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回三峡
梦回三峡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342
  • 关注人气:1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回三峡:瞿塘峡(2)

(2020-07-25 14:14:55)
标签:

地理

历史

旅游

三峡文化

杂谈

分类: 梦回三峡

梦回三峡:瞿塘峡(2)

【上接《梦回三峡:瞿塘峡(1)》】

七道门洞口外有一处小平台,是“两观亭”遗址。两观亭原是六角凉亭,三重石阶,始建年代不详,年久毁废,至今仅留遗址。为什么此亭取名“两观”?皆因站在此亭,向上游可以看到瞿塘峡上端的夔门,向下游可以看到瞿塘峡下端的大溪口,上、下两观,瞿塘峡尽收眼底。

七道门洞口东侧是圣姥泉,这是传说中天宫圣姥在此布施的圣水。圣姥泉本是间歇泉,自瞿塘峡形成后即存在。古代,人们尚无科学常识时,以为此水乃上天所赐。最早文字描述此圣姥泉是南宋文学家及诗人陆游。他在《入蜀记》中记载此圣姥泉。文曰:“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可怪也。”徒步过往瞿塘峡的行人,经过此泉常来解渴,只须对洞口大呼:“圣姥,圣姥,我渴了!”洞口顷刻会涌出清澈的山泉。一呼泉出,再呼再出……太神奇!此泉神奇,且富含矿物质,甘洌可口,入茗尤佳。 梦回三峡:瞿塘峡(2)

七道门圣姥泉(选自《三峡古栈道》秦建明摄)

七道门至风箱峡之间,有一“天梯津”摩崖石刻,后有小字四行:“大清光绪子己丑集赀创开夔、巫两峡桥道,均逾年乃成,余万六千金,尽以涪文教。其倡议则泾县查宗仁,督工则合肥蒯德相也。旌德汪鉴书并识。”余下有刻印两方。这方石刻,是瞿塘峡施工完毕的记载。此石刻高3.3米,长约11米,位于向外凸出的悬崖峭壁上。乘船通过此绝壁的游人若关注,肉眼可见。 梦回三峡:瞿塘峡(2)

瞿塘峡石刻“天梯津”(选自《永远的三峡》郑云峰摄)

乘船经过风箱峡的游客,很远便看见峡谷绝壁上“风箱峡”三个大字。风箱峡,是因为峡里有风箱吗?其实不然,如同兵书宝剑峡里没有兵书一样,风箱峡里也没有风箱。这些意会的峡谷名称,实际上都是源于悬棺(岩棺)。明正德《夔州府志》中记载:“在瞿塘峡,半岩远望若露一匣,高悬不能至。”古人经过这段峡谷,只见断崖临江,岩缝高处有物酷似风箱。于是猜测:那么险峻且高的位置,怎么会有风箱?——那一定是鲁班放上去的。好奇的人们想一探究竟,可是怎么爬得上去?终于,清末有人攀援成功,从洞内取下了一具岩藏物。此物“扣之中空,作木声”。当获得者拿到奉节县城去卖,被县衙役发现而拘捕。县府确认此物乃盗来的古物,判其获得者将此物归还原处。时间跨越到1971年,又有两个采药人合力攀登上了“风箱”处,揭开“风箱”之谜。放置“风箱”地,乃是一溶洞。洞口有一岩棺,呈褐色,棺下有两三层人工堆砌的大石,石块大者如同棺之断面。棺木有一部分伸出石块,这正是从崖下观看到的部分。此棺被盗过,棺盖掀开后斜向一侧。经专家确认,此棺为战国或秦汉时岩棺,内有巴式铜剑、铜斧、木剑鞘、草鞋、汉初四铢半两钱等一批珍贵文物。这些悬棺及陪葬品,现在由奉节博物馆收藏展出。 梦回三峡:瞿塘峡(2)

风箱峡栈道(选自《长江三峡》)

梦回三峡:瞿塘峡(2)

风箱峡溶洞岩棺(选自《三峡古栈道》秦建明摄)

瞿塘峡内第一险滩,当数黑石滩。

黑石滩江北江南各有伸向大江的黑石,称为北黑石与南黑石。江两岸黑石梁上的黑石,坚硬如铁。这些黑石与三峡中所有岩石不仅颜色不同,而且质地也完全不相同。这种岩石中含有大量铁、硫和氧化物,只有火山爆发的岩浆才会具有这种性质。多年来地质学界在解释三峡岩石组织时,普遍认为距今约四千万至三千万年之间,对中国地质影响最大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同时也伴随着剧烈地火山爆发。黑石滩上的黑石,就是这一地质现象最好的佐证。重庆三峡博物馆专家,在三峡大坝蓄水前,着力抢救黑石滩地质博物。最后,成功将30立方米黑石切割,装船运往重庆三峡博物馆保存。 梦回三峡:瞿塘峡(2)

从北岸拍黑石滩(选自《2002年徒步三峡》)

