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2022-06-30 08:33:53)

 

课题名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六年级

授课教师

徐玫瑰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 本味》,本文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主要讲的是与中国古代艺术家有关的故事,叙事简洁,余味悠长。通过伯牙“喜遇知音”和“痛失知音”两部分内容,给我们表达了知音难觅、知己难求的人生主题,通过他们的心意相通进而让我们领略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这份高山流水的知己情谊。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能说出《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能说出《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四、教学资源

教学PPT、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1.课件出示课题。

2.诗句导入新课,引出“知音”。

3.板书课题:《伯牙鼓琴》

4.生齐读课题。

 

1.看课件展示课题。

2.诗句展示时积累丰富的学生可跟着背诵。

3.学生书空,加深印象。

4.齐读课题,感悟。

通过经典古诗句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营造了教学氛围

二、整体感知

.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件出示重点生字读音,提问检测。

3.课件出示,教师范读,读好停顿和节奏。

4.全班齐读,注意停顿和节奏。

5.结合上节课所学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生分小组朗读重点词语,强化字音。

3.生仔细听朗读。

4.生齐读课文,读准停顿和节奏。

5.二人合作,互讲故事。

拉近学生与文本故事和文本人物之间的距离,为接下来的深入分析做好铺垫。

三、品读体悟

(一)品味遇知音之“喜”。

.伯牙为何视子期为知音?从文中哪里可看出。

2.引导朗读,师生合作译文。

3.结合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友谊谈谈你的体会。

4.想象拓展,说话训练。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善听得你该如何赞叹?

5.读句子,体会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之情。

(二)品味失知音之“悲”。

1.故事补充,渲染气氛。

2.齐读句子说意思。

3.补充资料,读诗篇。

4.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伯牙怎样的心情?你有什么想对他说的?(小练笔)

5.分享课前积累的有关“知音”的诗句。课件出示,集体朗读。

6.结合课后资料袋,再次品味知己情谊。

(一)

1.生浏览文章,回答问题。

2.朗读感悟,理解句意。

3.生个别回答。

4.结合平时积累和所学回答问题。

5.品读体悟。

(二)

1.生仔细听。

2.齐读感受,理解句意。

3.师生合作朗读,品味情感。

4.课堂练笔。

5.回答。

6.品读体会。

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的工具,创设代入式、体验式教学环境。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重在引导入情入境的朗读,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中感知文本,在读写结合中受到情感熏陶和对文章内容的深刻把握。

四、总结升华

1.出示伯牙子期图片,观察质疑。

2.提问:是什么让两个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一起成为心意相通的知己?

3.播放《高山流水》,试着背诵全文。

1.生观察图片,提出质疑。

2.生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3.生聆听音乐,背诵全文。

图片出示和音乐渲染,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感知能力。

五、作业设计

分享你与好友之间真挚的友情故事。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艺术的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