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回三峡:巫山三台

(2020-07-29 11:26:40)
标签:

地理

历史

三峡文化

旅游

分类: 梦回三峡

梦回三峡:巫山三台

去巫山旅游,除了小三峡、小小三峡、古八景、十二峰,还有“三台”。

巫山“三台”指楚阳台、授书台、斩龙台。三台的位置参见下图。

梦回三峡:巫山三台

巫山“三台”位置示意图

 

 

楚阳台

巫山老县城西北约2里远的高丘山耒鹤峰上,有高唐观遗址。此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遥对南陵,远眺巫峡西口。在过去千年内,这里建筑辉煌,庙高寺阔,香火兴旺。尽管该地仅存玉皇阁和一些碑刻与对联,但仍是世界各地游人慕名光顾之地。

 

梦回三峡:巫山三台

巫山城西北二里高丘山上楚阳台遗址(郑云峰摄)

战国时,楚国宋玉《高唐赋》的序里,有一个关于高唐观故事:一次宋玉与楚襄王游云梦台,望见高唐观有云气腾起。襄王问宋玉,这是什么缘故?宋玉答,此为朝云。襄王再问,何为朝云?宋玉给襄王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楚怀王(襄王之父)到那里游玩,疲倦便睡,梦见一妇人,自称是巫山之女,朝是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在阳台山下。襄王听后,叫宋玉把故事写下来。宋玉写了《高唐赋》。

《高唐赋》中有这样一段: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从那时开始,历代文人以“云雨”喻作男女性事。以“巫山云雨”“夜梦阳台”比喻男女欢合。由此,高唐观也称楚阳台。

据明正德《夔州府志》及清乾隆光绪《巫山县志》和陆游《入蜀记》等文献记载,高唐观始建于战国,其后2000多年经历代维修、改建和重建不断演变。明洪武二年,因住观道士年老体衰,由心端和尚接管,改观为寺,又称高唐寺,既供佛又敬道,成了规模宏大的佛道合一寺观。同治十年,主持和尚觉安重修和扩建正殿、韦驮殿、钟鼓楼、客堂、饭堂、库房等。光绪十年,主持和尚仁法新建玉皇楼一所二层,有十六根石柱(石材从云阳运来),内供神像,并立有石刻碑文。高唐观的殿宇房屋依序为灵官殿、钟鼓楼、正殿、碑廊和玉皇阁等。正殿供奉了三龛神佛,前龛左为真武师祖,右为释迦牟尼,后龛供奉观音铜像。遗址西侧原有一池,相传即为楚王燕游之所。1949年前后的高唐观,有殿宇房屋20余间,占地面积超过6亩。山门前有30级石梯,拾级而上可见门楣上“阳台胜景”四个大字,进门迎面供奉一尊弥勒佛,中梁悬着“古高唐”的匾额。出殿有一平地,平地上竖着高杆,杆顶悬一盏灯,据说是供神佛夜间往来之用,故称天灯坝。由天灯坝左侧登十八级石梯,即为楚阳台旧址。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凡来巫山,必留诗文。人们根据自己的感悟,对楚王褒贬不一。唐代李商隐受朝廷派别斗争影响,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五年(851年)11月赴西川任节度使期间,路过巫山,留下一首七绝《过楚宫》:“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此诗语言优美,音调和谐,明快感人。对楚王沉迷梦中神女,幽默地微微讥讽,耐人寻味,颇有代表性。

国家准备兴建三峡大坝,楚阳台经过三次抢救性发掘:前两次在2001年,后一次在2016年。资料显示,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超过7100平方米,共发现房址遗存6处、灰坑近30个、墓葬100余座。重庆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人员周勇介绍,高唐观遗址发掘出的文物,时代分属西周、战国、西汉、新莽、东汉、南朝、宋、明、清等。以战国、两汉至南朝墓葬遗存和明清宗教遗存的收获最丰。

 

梦回三峡:巫山三台

高唐观遗址发掘中期航拍(选自周勇论文)

巫山政府可能会在遗址上建“川东第一名刹”高唐观公园。

 

 

授书台

授书台位于青石上游长江南岸飞凤峰山脚下,遥对神女峰。

 

梦回三峡:巫山三台

传说授书台遗址(选自《徒步三峡》刘世昭摄)

梦回三峡:巫山三台

授书台遥对神女峰(选自《三峡赋画》)

