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红:深圳卫视《天天养生》8月2日:养生警惕——口味重的误区

标签:
孙丽红深圳食用油植物油高盐健康 |



【主持人】近2年,人们形容任何事情都爱用“重口味”这个词。什么都是重口味,总之无“重”不欢啊。其实很多家庭的口味都很重,炒菜的时候用油量很大,重油重盐重色。究竟该不该重口味?
(误区一)食用油吃的越多越好
【主持人】孙教授,过去有句老话叫做“盐多菜不坏,油多饭菜香”;近年来很多人又意识到,油脂摄入过多会带来“肥胖、三高”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于是又开始节制吃油,相信少油、无油饮食才健康。到底该吃多少才算健康呢?
【孙丽红】对。经常看到报道说企业的饭菜差、学校的饭菜差,主要原因都是说没有油水。还有一些减肥的人,几乎无油无盐。两种极端都不好。每天25 -30克
【70年代】这样一比较,看来我每天吃油是太多了。我家里超市里买的油壶,我有时为了图方便,也不用小的油壶,拿起整瓶油就直接往锅里倒油,有时一不注意就倒多了,看来以后真要注意了。
(误区二)油温是否越热越好?
【70嘉宾】油温怎样控制呢?要用温度计量吗?
【孙丽红】炒菜全过程中油温都不能太高。炒菜前放入炒锅的食油烧至五六成热即可下菜煸炒,炒菜时最好别让油“冒烟”了。烹饪不得当,再好的油也会变“坏”。
(误区三)动物油不能吃?
【主持人】现在有些女孩为了美,为了减肥,长期坚持只吃植物油,不吃动物油。其实也不对。你说是吗,孙教授?
【孙丽红】讲只吃植物油的弊端?如果长期不吃动物油,就会造成体内维生素及必需脂肪酸的缺乏,影响人体的健康。并不是说一味的只吃植物油,不吃动物油,就能有利于身体的健康了,其实在一定的剂量下,动物油(饱和脂肪酸)对人体是有益的。植物油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特别是亚油酸含量较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容易发生氧化,导致人体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俗称自由基,促使人体不断衰老,健康受到影响,甚至会导致癌症的发生。所以植物油摄入也要适可而止,所以每天不超过25g为宜。 如今一些大城市的政府有一个很好的举措,向社区居民免费发放控油壶和限盐勺,这是个非常好的举措,值得大力推广。
(误区四)油越贵越好?
【主持人】孙教授,琳琅满目的品种,有些人会认为油越贵越好?
【孙丽红】在选择植物油时,我们要注意植物油的合理搭配,每种食用油所含各种脂肪酸比例都不相同。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合理选择多种食用油(如花生油、玉米胚芽油、大豆油(α-亚麻酸)、芝麻油和核桃油等)搭配使用,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均衡营养,并且保持摄入油脂的热量占总热量的30%以下,且偏低为好。或一段时间用一种油,下一段时间换另一种油,因为很少有一种油可以解决所有油脂需要的问题。
(误区五)油的颜色越重越好?
【孙教授】越浅越好。食用油的正常颜色呈微黄色、淡黄色、黄色和棕黄色,油的色泽深浅也因其品种不同而略有差异。一般高品质食用油颜色浅,低品质的食用油颜色深(香油除外),劣质油比合格食用油颜色要深。购油时应选择透明度高、色泽较浅(但芝麻油除外)、无沉淀物的油。
(误区六)盐多菜不坏?
【主持人】有句老话“盐多菜不坏”。我发现南方人吃的咸鱼象北方人吃的咸菜一样咸,而且不管是在南方北方,很多人拿咸菜咸鱼当家常小菜、下饭菜,饭桌必备。有些地方是口味重,放的盐很多。其实不好。
【孙丽红】前面的膳食宝塔也提示每天6克盐左右,但实际上2002年全国卫生部、国家统计局等联合举行的“全国居民第4次健康普查”反映健康隐患,盐的摄入量超过了推荐量的一倍多。
【主持人】我们大家一般都知道,咸鱼咸菜是高盐食品,很多老百姓也知道盐吃多了不好,但不知道还要警惕哪些高盐食品?
【孙丽红】味精、酱油这些调味品含盐都很高。尤其要小心你身边的“隐形盐”。比如,超市食品中,薯片、泡面含盐量就很高。在外就餐时,含盐量高的菜也会让你“防不胜防”,比如北方人爱吃的红烧菜、炖菜、老鸭汤等,尤其要注意控制。另外如关东煮汤汁——半碗300克的关东煮汤汁,可能就含高达615毫克钠。事实上,自家熬的汤,钠含量也不少。在外就餐时,尽量不喝汤,尤其是过咸或过于鲜甜的汤。主食拌酱——吃拌饭、拌面等主食时,通常会加入许多酱料,容易吃进过多的钠。果蔬汁——有些果蔬汁为了增加风味,在加工过程中会加盐,1瓶可能就含162毫克钠。解决方法:白水是最好的饮料,或者选择低钠的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