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重口味饮食吗?

标签:
膳食营养健康重油重盐 |

为舌头而吃
《中庸》云:“人莫不能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可以说,多数人重在口腹之欲,或者说,只是为了舌头而吃。
诸如此类,表明人们对美味、可口的食物尤其青睐。因此,一直有口腹(福)之欲的说法。也不断有养生家告诫说:口腹之欲,毒如蝎!
在很多人看来,评判食物好吃与否的标准,就是口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步入一个单纯追求味觉享受的误区,而很少重视合理的科学的进食。这也塑造了中国美味,扬名天下!放眼世界,无人(国)能够出其右!
有书曰:人是为脖子以上而吃的,不是为脖子以下而吃的。脖子以上,就是口味,食以味为先。因此,中国人特别讲究食物的色、香、味俱全。色是给眼睛吃的,香是给鼻子吃的,味是给舌头吃的。为眼睛、鼻子、舌头而吃,但是却很少有人为了健康而吃;为五脏六腑而吃;为延年防病而吃。
不足方寸的小小舌尖,遍布味蕾,是味觉神经最集中的地方,无疑,通过品尝、进食美味,人们从口腔中得到了享受与满足。天下再好的美味,过了这个三寸之舌后,进了喉咙,就再也没有味道了。而真正被我们所吸收的,与美味无关,只是与食物里所含的营养成分是否满足人体需要有关。但我们却往往为了这短暂的美味享受而不顾健康,吃垮身体,吃出病来。
有哲人曾说过:“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中,有一半以上是为医生而吃的。”就是说,现在很多人的饮食不合理,吃出病来了,给医生创造了对我们治疗的机会。
看来,如何改变为脖子以上而吃的坏习俗,也是一个常被忽略的大问题!但为了我们自身的健康,改变如此错误的观念,也是很重要的。
口味太重
与满足口腹之欲相关的是,国民普遍口味太重。随着我国南北方交流的频繁,人口流动的增加,各地饮食方式在很多地方得到了传播。笔者曾接受某电视台的采访,主播调侃地说:我们这儿的饮食特点是“重油、重色、重盐”。笔者认为这不是个别地区现象,不仅是对当地百姓饮食方式的概括,从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我国居民“口重”问题的很好总结。
我国居民“口重”的现象比较突出。许多家庭烹饪强调口味,用盐量、用油量比较大,在饭店里吃饭,这种现象更明显。统计表明: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为12克,酱油为8.9克,摄入量处于极高水平。科学研究早已证实:过量摄入盐是健康的有害因素,不仅会导致高血压、中风、心脏病等,同样也是癌症的促发因素。
据近期的美国研究认为:少吃盐可以明显减少心脏病的风险。为预防心脏病,美国专家建议每人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5.8克,超过40岁的则要少于3.8克。然而,许多快餐,之所以受孩子青睐,就是因为重盐重糖而味重。有研究报告显示,食用一份标准比萨套餐,平均每人每餐摄入盐分12.3克,而健康的警戒线是成人每人每天6克以下,6岁以下儿童每日3克以下。
烹饪重油
现在很多居民对食用油存在着认识“误区”:认为吃荤油不好,多吃点素油没关系。60~70年代,由于营养不良,人们喜好食动物脂肪。但80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动物油脂的危害,开始远离动物油,改为多吃植物油。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人每日食用油的摄入量25克~30克左右,而调查显示,现在我国平均每人每天摄入44克。
然而,新近的防癌饮食主张:植物油亦应限量,绝不是多多益善。
鉴此,一些大城市的政府部门已经有一个很好的举措,向社区居民免费发放控油壶和限盐勺。说明政府已认识到了目前我国居民膳食中存在的问题。这是个非常好的举措,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