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古早味

梅园古早味
何华
http://s14/mw690/0031d2Hozy7dGqVDk1Tdd&690
最近在许梦丰老师设的饭局上,认识了沈秀梅女士(她跟许老师学习书画十多年),并获她赠书两本《梅园食谱》和《我的妈妈》。这两本书成了我近日的床头书,看得津津有味。新马两国写美食的作者,我推举马来西亚的林金城,他的写法已经超越了美食范畴,上升至文化考察和历史回溯层次,但又紧扣“美食”二字,收放自如。梅姑(容我这样称呼沈秀梅)的《梅园食谱》则不同,基本上属于食谱类的书,也即教你如何做菜。南洋的闽南族群喜欢用“古早味”一词,我觉得比“老味道”更生动,也更有古韵。这本书一共收了六十道菜、点心和甜品,都是古早味。梅姑那天和我邻座,她特别对我说:你要留心书里的“温馨记忆”和“温馨提醒”部分。后来我领会到她这句话的含意,确实,有了这两部分的文字,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本食谱了,它有了别样的意义。
上世纪六十年代,秀梅的父亲突然去世,当时的习俗是,丧家三年端午节不能包粽子。左邻右舍和亲戚就会送一些粽子,让孩子解馋。在《福建粽子》一篇的“温馨记忆”里,梅姑写道:“也就是在那年我吃到平生吃过最好吃的粽子,真所谓吃一次记一世。那是住加东区的姐夫的妈妈包了送来我家的。我们都说那是加东富人粽。我还记得那粽子外形看起来就很吸睛,胖嘟嘟(有点像亲家母),四个角均衡端正,打开了粽叶看到晶莹剔透的糯米,整个粽子泛出一层油光,非常诱人。赶紧咬一口,哈!马上就吃到馅料,满嘴流窜咸甜香糯,非一般的好吃,回味无穷。”之后,梅姑凭着记忆学会了包粽子,每年端午前,她的朋友都在等着吃她包的所谓“加东富人粽子”。
梅姑家境贫寒,性格却乐观豪放,专长不在读书,十五岁那年她就弃学转而拎起家里的菜篮,一拎就是五六十年,“生活”教会了她做人和做菜。晚年的梅姑除了保持俭朴天性,也显得优雅贤淑。许梦丰老师在序文里提到她年轻时就“工缝纫”,上了书画班后,“能在衣裳上作画”。单凭这一点,她也就“学有所成”了。梅姑热情大方,常把烹制的美食带到书画班和大家分享。许老师一再称许她自制的酒酿、黑糯米粥、三姐辣椒酱等。我打趣许老师:“您这是把书画班变成了美食班了。”不过,这也挺好,生活的意义高于一切。况且,书画与烹饪“殊途同归,其理互通”。
沈秀梅懂得“法无定法”的道理,每个人口味不同,调味作料也就没有一定的分量可言。在“芪杞当归猪手汤”这道菜的“温馨提示”一栏里,梅姑分享她的心得:“喜咸加点盐,喜甜无花果多放几个。嗜软则多煮20分钟,都无伤大雅。”做菜和做人一样,都要随喜众生。她还告诉大家:“煮有椰浆的甜品,不能用大火,大火一滚,椰浆出油味道就坏了。”“凡是用酒烹煮的菜肴不宜太咸,盐多会抹杀酒香味。”这一类的经验之谈,对大家很有益处。
梅姑写的《我的妈妈》一书,有助于我体会《梅园食谱》的潜在滋味,也让我对沈家有了进一步了解,当然,那是“另一个故事”了。秀梅的母亲真了不起。常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秀梅及她的兄弟姐妹都托了老太太的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