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于逐步建仓的一些看法

(2014-03-19 21:09:52)
标签:

逐步建仓

越跌越买

财经

2014-03-19 

建仓的策略是“越低越买”,这个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低到什么程度,买多少,这个是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切实需要解决的。下面根据各路高手的操作路子及自己的一些想法进行分析。

方法A(1234法):这个方法是编程浪子在用的,其策略是股价在初始建仓价的基础上每下跌10%,分别加仓10%,20%,30%……

方法B(均匀加仓法):此法小小辛巴在用,其策略是股价在初始建仓价的基础上每下跌一定幅度(如10%),分别加仓100%。

方法c(2468法):其策略是股价在初始建仓价的基础上每下跌10%,分别加仓20%,40%,60%……

方法d(13610法):其策略是股价在初始建仓价的基础上每下跌10%,分别加仓10%,30%,60%,100%……,这是1234法的强化版,即跌得越多,加仓幅度越大。

方法E(2345法):其策略是股价在初始建仓价的基础上每下跌10%,分别加仓20%,30%,40%……

根据计算,各种方法的建仓成本比较如下表:

 

下跌幅度 平均成本
A B C D E
10% 0.99 0.95 0.98 0.99 0.98
20% 0.96 0.90 0.94 0.95 0.95
30% 0.91 0.85 0.87 0.88 0.89
40% 0.85 0.80 0.80 0.78 0.83
50% 0.78 0.75 0.73 0.69 0.77
60% 0.71 0.70 0.65 0.60 0.70
70% 0.63 0.65 0.58 0.51 0.63
80% 0.56 0.60 0.50 0.42 0.56

各种方法建仓成本排名如下:

 

各种方法成本排名
下跌幅度 A B C D E
10% 4 1 2 4 2
20% 5 1 2 4 3
30% 5 1 2 3 4
40% 5 3 2 1 4
50% 5 3 2 1 4
60% 5 4 2 1 3
70% 4 5 2 1 3
80% 4 5 2 1 3
综合排名 5 3 1 1 4

 

毫无疑问排名第一的CD应该是首选,但是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比如其仓位对比表如下(假设初始建仓为5%):

 

下跌幅度 仓位一览表
A B C D E
10% 5.50 10.00 6.00 5.50 6.00
20% 6.50 15.00 8.00 7.00 7.50
30% 8.00 20.00 11.00 10.00 9.50
40% 10.00 25.00 15.00 15.00 12.00
50% 12.50 30.00 20.00 22.50 15.00
60% 15.50 35.00 26.00 33.00 18.50
70% 19.00 40.00 33.00 47.00 22.50
80% 23.00 45.00 41.00 65.00 27.00

 

 

那么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极端情况下,某只股票的仓位达到多少合适?65%行吗?貌似不大靠谱。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C比较合适,但在下跌80%的情况下,仓位将达到41%,这显然是过高了。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可以灵活变动,比如采用C,变化幅度改成15%等等。

2014年6月22日

上面的增仓比例是按照股份来的,比如建仓是100股,如果首档增仓比例是20%,那么是20股,另外一种是按金额来,效果应该更好,即建仓是100块,增仓是20块,下面以2468法为例简单分析下。

 

  下跌幅度 股份比例法 金额比例法
数量 金额 平均成本 仓位 数量 金额 平均成本 仓位
1 0% 1 1 1.00 5% 1 1 1.00 5%
0.9 10% 0.2 0.18 0.98 6% 0.22 0.2 0.98 6%
0.8 20% 0.4 0.32 0.94 8% 0.50 0.4 0.93 8%
0.7 30% 0.6 0.42 0.87 10% 0.86 0.6 0.85 11%
0.6 40% 0.8 0.48 0.80 12% 1.33 0.8 0.77 15%
0.5 50% 1 0.5 0.73 15% 2.00 1 0.68 20%
0.4 60% 1.2 0.48 0.65 17% 3.00 1.2 0.58 26%
0.3 70% 1.4 0.42 0.58 19% 4.67 1.4 0.49 33%
0.2 80% 1.6 0.32 0.50 21% 8.00 1.6 0.38 41%

 

 

从上表可以看出,金额比例法可以降低成本,但是同样的,他也会增加负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