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季来临,天高气爽,降水量开始减少,到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且显现出秋燥时令主气。气温显著下降,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阴阳代谢也出现阳消阴长的变化。
《素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灵枢》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古人告诉我们,人与大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应该顺应四时季节气候的变化而调养自己,顺应四季中春天万物复苏、夏季生机勃勃、秋季万物肃杀、冬季万物收藏的季节时令,这是四季气候变化的特点。秋属金,其气燥。秋季天地之阴气从始盛到渐长,阳气随之开始衰弱,秋风萧瑟,气候转凉而出现天气清凉劲急,万物萧杀的自然状态。
秋天主四季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中的燥气,此气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致病的,但是当秋令气候太过或不及时就会由“燥气”变成“燥邪”而使人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燥胜则干”,又中医五行理论认为,肺属金,秋季燥邪为患,与肺相应,故肺系易受损。肺系受损,根据中医五行金生水理论,则出现“金不生水”,而易见燥咳、口渴、咽喉干涩、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证候。其中皮肤干燥、脱屑,毛发干枯不荣,脱发等均较其他季节为甚,再加之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大量出汗,津液丢失明显,所以时至秋季,人体相应出现一派秋燥迹象。
根据中医五行生克理论,肺生金,肝属木,金克木。如肺金不足而反被木克,出现木火刑金,可见干咳或呛咳,痰中带血,胸胁胀痛,性情烦躁易怒或忧愁不断。
不同疾病和体质的人对于秋季燥热的气候、变化较大的温差的反应有明显差异。如阴虚火旺的人,阴津本已不足,当处于秋季燥热之际则更易使阴津受损而使咽干口燥、唇干舌燥,大便干燥的症状加剧。肿瘤患者放疗后往往津液损伤明显,很多患者出现唾液分泌减少,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甚至出现肺部纤维化的表现,所以对于这类患者来说,秋燥会加重相应副反应,对他们来说,秋季很难捱,所以在饮食上要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以缓解燥热损伤的一派症状,对于秋季的食养,在下次博文中将专门讨论。
对于阳盛体质的人群,平时即表现一派热盛于内的表现,出现形体壮实,面赤时烦,声高气粗,喜凉怕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热赤,大便熏臭,
对于这类人群,往往秋季燥邪偏盛,会进一步加重内热表现,所以平时要注意清淡饮食,不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宜少吃火锅、辣椒、花椒等,多吃水果蔬菜,避免过度劳累。
秋季来临,很多老肺病患者也开始出现一些症状。由于长期患有肺病,这类患者肺功能偏弱,肺气虚,往往有喘咳表现,由于天气转凉,肺气虚弱的人,卫表不固,在这期间,稍不注意,便会因着凉而引起感冒,或使“老慢支”旧病复发。临床中很多肺癌患者,体质偏弱,气虚乏力,面色苍白,常自汗出,且动则尤甚,心悸食少,很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病,所以这类患者要补益肺气,增强免疫力,不妨可用黄芪、防风和白术煎汤饮用,可固护益气固表,扶正祛邪。
老年人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肿瘤放化疗期间的人,由于精血日渐衰少,肠液干枯,在此燥邪当令之际最容易出现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的表现,所以对于这类患者,平时饮食上要注意多食用具有养血作用的食物。
如芝麻杏仁蜜:蜂蜜50克,甜杏仁1O克,黑芝麻3O克(研末),调和蒸熟,每日分2次服,用于血虚肠燥便秘者。
核桃芝麻散:黑芝麻100克,核桃仁100克。黑芝麻和核桃仁洗净,入锅炒香研碎,加适量的白糖搅拌,每次吃10克,每日2次。
蜂蜜30g,细盐1g,沸水调匀食用,早晚各1次,用于肠燥便秘。
菠菜250g,生姜25g。锅中加水1O00ml,烧沸后加入菠菜,2分种后捞出晾凉,之后加姜汁及各种调味品拌食,用于肠燥便秘。
秋季也是肠道疾病高发的季节,腹泻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医学上,通常把发生在秋季,先出现发热、咳嗽等感冒症状,随后出现水泻,称之为秋季腹泻。轻者食欲不振,严重者会导致水分、电解质和葡萄糖的丢失,从而出现脱水和酸中毒。
对于脾虚湿盛之体的人来说,在夏秋之交因热而多雨,湿热交织,侵犯胃肠,或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脾阳气,使脾的运化失职而引起寒湿或湿热泄泻。脾阳虚体质的人多易在深秋天气寒凉时,因机体对寒凉刺激非常敏感,加之本身脾胃的抗病能力低下,如果饮食不节、不洁,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疾病而出现反酸、胃胀、腹痛腹泻等症,或使原有的肠胃病加重。对于先天脾肾不足,或后天脾失所养的儿童而言,其胃肠道的抵抗力较低,一旦饮食不洁就非常容易受邪而引起秋季腹泻。
总之,秋季气候变化大,由热转凉,人体也要适应这一变化。如《灵枢•四时气》说“四时之气,各有所在”,就是说四季气候各有各自特点,养生就应顺应这一变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