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人平安

(2015-04-02 23:40:44)
标签:

杂谈

好人平安

何华

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我没有读过。看电视剧比读小说,要轻松些,我抱着“轻松”的心态在网上追看56集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但是,这些日子看下来,一点也不轻松,一直被故事里的兄弟俩孙少安和孙少平牵动着,跟着一起喜怒哀乐。这部百万字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完成于1988年,当时中国作家一心想着创新,什么南美魔幻、西方意识流、现代派、荒诞剧,风靡着也笼罩着文坛,反倒有点瞧不起现实主义。路遥不管这些,认定了现实主义。将近三十年过去了,路遥同期作家的很多作品无人问津了,但《平凡的世界》持续影响着一茬又一茬人。一部好作品,固然有很多评判标准,是否感人,绝对是主要标准之一,《平凡的世界》感动了天底下无数读者和观众,它至少符合了这个标准。至于小说的艺术性,那是另一个话题。
它是一部史诗,透过陕北农村和城镇的变化,反映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的面貌。虽然,我的家乡和陕北远着呢,可那时的中国,大同小异,小说里的故事和人物,我懂,很多记忆都被“激活”了。
哥哥少安守住农村,固本,务实;弟弟少平闯荡外面,浪漫,理想。两个人物魅力十足,在新一代观众眼里赢得“乡村男神”的美誉。我想兄弟俩的性格应该是互补的,或许路遥是把少安少平当一个人写的,是一体两面。这让我想到赫尔曼•黑塞的小说《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它是一本关于两个少年的成长故事,发生在一间修道院里。后来,歌尔德蒙逃出修道院,历经世俗种种;纳尔齐斯则坚守信念,在修道院苦修。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是精神上的孪生兄弟,少安和少平亦然。说实话,少安少平人物形象被路遥拔高了、理想化了,但是在缺乏理想的今天,我们需要他俩唤起人们心中美好的信念。
哥哥少安带领村里人致富,拼死拼活地干,固然不容易,但毕竟老婆孩子热炕头。少平则不同,常言: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少平的青春岁月简直就是心灵和肉体的苦难记,尽管这是他要的生活,看了还是于心不忍。他的“不同”就在这里,苦孩子总让人怜惜,又令人感佩。每个不愿老死家乡的人,内心里都有一个“孙少平”。
很多年前,我读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集子里留下最深印象的一篇是《一小片阴云》,两个朋友见面了:在外闯荡并当上记者的那位(加拉赫)衣锦还乡,和留在家乡的那位(小钱德勒)重聚。小钱德勒是一位办公室小职员,常被上司侮辱,他已娶妻生子,过着封闭乏味的日子,他一心向往外面的世界,把朋友加拉赫当“窗口”凝视和向往。小说最后写到孩子的哭闹干扰了他阅读拜伦诗歌的心情,他气急败坏,对着孩子吼叫。看到这里,真为小钱德勒难过。就想到孙少平,他是一定要出去的,他在自我放逐中满足,再苦再累他也乐意。一边享受,一边流汗流血流泪。
陕北方言真是好听:骚情、麻缠、婆姨、不敢、做甚、美气,这些个词汇虽世俗但文气,用起来很到位。电视剧看完了,陕北话却萦绕着散不去,又被这些方言引导着,回到了电视剧里。
少平少安,你们是“陕北好人”——好人平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