种主要的方法。
练习注意点:1)要有明确的练习目的和要求。2)要注意适当地安排练习的分量、次数
和时间。3)在练习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启发儿童练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尽量采用变
化多样的练习形式。
2.预知学习的方法
“预知学习”,源于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它是一种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儿童
将原有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的特殊的学习方法。应用“预知学习”的方法,
旨在更好地激发大多数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动机,使儿童更顺利、主动地直接运用已“预
知”的知识、经验进行较高水平层次上的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
(1)“预知学习”与模仿学习方法不同,不是由教师直接向儿童提供要学习和掌握的知
识或技能,让儿童进行以模仿为主的接受式学习,而是由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儿童
步步深入,通过主动的探索性、创造性活动来掌握、发展甚至重组音乐的作品或材料。具有
如下特殊价值:
1)是教师引导下的一种自学和互学活动。2)能为儿童提供用旧有经验来自己解决新问
题的机会。3)能使儿童在熟练地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环境中,对原有经验的价值和趣
味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重新建构。4)儿童在迁移性学习过程中,把更多的注意力直接指向
了学习内容本身,因此更有利于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由短暂的兴趣渐渐向稳定的兴趣转
化。5)儿童在教师设计的充分、细致、层层深入式的问题情境中,迁移预知经验进行自我
教育和相互教育。
(2)模仿学习和预知学习的比较案例分析:音乐游戏。——卷炮仗(大班)
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流程及教材处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3.整体感知的方法
是指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利用音乐形式结构本身的整体统一性和整体协调性,从整体入手
引导儿童感知、体验并表现音乐的一种方法。
(1)整体感知的学习方法提倡在音乐活动中把音乐的部分与整体;歌曲的曲调与歌词;
韵律活动中的音乐与动作;音乐欣赏中的欣赏与表演、创作;音乐的知识技能与音乐的感受
力、表现力以及音乐活动中教师的活动与儿童的活动等视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加以整合,
而不是把它们作为相互割裂或对立部分来看待。
(2)整体感知学习方法突出的优势之一,是能够使儿童更容易地感受体验到音乐的全
部内容,从而进入有完整意义的音乐学习。
(3)从整体感知入手的歌唱活动,能够产生比仅仅是歌唱技能培养、歌词记忆或歌唱
表演动作的训练更有意义,也更符合音乐审美特性的歌唱活动效果。
(4)从整体感知入手的学习方法是以多声部音乐的整体音响形象为出发点和终结点,
它符合并体现了音乐审美学习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4.多感官参与的方法
是指在音乐活动调动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协同参与,以更好地丰富和强化儿童对音乐的
感受和理解,体验并享受音乐艺术的美。
这种音乐学习的方法应用于音乐欣赏领域,有其一定的艺术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的依
据:
(1)个体在认识活动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就越能全面、深入地把握认识对象。
(2)参与、探究的需要是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基本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能进一步激
发儿童社会活动的动机和行为。
(3)在教育的特定领域中,音乐学科仅仅是用来帮助儿童达到理想发展目标的工具和
媒介之一。
(4)儿童受其知识经验和音乐经验的制约,不可能仅仅通过安静倾听的方式来获得对
音乐的感性体验或理性思考,往往更需要借助于一种可见、可控的外显操作作为欣赏音乐的
主要方式。
(5)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感知过程存在着共同的心理机制。因此,在幼儿园的音乐欣
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分析音乐作品性质、风格和基本结构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辅助参与
方式。例1:音乐欣赏曲《拔弦》例2:音乐欣赏曲《挪威舞曲》例3:音乐欣赏曲《森吉
德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