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天学点心理学|应激障碍

(2017-08-15 00:20:16)
标签:

杂谈

晨晓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郝晓晨

最近因为四川地震,目睹地震的人也好,经历地震的人也好,打游戏队友挂机了也好,因为四川地震想起汶川地震的人们也好。


这些都属于应激,所以今天就来给大家写写应激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障碍。


(一)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是一种异乎寻常和严重的精神刺激,即刻引起的应激相关障碍。


强烈持久的精神刺激因素是导致本症的直接原因,这些因素既可能是地震、火灾、水灾、交通事故、亲人死亡等严重生活事件,也可能是家庭不和、邻里纠纷、工作严重受挫、长期与外界隔离等持久而沉重的情感创伤。


急性应激障碍除了精神刺激因素本身之外,还与个体当时的健康状况和造成内心冲突的严重程度有关。健康状况比如月经期、妊娠期、慢行躯体疾病、过度疲劳等因素。内心冲突则与个体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如受教育程度、爱好、价值观等。


急性应激障碍是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后的很短的时间内出现的,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可在两到三天(通常是几小时内)就迅速缓解;如果刺激源是持续的或不可逆的,症状一般在2~3天后开始减轻,通常在一周内逐渐缓解,最长不超过1个月,预后良好。


具体表现:


1)个体在受到剧烈的、严重的精神刺激之后立刻(通常在1小时以内)。症状为有强烈的恐惧体验,情感迟钝甚至为木僵的精神运动性抑制,以及意识障碍。


2)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反应性(心因性)兴奋。比如:话多而乱、叫喊、过度乱动、无目的漫游等。

      精神运动性抑制表现为反应性(心因性)抑制。比如对外界刺激无任何反应,表情呆滞,不动不语等。

       意识障碍表现为反应性(心因性)意识模糊状态。比如出现定向障碍,对周围的事物不能清晰感知,自言自语,内容凌乱,表情夸张,恐怖,动作杂乱,无目的或冲动毁物等症状,且事后不能全部回忆。


同时,急性应激障碍常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出汗、脸红、手抖、心跳过快、呼吸急促等。


以上症状可能混合出现,也可能相互转换。


⚠️注意要点:


1)急性应激障碍是由剧烈的、严重的精神刺激引起的,常表现有强烈的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郁症状以及意识障碍。

2)起病急骤、病程短暂。

3)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治疗:


急性应激状态,病程较短,所以让个体尽情的宣泄情绪,支持性心理治疗为主。

对于抑郁情绪或躁狂症状明显,严重的个体,可服用抗抑郁药或精神病药物。

心理治疗可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通过解释、分析、支持、鼓励、指导等方式帮助个体尽快摆脱应激状态。


(二)急性应激性精神病


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是一种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属于“急性应激障碍”的亚型。


症状和应激源密切相关,以妄想和情感症状为主,多能被他人理解。起病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治疗之后,可在短期内恢复(仅个别病人病程超过1个月),且预后良好,一般无人格缺陷。


具体表现:


1)妄想主要为被害妄想和关系妄想。比如:坚信有人要伤害自己,周围的人都对自己不怀好意,指手画脚等。


2)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应性(心因性)抑郁状态或躁狂状态。


反应性抑郁状态表现为:个体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下,出现情绪低落、悔恨、愤怒、抑郁、悲观、绝望、自罪自责等症状,严重时有自杀行为;同时还伴有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兴趣缺乏、对未来失去信心等症状,但没有精神运动抑制现象。这种抑郁状态没有抑郁症昼重夜轻的特点,个体的情感和行为能被他人所理解,与外界接触尚好。


反应性躁狂状态表现为:情绪兴奋、欣快、言语和动作增多,并明显具有夸大的特点,严重时可出现伤人、毁物等行为,多数伴有失眠。内容与精神刺激相关,易被他人理解。


⚠️注意要点:


1)发病前遭受了强烈的精神刺激。

2)起病急骤、病程短暂。

3)有妄想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治疗:


因为起病急骤,病程短暂,所以以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治疗为主,并配合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个体症状消失后可持续服用数周再可停药。遵医嘱!!!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一种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如遭受酷刑、被强奸、目睹他人车祸、遭受地震、受到胁迫等,从而引起延迟出现并长期持续的应激相关障碍。


此障碍不一定即刻发作,潜伏期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一般很少超过6个月,病程波动,多数患者可恢复,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多年不愈的慢性病程,或转为持久的人格改变。


具体表现:


1)反复出现创伤性体验。创伤性情景不由自主的涌现,闯入个体意识或梦境中。


2)持续性回避。个体极力回避对创伤性情境或活动进行回忆,并极力避免与创伤有关的人、物和环境等。


3)持续性警觉性增高。个体注意力难以集中,对细小刺激易产生惊跳反应;入睡困难或易惊醒;遇到与创伤事件相关、相似的情境时,会出现明显的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跳过快、出汗、发抖等)和强烈的内心痛苦体验。比如经历过汶川地震的人群,有部分人对这次的四川地震又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


此外,个体也多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少数人会偶尔出现由突然唤起的创伤性回忆或刺激引起的急性惊恐发作或攻击行为,或者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和对未来失去信心,自杀观念也比较常见。


⚠️注意要点:


1)创伤后应激障碍是遭受了异乎寻常的创伤事件或情境,并伴有反复出现的创伤性体验、持续性回避或警觉等症状,且不符合其他心理障碍的诊断。

2)精神障碍延迟发生,症状至少已3个月,病程持续可长达多年。

3)社会功能受损。


治疗:


1)同上面一样,主要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通过解释、分析、支持、鼓励、指导等方法帮助患者尽快摆脱心理创伤造成的影响。


2)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改变患者回避现实的不恰当行为方式,提高内省力和适应能力。


3)焦虑、抑郁和警觉过高的患者,也可服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等。


愿每一个人,在了解这些的过程中,给予身边的人更多的支持和鼓励,面对大自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渺小的,希望在了解这些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蜕变成更好的自己,在人生的路上遇到更美好的自己。❤️


心理咨询,情感咨询,请联系:13818511011.


http://tva4/crop.0.4.1242.1242.1024/a54becbdjw8f9wqmd5zxcj20yi0yq40w.jpg
郝晓晨医生
上海 上海 上海市
晨晓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更多内容请点击此处 ➔ 我的诊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