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养生之燥气当令,养阴润燥

标签:
秋分养阴润燥养生健康膳食 |

在饮食养生上,中医学认为,秋天以燥气当令,故入秋后常常会出现皮肤干燥、口干、鼻干和咽干,甚至大便干燥等表现,故中医认为秋季宜养阴润燥。正如《饮食正要》所云:“秋气候,宜食麻以润其燥。”可多食百合、五味子、鸭、山药、藕、梨、甘蔗等滋润的食物。
同时,中医学认为,苦味性燥,苦燥之品易伤津耗气。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言:“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金匮要略》也提出:“肺病禁苦”的观点。其实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就是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的,因此,秋令饮食养生应忌苦燥。
紫菜香菇芋艿羹
原料:紫菜10克、香菇20克、芋艿250克、盐、味精、淀粉适量。
做法:香菇用水泡开,切成细末;紫菜撕成碎片;芋艿切成小块。锅中放油,油热后放香菇煸炒盛起;芋艿放锅中文火煮烂,加盐、味精、淀粉起羹,最后放入香菇、紫菜,烧熟即可。
芋艿又称芋头,亦蔬亦粮,被视为“农家最重之蔬”。中秋时节,很多家庭都会吃芋艿,用芋艿蘸糖吃,清清的芋香,满满的幸福,秋分也是芋艿成熟的时期。中医认为,芋艿可健脾胃,《别录》言其:主宽肠胃,充肌肤,滑中。《滇南本草》云芋艿:治中气不足,久服补肝肾,添精益髓。芋艿块茎中的淀粉含量高达70%,口感特别绵糯,高淀粉含量可益脾胃,因此常吃芋艿能补脾胃、强身健体。因其含有较多的多糖类胶体物质,可防治便秘,有习惯性便秘的人常吃芋头,能润肠散结,通畅大便。芋艿热量低,膳食纤维含量丰富,肥胖之人可用其代替一部分粮谷类主食,以减少其他粮谷类主食的摄入。
原料:嫩鸭1只、党参10克、白术20克、藕,调料适量。
做法:老鸭去毛及内脏,洗净,放入锅中,氽水捞起备用;将党参和白术装入纱布袋中备用。锅中加老鸭、清水、黄酒、葱和姜,旺火烧沸,改用小火炖至熟烂,再加入纱布袋和食盐,炖约半小时即成,食用时,去除纱布袋,食用鸭肉。
中秋前后,人们最喜欢食用藕、芋艿,我国很多地方还有中秋吃鸭的习俗。俗话说“秋高鸭肥”,秋季是鸭最肥壮的季节,也是滋补上品。《本草纲目》记载:鸭肉“主大补虚劳,最消毒热,利小便,除水肿。”鸭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适宜于滋阴养津以防秋燥,凡见身体虚弱、低热、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者,食鸭肉最为适宜。现代营养学发现,鸭肉的蛋白质含量比畜肉高,鸭肉主要含有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量明显比猪肉、羊肉少。党参、白术,可益气健脾,在鸭肉汤中添加党参、白术、增强补益作用,使得本款汤品成为一道秋季养生补益、强身健体的佳肴。
南瓜桂花饼
原料:南瓜500克、糯米粉100克、面粉50克、桂花、冰糖适量。
做法:南瓜切块放入微波炉,高火8分钟左右至熟,将南瓜搅成泥。桂花研成末待用。糯米粉里加入南瓜泥、冰糖粉和桂花末,搅拌揉成面团,放在撒了干面粉的菜板上,擀成小圆饼。油烧热,将南瓜小圆饼炸至两面金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