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听聂耳
何华
最近一直沉浸在聂耳(1912-1935)歌曲的世界里,从《卖报歌》到《毕业歌》,对他的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他是个不可多得的早逝天才,才活了23岁,正所谓:“高明之家,鬼瞰其室。”他真正成熟的创作期只有两三年,留下了大约40首作品,其中包括37首歌曲及《金蛇狂舞》等几部民族器乐曲。
聂耳不同于学院派的萧友梅、黄自,也不同于写时代曲的陈歌辛、黎锦光,他自成一境。聂耳的横空出世,当然离不开时代,那时“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代背景大大刺激了聂耳的创作激情,把他蕴藏的能量全部调发出来,这就是“国家不幸诗家幸”。我们现在谈聂耳,把他过度政治化了,“人民音乐家”的标签几乎覆盖了一切。没错,聂耳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他为劳苦大众发声,但除了这个,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聂耳本身具有的音乐天赋、他的绝世才华和文艺气质。他不仅有苏东坡“大江东去”的一面,也兼具柳七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一面。
举例说一下《梅娘曲》吧,最早听的是殷秀梅的演唱,可能她名字里有个梅字,就觉得她唱得好,直把秀梅作梅娘。后来听了老一辈歌唱家张权的版本,其艺术境界更胜一筹。最近又听了王人美的原唱,截然不同别家。王人美是大明星,湖南人,湘女多情,尽管她不是专业歌喉,唱起来却以情动人,起句“哥哥,你别忘了我呀”,她唱得极为投入,令人同情。作曲家伍嘉冀说:《梅娘曲》在那么小的音符和音程之内,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内容。有的歌曲,唱了好几个八度,却未必打动人,但像《梅娘曲》这首歌,旋律没有大起大落,因为感情真挚充沛,几十年后听,还是那么抓人揪心。聂耳另一首动人的歌曲《铁蹄下的歌女》,原唱也是王人美。
聂耳和田汉,一曲一词,黄金搭档。最有名的当然就是后来成为中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还有他俩合作的《毕业歌》,超越时空,壮美浩荡,今天再听,仍令人兴发感动。说到别离一类的歌,李叔同填词的《送别》也是经典,旋律固然清彻幽美,但毕竟是美国人作的曲,李叔同借来用,不能完全算是我们的歌。《毕业歌》就不同了,那份激越飞扬,直指人心,哪怕在和平安稳的年代,也会给人一种生命的颤动与思考。聂耳受到田汉不小的影响,聂耳虽没到过南洋,可他的歌曲中,包括一些南洋元素,《梅娘曲》和《告别南洋》(金焰首唱),这两首歌都是田汉的话剧《回春之曲》里的插曲。田汉的第三任妻子林维中就是为了追随田汉,从南洋到了上海。聂耳歌曲里的南洋元素,一定得益于他们夫妇。
因为聂耳为电影写歌,实际上他的朋友圈里很多都是演艺界名流,包括孙瑜、王人美、金焰、刘琼、白虹、黎锦光等等。除了《告别南洋》,电影皇帝金焰还演唱了聂耳写的《大路歌》《开路先锋》。聂耳淳朴、有才、开朗,颇受文艺界朋友欢迎。他进步、他坚强、他革命,但他也风花雪月、儿女情长。这是一个年轻生命的完整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