白果背桥是瞿塘峡中最大的一座平石板桥,位于白果背桥沟。此桥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是夔州知府汪鉴负责筹建银两并修筑。后来桥面毁坏,19739月进行过维修。两桥台相距3.25米,桥台宽3.5米。桥高自桥面算,至桥底沟中最低点约5米。在左右桥台上部,距离桥面1.5米处开始砌石出挑,共三层,两侧各出挑0.7米。主桥面用巨石条铺设,共51短(共6块)长石条并列排成。这样巨大石条,十分罕见。大坝蓄水前,此桥尚存。 

梦回三峡:瞿塘峡(2)

白果背桥(选自《三峡古栈道》秦建明摄)

有一部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在全国放映后,从此白果背信号台风靡全国。《等到满山红叶时》以航道信号台真实人物事迹为底本编写。不仅如此,外景拍摄就在瞿塘峡内,信号台就是白果背信号台。影片中,雄伟陡峭的瞿塘峡峡谷,凄美婉约的爱情故事,吴海燕等演员精湛的表演,朱逢博激情演唱的《满山红叶似彩霞》主题歌——白果背信号台能不红遍中国?! 梦回三峡:瞿塘峡(2)

白果背信号台(选自《中国长江三峡全景》邓忠富摄)

瞿塘峡南岸也有不少名胜古迹。

从粉壁墙开始。白盐山下陡岩,因石壁表面碳酸盐溶质呈现灰白色,据传在宋代摩崖时代刷过灰粉,得名粉壁墙。粉壁墙题刻满壁,广180米,高约数10米,从南宋开始便有了题刻记录。这些题刻,字字精品——巨字细镌,小字精工,楷、篆、行、隶,四体俱佳。题刻内容,见证了中华800年历史,价值不菲。 

梦回三峡:瞿塘峡(2)

1994年粉壁墙(选自《长江三峡古今大观》)

粉壁墙石刻,曾记录了中国将士抗日的决心与斗志。抗日爱国将领冯玉祥“踏出夔巫  打走倭寇”八个大字,每个字高2,宽1.6。这是冯将军1939429视察七道门附近的江防阵地后题写。抗战胜利后的1946529日,冯将军再次经过瞿塘峡,心潮澎湃。船到风箱峡,他入舱写了一首诗:“打出夔门去,驱逐小倭寇。我曾题此语,刻在崖上头。胜利还都日,此愿果已酬。仍须共争取,和平与自由。”后来,人们将此小诗刻在“踏出夔巫  打走倭寇”八个大字的东边,以铭其心。除此之外还有:孙元良的“夔门天下雄  舰机轻轻过”;李端浩“巍哉夔峡”;奉节诗人毛子献的《夔门铭》;歌颂宋高宗禅位宋孝宗美德的《皇宋中兴圣德颂》……三峡库区蓄水前,瞿塘峡摩崖题刻作为国之瑰宝,得到了当地政府高度重视。2002年,所有瞿塘峡摩崖题刻,均受到妥善保护。《皇宋中兴圣德颂》被切割,移至三峡博物馆保存。文物工作人员辛勤工作数年,将所有瞿塘峡摩崖题刻(包括《皇宋中兴圣德颂》碑)全部复制在原题刻下游峡壁上,并修筑了观景平台,为游客开放。 

梦回三峡:瞿塘峡(2)

粉壁墙石刻(选自《中国长江三峡》)

《杨家将》小说中的北宋名将孟良,是广大读者喜欢的忠义将军。粉壁墙东边的绝壁上排成“之”字的方形石孔,传说是他凿成。明代《夔州府志》中有“孟良梯,与粉壁堂相连,俗传孟良欲夜过关,故设此梯。”清光绪《奉节县志》卷三十四记得更详细:“孟良梯,瞿塘峡上,与粉壁相连,俗传孟良欲夜过关,凿石架木为梯。今形迹犹存。”当地人传说,杨令公(继业)为国牺牲,其部将孟良为盗杨令公尸骨,悄悄驾舟入瞿塘,在绝壁上凿石穿孔,插木为梯,攀援而上。一和尚欲坏其事,趁孟良刚修到山腰,和尚假装鸡叫,欺骗孟良。孟良误以为天将破晓,怕人发觉,只得半途折回,结果功败垂成。壁上留下的方孔,人们就叫孟良梯。这些方形石孔有大有小,大方孔边长约0.26米,深约0.34米;小方孔边长0.18米,深0.27米。这些栈道,在明代奉节县志收录的《瞿塘峡》诗中便有“忆昔英雄割据日,插木为梯上绝壁”。奉节地方志研究者认为,此栈道修凿至少在宋元或宋元之前。 

梦回三峡:瞿塘峡(2)

孟良梯(选自《长江三峡》)

