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月歌台

(2014-08-12 22:54:03)
标签:

杂谈

七月歌台
 
何华
 
 
 
农历七月,也叫鬼月。传说,这一个月里,阴间的鬼魂可以到人间,四处游走,所谓“魂游”。新加坡还保留很多传统祭祀风俗,除了烧纸钱和香火来祭拜这些亡魂外,华人也会办“歌台”,载歌载舞来筹谢这些来到人间的鬼魂——我们亲切地称这些鬼魂为“好兄弟”。这些歌台,多数是在空地上搭建木板舞台,装上七彩灯光、音响和布景,舞台前摆上一排排的椅子。最前面一排的椅子一般是空着的,留给“好兄弟”坐。
我刚来新加坡的时候,农历七月遇到这样的场面,觉得很新鲜,尤其有些歌台搭在组屋区,闹哄哄的,甚是艳俗。一年又一年,慢慢开始适应“歌台文化”了,有时路过听听,被吸引,一站就是几小时。纽约、伦敦、米兰、巴黎,这些大都市的歌剧院精英文化,无非衣香鬓影珠光宝气,高雅是高雅,但毕竟和老百姓有一段距离,倒是本地的七月歌台,深入民间,男女老少皆大欢喜。不需涂脂抹粉西装革履前往观赏,只要踢踏着拖鞋,套上大裤衩,下楼就听,多方便!
歌台唱的多是福建歌,也有一些广东歌及少量英文歌,近些年随着中国新移民增多,华语歌也成了主要节目,《十五的月亮》是最流行的一首。
“歌台文化”前几年在新加坡掀起一股热潮,与一部叫《881》的电影有关,导演是陈子谦。陈子谦拍摄小众的艺术片,颇得圈内好评。他觉得要改变一下风格,拍一部“妈妈看得懂”的商业片,于是选择歌台文化这个题材。陈子谦母亲那一辈的“叔叔阿姨们”都是草根歌台文化的迷恋者,凝聚着他们的集体回忆。由于《881》的成功,陈子谦乘胜追击,又拍了《12莲花》。可见,他对歌台文化多么热衷。
电影里面的福建歌曲一首接一首,真是好听,譬如《12莲花》、《一人一半》。福建歌,我一向爱听,当年齐秦出过一张《暗淡的月》专辑,收有《港都夜雨》、《望春风》等台语(福建)老歌,齐秦唱得声情并茂。后来去台北的“诚品”,其它CD也就罢了,独独挑了两张别处难买的宝岛歌王洪一峰的台语专辑《旧情绵绵》、《悲情的城市》。
在新加坡,台湾的洪一峰、洪荣宏父子影响有限。对普通百姓来说,陈金浪是最受欢迎的歌台天王。每年歌台,他都大出风头。2006年农历七月初一,45岁的陈金浪因病去世,那些日子报纸铺天盖地报道,成了老百姓的头等大事。几千人送殡,场面颇为感人。我才知道原来新加坡不仅有受年轻人追捧的孙燕姿、阿杜、林俊杰,也有受叔叔阿姨们拥戴的陈金浪。
陈子谦说:“在筹划拍摄《881》的时候,听了很多陈金浪的歌。那时陈金浪其实已经病得很严重了,但当我打电话跟他说要见他的时候,他却说没问题。我在跟他谈的时候,他就跟我讲,我很开心能得到电影人的认同,你可以用我的歌曲,你两个星期后再来找我,剧本写好的时候再来找我。”
可是,等陈子谦剧本写好,陈金浪已经过世了。每年农历七月,大家都会想起陈金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