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医护人员客观公正 |
郝旭光
原文发表在1月11日《经济日报》。如果对医生有最起码的正面态度,可能也不会如此行事,从而引起舆论大哗。
西安凤城医院医生 “手术室自拍事件”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种评论纷至沓来。根据心理学选择性知觉的说法,人们在即评判客观事物时常常会依据自身内部因素及外部环境的影响来进行,因而带有相当程度的主观性,往往不一定能做到准确。内部因素包括价值观和态度、个性、需求和动机、知识和经验等等,外部环境包括当时的社会氛围、舆论等等。实际上,由于个体知觉的差异性和错觉的存在,知觉到的世界不一定是现实的世界,A知觉到的世界不一定是B知觉到的世界。
因此,人们在做出某种重要判断时,一定要问自己,看问题是否受到人格、价值观、动机、态度、情绪的驱使?是否夹杂了自身的期望、兴趣、经验?是否收集到足够的信息?是否了解事情的真相?是否受到外界的干扰?只有认真思考了这些问题,才有可能全面、客观、公正对新的现象做出判断。
这次医生 “手术室自拍事件”的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患者腿部严重受伤,在就诊过的其他医院只能截肢的情况下,西安凤城医院收治了这位病友,并尽最大努力为这位病人进行了手术。当时手术难度很高,手术从早上10点进行到下午5点半,医护人员们没吃没喝做完手术,终于为患者保住了左腿。因为手术成功,大家非常高兴。而手术室即将搬迁,这间手术室的最后一台手术取得圆满结果非常有纪念意义。所以患者打完石膏即将出手术室时,大家就一同拍照留念,为患者庆祝,为手术室留念,为自己的努力和成功自豪。
之所以成为一个事件,是后来一名医生把照片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 12月20日,朋友圈里的一位“微信好友”将照片上传微博,并配上了评论:“难怪医患关系这么紧张…”。随后,媒体官方微博根据网友爆料进行了报道,看到这些报道,众多网友本能的第一反应是,医生不顾病人安危,摆POS玩自拍,实在是有失职业操守,一时间舆论大哗。2014年12月21日,西安市卫生局迅速通报了此事的调查处理结果,根据通报,医生自拍所在医院被处以多项行政处罚,包括对常务副院长记过处分、留职察看一年,分管副院长免职等决定。
当然,严格说来,正常手术时在手术室是不能拍照的。可是第一个从朋友圈里看到照片发到微博的人,如果对医生是正面的态度,如果认真地问了上述问题,确认自己没有受到自身态度和动机的影响,可能不会主观地加上那句“难怪医患关系这么紧张…”的评论,从而客观上起到了“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在于医生”的作用。只根据朋友圈的一张普通照片就做出这样的判断,就指责医生,自己是否应该反思,自己了解事件的真相吗?不了解事情的真相,这样轻易发声,是否有激化并消费医患矛盾之嫌?为什么自己的标题不是“成功后的喜悦” ?如果是这个标题,结果会是什么样?
媒体官微看到这篇微博后也该问问自己上述问题吧?发声前做了深入的实地访谈吗?了解事情的原委吗?是否也有借关心、同情病人的道德高地来增加点击率?
卫生主管部门更应该问问自己上述问题,并且还要问问自己遵守规则了吗?有没有越位?这么快就做出这么严重的处罚,到医院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吗?据说是经过调查,那人们就想问,是否调查了当事的医护人员?是否调查了患者?有听证吗?允许被处罚者申诉了吗?这么快的处理,有没有面对舆情推卸责任、危机公关的嫌疑?
由此可以看出,上面三个环节很难称得上职业和理性,很难谈得上客观公正。如果能对他人有最起码的尊重,对医生有最起码的正面态度,可能也不会如此行事从而引起舆论大哗。
在这次医生自拍事件的报道中,从开始的一边倒批评医生,到同情医生的舆论又变成主流,使得这场风波慢慢平静,媒体、网友“主流观点”的变化和逆转,得益于后来媒体的职业:不是根据自己的态度和期望等等内部因素,不是道听途说,断章取义,而是是用理性的视角,实地调研,多方求证,采访当事人,了解事情的真相,然后公正、客观地对事件进行完整还原。正是因为后来媒体还原了整个事件后,网友们才知道这张合影的真实背景。后来的媒体采访过患者,患者表示,当时他在手术台上,医生拍照他也知道,他力挺医生们,“医生辛苦那么久保住了我的腿,想不通大家为何要批评他们。”
这给人们很大的启示:在目前医患关系特殊的背景下,是否也该客观、公正报道医护人员的情况?客观地定位医患关系?
不能否认,确实有一部分医院,片面追求盈利,确有个别医生,职业素质不高,但这不是主流。回忆一下非典时期,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工作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上。看看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发生后,医护人员得到消息后的第一反应是自觉、自发地迅速赶往医院参加救治伤员的工作。很多优秀的医务工作者,默默地奉献,公众又了解多少?
现实生活中什么工种比医生劳动强度大、风险大?儿童医院的医生一上午需要看多少病人?有喝水、上厕所的时间吗?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有的甚至达到数10小时。全神贯注,高体力、高度紧张的工作,正常人来站站试试?医生加班多,风险高,责任大,还要背负骂名?
上述内容,只是医护人员真实情况的一小部分。相信即使只了解了这一小部分,发第一条微博的那位朋友看到照片后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成功后的喜悦”了。那该多好!我们期待着。
(原文发表在2015年1月11日《经济日报》,题目,“别给眼镜‘着色’”。链接
http://paper.ce.cn/jjrb/html/2015-01/11/content_228264.htm。
2015年1月12日发布在中国企业家网独家专栏“郝论领导力”,题目,“你想不到版本:‘手术室自拍事件‘ 背后的故事”
http://www.iceo.com.cn/idea2013/2015/0112/298663.shtml。
本博文为作者原创,网络转载务必标明作者并给出原文链接,如需沟通可通过微博 “郝旭光”发私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