授书台与两个传说人物有关,授书人神女瑶姬,受书人治水大禹。

关于治水的大禹,无论是《史记》、《左传》、《尚书》、《诗经》、《孟子》、《墨子》、《庄子》,还是《水经注》、《山海经》、《淮南子》、《太平广记》、《楚辞》等都记载了他治水的故事。三峡人传说,大禹也曾到三峡治过水。

大禹来到巫峡,由于巫峡岩石异常坚硬,又有鬼神不时作祟,大禹在巫峡治水十分艰难,一筹莫展。瑶姬在天宫看到了三峡水患,见两岸黎民生活困苦,又见大禹辛劳无助,她带着天书偷偷下凡。神女托梦给大禹,让他到飞凤峰山脚下一平台上准备接收天书。大禹如约而至,向天祭拜毕,神女出现在平台前的云彩中,交给大禹一个金光闪闪的匣子,告诉他认真研读,治水大功可成。说完,神女瞬间消失。大禹捧着书匣,再三拜谢。打开书匣一看,原来里面放着一本治水天书——《上清宝经》。书中全是天文地理,治水秘诀。大禹获此天书,得到神助,降伏了各种妖魔鬼怪,劈山开岭,治滩平浪,很快疏通了三峡,治好了泛滥的洪水。

从此,峡江人感恩神女的功德,把飞凤峰山脚下神女授书的平台,叫授书台。为了纪念神女,人们在台前修建了神女庙,在庙里塑了神女像,世世代代供奉香火。

授书台神女庙在巫山志书中有文字记载,可上溯到唐仪凤元年(676年)。那时的神女庙,规模不小,有“神殿三楹,献殿三楹”。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楚阳台神女庙改成了“凝真观”。在民间,直到建国后,当地人称此为“神女庙”。据《秭归县志》《云溪友议》《巫山县志》等史料记载,早在唐宋,神女庙的题壁诗就有近千首。沈佺期、刘禹锡、白居易、薛涛、温庭筠、李群玉、王周、吴简言、苏轼、苏辙等唐宋明清诗人,均留有神女庙的诗赋与碑刻。其中,宋代陆游在《入蜀记》中详细记录了神女庙及授书台:“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峯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峯,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峯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

三峡大坝蓄水,授书台遗址没入水下。

 

斩龙台

巫山县江南有条溪流,称错开峡。错开峡中,峡东有一根60多米高的石柱,人称锁龙柱。峡西有一巨大半圆形的石头,状如大鼓,上有50多平方米的石坪,人称斩龙台。

 

梦回三峡:巫山三台

错开峡锁龙柱(网络图片)

梦回三峡:巫山三台

从江面遥看锁龙柱(解特利摄)

 

梦回三峡:巫山三台

错开峡斩龙台(网络图片)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绿荫遍野,山川秀丽。一天,东海龙王的十二个儿子来这里游玩,随心所欲,翻云覆雨,兴风作浪。霎时,天昏地暗、洪水滔天,房倒人亡。恰好此时玉皇之女瑶姬带十二姐妹下界游玩,见此惨状,怒不可遏,率众姐妹怒杀了十一条孽龙。最后一只孽龙逃进了山洞,战战兢兢,不敢露面。数年之后,孽龙准备逃回东海龙宫,又不知向哪个方向走。于是,他变成一个白胡子老汉到洞外打听道路。他碰见一个老翁正在割草,上前询问去东海怎么走?老翁直起身来,用镰刀指着东边说:“这样走。”孽龙以为要向镰刀方向一样弯曲着走,就先窜向北,再转弯向东。这一来,孽龙向北错开了峡口,形成错开峡。孽龙一路向东又掀起恶浪,淹没了沿岸良田。瑶姬看见后,抓住孽龙,把它绑在错开峡东锁龙柱上,孽龙的头被按在错开峡西的斩龙台上。瑶姬一剑斩去龙头,为民除了害。至今,孽龙藏身的藏龙洞(在巫山县庙宇上坝)、错开峡东的锁龙柱、错开峡西的斩龙台仍在传说着孽龙的恶行与神女的功德。

 

 

巫山三台的传说,都与神女有关。在当地人眼中,神女是三峡最伟大的神,最正义的力量、最善良的化身,对于神女,三峡人无限爱戴,敬奉有加。

 

 

2020728日,于武昌阅马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