上面故事中,骗孟良学鸡叫的和尚没有走远,便被孟良抓住,倒吊在绝壁上。从孟良梯向下游走一点,可看到这和尚被孟良倒吊在石壁上的化石。你看,绝壁石缝中呈现白色的石灰石,不正是那倒吊着的和尚吗?仔细瞧,此和尚头朝下足向上,腹上的肚脐清晰可见!这化石,就叫“倒吊和尚”。 

梦回三峡:瞿塘峡(2)

倒吊和尚(选自《长江三峡》)

从孟良梯与倒吊和尚之间,还有一个绝妙去处叫“凤凰泉”。由于那“凤凰”很像在饮用山泉的样子,瞿塘峡此景也叫“凤凰饮泉”。此景在一石台上,台上有一天然溶洞,洞内石壁上长年有潺潺泉水。泉下有一高约10米、直径约6米的钟乳石柱,柱上藤萝绿苔遍布,犹如一只凤凰抬头向壁饮泉,人称石柱为凤凰石,泉水为凤凰泉。凤凰泉向江的岩壁上有一匾,上有隶书“凤凰泉”三字。泉水甘洌可口,人们在此围有一个小池,积聚泉水,供游人品尝。

 梦回三峡:瞿塘峡(2)

瞿塘峡凤凰泉(乔德炳摄)

瞿塘峡南岸小山巅上有座兀立的巨石,形若一头巨大的犀牛侧头西望,好像在注视着月亮,此景称为“犀牛望月”。观看此景最佳状态是:1.晴空月夜;2.观察点在下游江边。月夜在江边仰视,以犀牛石背景为夜空,犀牛石如同一幅剪纸,尤为醒目。夜月当空,万籁俱寂,宁静神怡,最适合摄影者拍照。

 梦回三峡:瞿塘峡(2)

犀牛望月(选自《永远的三峡》郑云峰摄) 梦回三峡:瞿塘峡(2)

犀牛望月(网络图片)

犀牛望月下游,是瞿塘峡内最大险滩——黑石滩。黑石滩,又名黑峡嘴,两岸皆为高大山峰。南为白盐山主峰,北为赤甲山主峰,高度都在海拔1400米以上。此处南北两岸各向江心伸出两道黑石梁。上游一道黑石梁短小,刚伸出江岸便中断,人称小黑石滩。小黑石滩下游约300米处,另一道黑石梁向江心伸出很远,其势仿佛要阻断江水,仅几十米就可以对接了。这道黑石梁形成的巨大险滩,人称大黑石滩。上面已有关于黑石滩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梦回三峡:瞿塘峡(2)

从南岸拍黑石滩(选自《长江三峡》)

显圣庙位于大黑石滩南岸一小山坡上,当地人称王爷庙或江神庙。庙内供奉一尊戴冠龙王,民间称为大王或王爷。据《水经注江水》记,其庙在魏晋时已经存在,是峡江中最古老的神庙之一。显圣庙原有一住持和尚,并有庙产和田地。志书称此庙为“显圣庙”,香火甚盛。由于黑石滩经常翻船,往来船家建此庙以求龙王保佑。据大溪老船工说,旧时打造新船,船主必至此处求神,将一小船模型敬献于神前,上书船主姓名,以求神灵保佑行船平安。庙中小船模型甚多,一般长约二尺。1949年后,此庙被拆毁,仅留遗址。庙宇拆下来的青砖,堆放在新大溪镇西头。

瞿塘峡东口的大溪古镇依山傍水、历史久远。自汉朝开始,大溪古镇开始兴盛。大溪古镇在历史上是湘鄂川骡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也是历史上峡江的重要码头。古镇虽不大,但镇上却有十三条街。古镇的主街沿大溪转向长江,街道平行于水面。每条街都不长,当地人根据街道特点叫出街名:铁匠街、光荣街、绍字街、水井沟街、三间店街、九间店街……街道上大多是青石板铺路,垂直于街道上下的路全是石阶。大溪镇上古建筑多,街道两边多是木房子:木梁木门、木柱板壁。 

梦回三峡:瞿塘峡(2)

大溪古镇位于瞿塘峡东口(选自《中国三峡全景》刘家信摄)

大溪古镇虽然久远,但“大溪文化”更久远。大溪文化证明了长江流域的文化远在人类新石器时代即开始,证明了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国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1959年开始到1994年,国家多次对大溪遗址实施考古发掘,清理出数百座墓葬,出土文物数千件。此后,在长江中游及其支流的沿岸也发现有同类型的文化遗存。根据郭沫若先生提议,考古学界将其统称为“大溪文化”。大溪文化,将人类在长江流域的足迹提前到5000年~1.8万年之间。 

梦回三峡:瞿塘峡(2)

大溪文化遗址(郑云峰摄)

 


古往今来,描写瞿塘峡诗句成千上万。我最喜欢清代张问陶《瞿塘峡》:

峡雨濛濛竟日闲,扁舟真落画图间。

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

——清·张问陶《瞿塘峡》

是啊,纵有万管玲珑笔,也难描述瞿塘峡之壮美!

 

 

201259于武昌阅马场,再次修改于20207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