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级营养师孙丽红
高级营养师孙丽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012
  • 关注人气:82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孔圣人的“食不厌精”到如今的“食不厌粗”

(2016-12-16 10:50:16)
标签:

粗粮

食不厌精

食不厌粗

食养

健康

                                  从孔圣人的“食不厌精”到如今的“食不厌粗”
          随着时代的变化,食品加工行业的发展,人们可以尽情享受各种精美食物。对谷类而言,人们也越来越青睐那些精美的食品。因为精加工的食物口感好,外形也好看,因此很受人们偏爱。

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论语.乡党第十》记载的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似乎给喜欢吃精美食物的人,提供了很多借口。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提出“食物要做的越精致越好,烤肉是越细越好,这样味道才更好,也便于咀嚼和消化”,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同时也彰显了圣人恪守祭礼食规以示敬和文明科学的进食原则。

当然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态度,与其所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条件有关。当时人们普遍生活水平不高,营养不良的人群远远高于现在,因此那个时候多吃些富含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的精加工食物,对提高人群身体素质、改善营养水平,有积极作用。但如今因营养过剩导致的富贵病,如高血脂、肥胖、糖尿病等发病率越来越高,粗加工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往往更适合于现代人,所以孔圣人的食不厌精在新时代或许要改成食不厌粗更为合适。

粗粮有益健康,营养何在

在对谷物进行精加工生产的大米、面粉、面包、糖的过程中,会丢掉外层谷皮、糊粉层和胚芽里的各种营养素,失去其中的膳食纤维和一些微量成分,如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也就是说太过精制的食品,其所含的营养成分已经被大打折扣,要改食未经精加工的粗粮或杂粮,如大麦、小麦、燕麦、糙米、玉米、高粱、薏苡仁、小米等。虽然此类食物口感不如精致食品好,不易消化,但其营养价值高,除了含有丰富的淀粉外,它们也是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也富含钾、镁、钙、磷等矿物质。

  粗粮对健康的益处

日本大学有学者研究发现:平时好吃高糖类食物(即精制甜品)的人,患肿瘤的机会比普通人高45倍。一项欧洲研究发现,血糖水平较高的妇女罹患癌症的风险也比较高。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有这种关系。而且,即便身体并不胖,血糖高也会带来更大的癌症风险。这些引起高血糖反应的食物,主要就是精白米面制成的食物和甜品。

大量的科学证据揭示:多吃粗粮、杂粮和粗纤维类食物,能够减少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而且还有多项研究证明,这种膳食能显著地减轻体重。各种天然状态的植物性食物几乎都有利于肿瘤的预防。

因此,为了长期维持人体健康,人们应该改掉食不厌精的坏习惯,多吃粗加工的谷类,限制摄入精制糖。根据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和体质状况,推荐每天来自碳水化合物的热量占总热量的50%65%为宜,而其中精制糖所提供的热量占总热量10%以下较合适。

不是粗粮就好,还得讲究加工方式

  不同的加工方式,对食物营养价值也有很大影响。有研究发现,不同烹调方式对食物中B族维生素含量有明显影响。经粗粮加工的米饭、面条、油条、小米粥经过烹调后,其中所含维生素B1的含量分别是原来的39%69%018%;维生素B2的含量分别是原来的50%71%50%30%;维生素pp的含量分别是原来的24%73%52%67%;而面粉出粉率越低,其中所含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和维生素的含量就越低。

  现在研究认为,不论哪种粗粮,都是以蒸、煮等少油、少盐的烹饪方法为佳。比如,小米、燕麦、薏苡仁等,都适合煮粥喝,营养又养胃。

粗粮虽好,如何吃“粗”很重要

1)患有胃溃疡、肠炎、腹泻的人群,最好少吃。

2) 粗细搭配可互补:粗粮因为加工程序较少,往往不易消化。可以采用粗细粮混搭的食用方式,如饮食搭配以6份粗粮、4份细粮,就很适宜。现在市场上常出现的各种杂粮粥和杂粮米,往往里面含有粳米、杂粮和各种豆类,就是很好的食物搭配方法,可以适当多选用。

   一句话,越是粗糙难入口,越是对健康有帮助。对食物来说,回归愈往自然的方向走愈好,从最天然的食品里,获得各种营养是最完整、最均衡和最健康的。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孙丽红”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从孔圣人的“食不厌精”到如今的“食不厌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