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癌症,倡导健康生活

标签:
健康癌症生活方式饮食熬夜 |

每年的4月15-21日都是全国的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是:科学认识癌症,倡导健康生活。各地都会开展相应的活动,向大家宣传科学的癌症防治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对癌症的误解和恐惧,帮助大家科学防癌抗癌!
癌症人数面临“井喷”
近几年,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对于中国的癌症发病人数,可以用“滚雪球”一词来形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披露,全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估计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我国居民一生罹患癌症的概率为22%。2000年全国死亡人数731万人,其中有600万人是死于慢性病,其中140万是因为癌症而死亡的,占19%,大概五个国人当中就有一个是死于癌症。
生活方式:锻造癌症高危的主因
众所周知,癌症有个“高危人群”之说,指那些比一般人更容易被癌症盯上的人群。何以有高危人群?从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来看,遗传及基因的影响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而正是不良的生活方式等,造就了如今的癌症高危人群!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人群生活压力和工作紧张感在加剧,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已经迅速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城市人群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昼夜颠倒等的生活方式成了社会常态,所以很多人的健康出现了问题,敲响了警钟,久而久之,常会发展成严重的病变。
文明使人类远离自然
格里夫斯教授2010年出版了《癌症:进化的遗产》(Cancer:The Evolutionary Legacy)一书,他从进化论的观点探讨了人类为什么得癌症这个问题。在他看来,癌症是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人类随着文明的发展进入了高度发达的社会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和人类的基因不再同步,于是陷入了先天与后天不相协调的困境。“这好比遗传学是靠走路前进,根本跟不上也无法适应之后涌现的各种社会习惯,导致的后果就是损伤累积,在身体里发生癌症的风险越来越大。”他说。而借用美国人类学家博伊德·伊顿(BoydEaton)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是享受这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生活的石器时代人。”
格里夫斯认为,对于约90%的癌症,主要的风险因素,除了构成个体的遗传基因外,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一些我们接触的物质会直接损伤DNA,或者由于生理压力转化为组织和细胞的增殖和氧化应激反应,DNA最终会像绷紧的橡皮筋一样突然断裂。慢性暴露和损伤的过程背后重要的调控因素是个体的遗传基因、饮食习惯和能量平衡,对于遗传基因我们无能为力,但是后两个因素和社会及文化密切相关。飞速进行的社会发展和新生习惯,与我们作为裸猿的相对呆滞的基因遗传极度不匹配,人们的行为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从而极大地增加了患癌风险。
确实,癌症被认为是一类与生活方式有关的慢性病。每个人身上都既有原癌基因,又有抑癌基因。一般情况下,它们都处于封存不动状态,但在特殊情况下,原癌基因易被激活,或抗癌基因丢失及失活,人就会被癌症盯上。而原癌基因的被激活和抗癌基因的丢失,常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等自身因素有关。
挥霍,加剧着“内乱”
研究确定:不良生活方式是通过加剧“内乱”而影响着癌症的发生发展的。有鉴于此,1998年8月第17届世界肿瘤大会上专家们明确提出:“人们若想远离癌症,最有效的途径是彻底改变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所以,当务之急,要赶紧改变观念。要知道,身体就像机器一样,需要定期维护。正如《黄帝内经》中所云“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说的也就是这种预防为主的观念。
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防癌抗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