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白旗袍”的女画家和教育家林子瑄
(2016-07-13 08:57:49)充满色彩的“白旗袍”
何华
几年前拜读了辛羽先生写的《白旗袍的身影:女教育家林子瑄》一文,第一次知道林子瑄的大名和她了不起的一生,也同时知道她就是出版人林利国的二姑。林子瑄女士,几乎天天都是一袭白旗袍,这成了她的招牌形象。“白旗袍”,也是她人格的象征——纯净高尚、光明磊落、优雅简朴。这个白色,还隐含了圣洁的意思——她终身未嫁。1924年,父亲去世,她毅然剪下辫子,发誓此生不嫁,以“男儿身”负责料理父亲的丧事。
林子瑄1937年带着弟弟林子勤来到新加坡,直到1966年去世,她把生命的最后三十年奉献给了新加坡的教育事业:最初在圣尼格拉师范女校执教,又协助弟弟林子勤创办了勿洛公立中华公学,最后担任圣德勒撒华英学校校长。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原乡潮汕烙印,也看到南洋风情,甚至民国遗韵。
1906年,林子瑄出生于广东揭阳义和乡。潮汕地区一直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并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与唐朝诗人韩愈南下潮汕,播下的文化远因有关。近代潮汕地区也出了很多大学者和教育家,如饶宗颐、黄丽松等。新加坡的潮籍文化名人不胜枚举,尤其艺术圈的潮籍画家、收藏家更是占了半壁江山。我后来才知林子瑄不仅仅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出众的女画家。1934年,28岁的林子瑄报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艺术教育系,学习西洋画,同时接受中国画的训练。其间,她成为刘海粟和刘抗的学生。林子瑄学成南来投身教育,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她仍然没有放弃艺术追求,作画不辍,用五颜六色抒发她内心的情怀。她身上的白旗袍,其实包含了很多内在的色彩和情感。
华校校友会联合会、醉花林俱乐部、新加坡美术总会三方将于7月16日至24日联合举办林子瑄书画遗作展,纪念她去世五十周年,展场设在醉花林俱乐部。这次展出的五十幅作品,包括水墨、油画、粉彩和书法,可以反观并折射出林子瑄女士的性格和生命状态。林子瑄到新加坡后,结交了许多艺术界好友,包括南洋画派大师陈宗瑞,由于林陈两家的交情,所以,陈宗瑞之子陈其新是这次画展的主要幕后推手,华校校友会联合会会长潘国驹教授则力促此事。
传统文人,一直注重个人修养,绘画不是林子瑄谋生的手段,只是她“试遣愚衷”的工具。她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同时对周遭事物和景观、时间流逝有着敏感反应。我特别注意到林子瑄的书法类似吴昌硕和齐白石,有一股倔劲和金石味,不像出自女辈之手,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强大。内心越是强大的人,往往越是情感柔软丰沛。
可能因为受陈宗瑞、刘抗的影响,林子瑄的作品也渐渐有了南洋特色,1950年代起,开始绘画当地题材,如甘榜风光、揶树、红毛丹树、香蕉﹑棕梠树﹑兰花(胡姬花)。特别是兰花,她画了很多幅。展品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她1959年完成的粉彩画《怡保》。五十年代,林子瑄曾去怡保探望在那里教书的至交张荃女士,她俩是同窗好友,也都是潮州才女。1959年张荃病逝,林子瑄画下这幅《怡保》,寄托哀思。妙的是,画里没有人物,只有树和建筑。它是一幅色彩沉郁的风景画,也是一首“挽歌”,看得出林子瑄内心深深的悲痛,所谓寓情于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