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为医之首

标签:
食物食疗营养饮食结构食医 |

医学分科里的食医
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我国就已建立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系,有了明确的医学分科,医师之中有食医(管理王室成员饮食,施行食物疗法)、疾医(内科医生),疡医(外科医生)和兽医之分,明确提出食医列首位,主管饮食养生防病和食疗治病。可见食医食治的地位很高。
《黄帝内经》奠基性著作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同时以药治与食治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医学理论典籍。关于饮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该书中就有详尽的论述。《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这些阐述,都向人们说明了五味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食疗作为中医学临证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和特色之一,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较多的论述,体现了中医学“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思想。《素问•脏气法时论》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明确指出:粮食、蔬菜、肉类、果品等为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功效。其中,又以粮食为主食,肉类为副食,蔬菜、果品为补充。《黄帝内经》记载了以药物和食物配伍治疗疾病的内容,已具有了“药膳”的含义,可谓是最早的食疗药膳方。如“半夏秫米汤(粥)”,并详述对用水、用柴、用火等的要求。可见食疗药膳在《黄帝内经》时期有重要的地位。
“医圣”:食疗治病的典范
被称作“医圣”的张仲景,堪称食疗治病的典范。他强调:凡饮食滋味,以养其生,防治其病。并创制了许多延用至今的食疗名方,如甘麦大枣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猪肤汤等,正确运用,常有佳效。
孙思邈以《黄帝内经》五味损益理论为依据,阐述五脏所宜之食物及其五脏疾病食疗,从养生角度分析食物于人体的利弊作用。指出海藻、昆布等富碘药物治缺碘性的“瘿瘤”等,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治疗缺乏维生素A所致的夜盲症,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谷皮和大米等熬粥,治疗维生素缺乏所致的脚气病等(尽管当时他全然没有这些现代概念),均与现代科学相吻合,故具有较高疗效,沿用至今。
善用食疗,蔚然成风
金元时代的名医李杲,临床治病主张补养脾胃,培养元气,力倡饮食养生疗疾。他在《脾胃论》中强调:“元气根于脾胃,与饮食息息相关”。同时指出要处理好药食之间的关系,做到“药不妨食,食助药力”。
张从正则突出强调了“药补不如食补”的思想,其著作《儒门事亲》指出:“凡药皆有毒也……久服必有偏胜”、“病蠲之后,莫若以五谷养之,五果助之,五蓄益之,五菜充之,相五脏之所宜,毋使偏倾可也”、“养生当用食补”。这些思想,都对后世营养学的普及及民众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受皇室重视食养食疗之影响,民间也热衷于饮食调养。如宋之民间人士林洪,著有《山家清洪》一书,集录了糕饼、粥饭、羹菜、饮品、茶水、果品等各种药膳剂型,计可口佳肴102种,可见,当时食养食疗已成为日常的生活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